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从义(1092—1169),字子和,陕西凤翔芡兴人。生于宋元祐七年(1092)。家境贫寒,自幼务农未读书。靖康元年(1126)35岁时,应原州(古州名)募军,投抗金将领吴玠、吴璘部下当军,屡立战功。至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迁升和州防御使,赐爵安康郡开国侯,食邑1700户,食实封100户。年逾七十,他请求解甲归田。吴玠允他解除军职,改从文官,任龙门(今山西河津)知县,又任文州(今甘肃文州)知州。后吴玠、吴璘的车队调防镇守汉中,又任他为洋州知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制兵马。
杨从义任洋州知州时,看到“洋州……八堰,久废不治”。他发动群众,大兴水利,发展农业,造福人民。尤其对张良渠大加修浚。按《水经注》,张良渠原有七池,亦称七女池,池水相注,“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杨从义率工将渠裁弯取直,绕宝山,过留村,下达洋县境。其自赋诗:“拆屋变成河,恩多怨亦多。当知千载后,恩怨俱消磨……其渠绕宝山,下直达洋县。”为纪念杨从义,此渠后改称杨填堰。
杨从义在军旅之暇,广泛收集历代兵家军事论述和战例,整理成书,共三十卷,书名《兵要》。兴元府知府张行成、太学博士李石为书写序,刊印发行于世。乾道二年(1166),杨从义75岁,获准解职后在城固县安乐乡水北村(今宝山乡丁家村)定居。乾道五年(1169)2月18日病逝,年78岁。杨从义死后葬水北村,群众为纪念他,墓前建杨公祠。
参见《陕西省地方志丛书·城固县志》第789页
城固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