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秀峰
王子甫,本名玉修,子甫其别名也。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生于乾县峰阳乡宋村。家中人口众多,父亲兄弟三人,务农兼营油坊。母王氏,生子甫后一天亡故。继母张氏生二子,同父辈居家务农。子甫从小入私塾学习,天赋聪明,体态俊秀,性格温和,故被人称“王大姐”。1918(民国七年),与本县人王玺、屈崇典、祝揆九等阿考入陕西省立一中上学。1921年(民国十年)从一中毕业,回乾后受聘于第一高小,任史地课教员。当时教师中有共产党员牛方珊、秋风宪、王玉斋、吕剑人等。子甫亦曾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3月,乾县一高学生发起“非基运动”,子甫积极参预。学生们在游行时,砸了北大街基督教堂,继而打了县长王建若。县城驻军当时是冯玉祥所属田金凯、肖振营部队。他们同县府内心胆怯,视学校师生为眼中钉,诬称师生造反,将该校师生牛方珊、秋风宪、王玉斋、吕剑人、王子甫、范宏亮、陈以时等共三十二人以有共产党嫌疑为名逮捕,接着将三十二人戴脚镣重刑押解西安警备部审讯。此时此地,他们不为威武所屈,用纸絮仿做鸡毛毽子,每日早起互踢运动,锻炼身体,直至芒种夏收时全部释放回乾。子甫归家后赋闲,忙毕在自家窑洞里教育下一代孩子学文化。1928年,北乡薛家村青年薛秀峰、南白村张培义,状告当时北区区长刘纪棠(四里坊人)贪污。由于贪污案件重大,刘纪棠被撤职,由县长汪子焕委任王子甫任北区区长。此时北区即有西北人民起义军萌芽活动,处处专与官府作对。他们不但不扰动北区区公所,反而利用区上给他们通风报讯办事情。1929年,自从冯玉祥倒向蒋介石后,陕西冯的全部兵力撤出潼关,陕西变成真空地带。各县虽有公安团队,都是坐吃养大,不懂作战,谈何打仗。加之天灾年馑特为严重,所以有号称“西北人民起义讨逆军”揭竿而起。其首领甄寿山,称总座,师长有张西昆、杨万卿、毕梅轩等。张西昆出身农民,是乾陵太平岭人,农闲时常用蚂蚱车上彬县推炭,以维持生活。其所领部下全系农民,大部武器是快来复、红缨枪、三眼铳、铡刀、片刀、马刀等。但其打仗攻城,十分勇敢,上身赤袒,持刀上城。未经多日,一举攻占乾县、彬县、永寿三县,收编公安团队,占县为壬。各县原任县长早已逃之夭夭,张西昆随即委任三县县长,布告安民。张平素慕子甫之学识为人,遂委任王子甫为永寿县县长。子甫遂即任范宏亮为秘书,任牛方珊为军法承审,任王玉斋、薛秀峰为县府委员。这一班人,不但负县府工作之责,且给张充智囊团。如有军情要事,张必袭来商议如何处理。又任祝九为张的独立团长,祝编军歌教官兵熟唱,以壮军威。歌词如下:“起义军来哨啷啷哟,不愁吃来不愁穿,哨啷啷哟,农民出来当县官噹啷啷哟!扛上武器打江山噹啷啷哟……”
王子甫出任永寿县长,谦诚鞠躬,安定地方,为民兴利除害。仅举三件小事,可证明子甫的忠诚廉洁。
(一)搬迁县府。
永寿县府,原先驻老县府的山梁上,荒僻不便,存在“两多一少”,即山多狼多农民少。每逢夜深人静,群狼齐集县府大堂,呼啸嚎叫,县府同人每每睡中惊醒,齐取棍棒,与狼作战。时久日长,不胜倦怠。县府同人多认为此地不宜县府居驻,群议决定迁府,地址选在监军镇西庙,即今日之县府所在地。该地居民较多,地形稍坦,交通较前方便,群众办事,也较方便。此举亦属兴利除弊。
(二)开仓放粮。
1928年(民国十七年)陕甘大旱,麦种不上,赤地千里,饥馑严重。处处路有尸骨,野有饿殍。子甫目睹惨状,慨然决定开仓放粮,向贫困的饥民无代价的放粮赈济,当时亦抢救灾民不少。此亦属为民着想之益事。
(三)解和群众斗殴。
永寿县城东北之常宁镇辖区玉石坊,有一群众组织,名“红枪会”,因群众之间发生纠纷,起了内讧,一场严重的群众斗殴流血事件即将发生。子甫身为县长,为民着想,亲自携同薛秀峰前往常宁镇,调解纠纷。此时县府交通工具,仅有黄马一匹,黑骡一只。王骑马,薛骑骡,先天下午到达镇上。翌日中午,全区“红枪会”会员前来,齐集区北空地大场,子甫遂向会员群众讲解人民要自卫、卫家、卫县、卫国等大道理,约一小时。接着由薛秀峰讲互谅、互让、团结和睦等道理,约半小时。当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讲话台坐南面北,“红枪会”队伍坐北向南。但见红缨枪一望无际,约尺余长的两刃梭标,映日辉光,灿烂夺目,枪颈上的红缨,远看恰如红花朵朵,异常美丽壮观,会场气氛严肃庄重。在讲话以后,最后叫声“向左、右转”双方握手,言归旧好,各回各村。此亦为民解和矛盾、免除流血事件之善事。
以上虽是微事三件,但足可看出王子甫的为人,实是清廉正直。至今时过五十八年,永寿县老人提起王县长,仍是赞不绝口,认为是永寿县过去年代少有的清官。
1930军(民国十九年)冬,杨虎城将军回西安主陕,县府专派王玉斋委员,拉上黑骡变卖后作盘费,进西安城,晋谒杨虎城。王玉斋卖骡后回家,根本未去西安访杨。不久,省府另派了永寿县长,王子甫遂卸职交差。子甫虽坐过县长,最终仍是两袖清风,回归故里。
1931年,子甫赴西安,住土地庙什字乾县同乡徐直指所主办的小学内。时间虽短,生活极为困难,与讨饭无差,用少量炭木以废纸引火做饭。月余,应西安市东关民立中学聘,任史地课教师。其间停职未回家,不日家属来西安探望,住龙驹堡,生活仍困难,课余全家包糊火柴匣多年,以津润生活。
子甫老年回乾,任乾县中学地理教师,1956年因教学优良,曾获奖出席省先进教师代表大会。195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曾担任县人民代表和县政协委员。1964年退休住县。十年动乱时,造反派以其为“自首变节分子”戴高帽游斗批判。时子甫病重不能走,令其孙子新生用架子车拉来拉去,批斗游街。1970年,子甫回宋村老家独居。其时老伴离世,幸有新居胞弟,运送饮食。退休金每月五十多元,给其弟每月代价二十元。因距弟家稍远,年老无声唤人,叫人乃听不见,于是买一口哨儿以代声叫,如此生息。 1972年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六岁。
子甫一生,虽无大功,然在西安民立中学,以及乾县中学、乾县第一高小等校,先后教育几代学生,受其教益者不少,可谓桃李满省市,其功亦未可泯灭也。至其老年回家,一度生活凄凉,旧时友好知情,或为其分忧,然子甫乃处之泰然,从未失态堕志。总其一生,清廉正直,热爱学生与群众,为群众也曾做过一些好事,亦够得上峰阳一志士矣。识者为其赞目:
巍巍五蜂浩浩注泔,
有士子甫乃生峰南。
育人教书桃擎满园,
清廉为官急民之难。
富贵不惑贫贱益坚,
峰阳义士口碑铭传。
1986年5月3日
记予峰阳薛家村
参见《乾县文史资料》第2辑第111—115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乾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