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皇帝在亲征葛尔丹叛乱时,途经榆林出塞,凯旋驾归,一路风餐露宿,察访民间疾苦,一日来到葭州境内。
康熙皇帝来到离县城十余里的一个偏僻山村,看见一个俊俏的少妇,白皙的双手正扶着石碾杆碾小米。村妇由于经常劳作,脸膛丰满红润,举止憨厚大方,洋溢着自然美。康熙皇帝觉得,自己虽为一国君主,但整天忧国忧民,忙忙碌碌,十分羡慕像村妇这些庶民们清清闲闲、实实在在的生活。他越想越觉得这位村妇可敬可爱,不禁吟出一首小词来:
过荒庄,过荒庄,谁家少妇碾黄粮,
玉腕杆头托,金莲步下忙。
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下霜。
轻笤扫,慢簸扬,几番行步整容妆,
应羡风流女,福配田舍郎。
康熙皇帝离开小山村,一路看,一路走,思绪万千,不知不觉来到白云山白云观。他登上神路,步入山门、殿宇,看了亭台看楼阁,看了雕塑看木刻,眼前的景色使他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耳边,微风轻轻地吹,不时传来道士们的诵经声和木鱼的敲打声,还有风铃的丁当声。他觉得这民间的景致太玄妙了,红墙碧瓦的宫廷怎比得上它呢!他不禁心旷神恰,忘掉了平生的一切烦恼,觉得在道观做个道士比皇帝强,但又想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都得有人料理,再说先辈创这个基业来之不易,出家赋闲岂不愧对祖先与国家?他边游边想,边想边游,几乎游遍了山上山下的各个角落,直至红轮西坠。农历月末的夜没有月亮,天上只有密密麻麻的星星,他悠然想起自己肩负的重任,心想怎会闲游到这个时候?他欲赶回葭州城栖息,但夜色沉沉,四野茫茫,何以为道?焦急之际,忽然发现前面闪出两盏纱灯,影影绰绰,好像前面有人专门为自己引路。他只好跟着纱灯赶路,高一脚低一脚的,不觉一会赶到了州城,这才放了心。他仔细看看纱灯,上面写着“葭州城隍”四个大字,正欲上前致谢,纱灯忽然灭了,他这才明白是葭州城隍老爷护送他走出迷途,他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康熙回到京城,立即敕赐葭州城隍为“灵应城隍”,赐两朵琼花佩戴于城隍的乌纱帽上。白云山观重建时,技师们特意将灵应城隍的像塑在七圣楼内,以示纪念。
参见《陕北地名故事》第242—244页
王世雄、王峰存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