
(图片来源:360图片)
凤翔民间将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这一天,民间家家户户吃“腊八粥”。据传说,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步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到了明清,其节俗主要是熬煮,品尝腊八粥,从此民间拉开春节的序幕。
据考,“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凤翔民间吃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据说,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代,吃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人、宫女赐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在民间合家团聚一起食用腊八粥。腊八粥主要以小米为原料,一般将食剩的喂家禽家畜,谓能使其茁壮。如喂鸡时说:“给你吃点腊八饭,天天给我下个蛋。”喂猪时说:“给你喝点腊八汤,膘又肥来体又壮”。又涂抹树木,意谓树木根深叶茂,食果丰硕,此风至今犹存,此外,还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
参见《凤翔民间拾趣》 第74页
薛九来
凤翔县档案局编印
2014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