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城固县  >  人物  >  政治军事

李郃、李固父子


(图为:李郃画像)

李郃(808—873),字孟节,李固的父亲。郃精通儒家经书,并擅长“河洛风星”,县衙聘请他担任幕门侯吏。他为人忠厚,人们看不出他是有识之士。和帝即位后,派遣很多使者穿着老百姓衣服,到各州县考察民情风俗。有两名去益州考察的使者途经汉中,在李郃接待宾客的侯舍投宿,受到郃的热情接待,交谈中知郃学识渊博。三年后,其中一名使者被授予汉中太守,知郃仍担任侯吏,赞赏他的品德学识,提拔他充任户曹史。当时大将军窦宪纳妾,各地方官员都送贺礼,太守派李郃往祝贺。郃向太守建议:窦将军虽是皇太后的亲戚,但他“不修礼德而专权骄姿”,不久将身败名裂,望太守一心忠于王室,不要与窦宪来往。太守坚持让他去,李郃无法推辞,请求让他单独前往,太守同意。郃沿途每到一站都要停留较长时间,观察时局的变化。到扶风,窦宪已触犯国法被迫自杀。和帝与宦官合谋诛灭窦氏族人,凡是与窦宪有勾结的下属,全部免除官职,唯独汉中太守没有受到牵连。

李郃曾被举为孝廉,“五迁尚书令,又拜太常”。安帝元初四年(117),李郃代袁敞为司空,经常发表政见,陈述朝政得失,很受重视。安帝死后,北乡侯立为皇帝(顺帝),部又为司徒,位列三公。因立顺帝有功,又被封为涉都侯,李郃辞谢不受,后辞官返乡,八十多岁去世。


(图为:李固画像)

李固(94—147),字子坚,李郃之子,故里在今城固县柳林镇,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生。李固虽出身名门,但“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曾更改姓名多次访师关中。他读书或外出都从家后门出入,从不炫耀其富贵,从小养成正直、谦虚、洁身自好的美德。经长期刻苦钻研,李固学问渊博,赢得“究览故籍,结交英贤”的美名。四方有识之士慕其名风而来学。司隶校尉五次推举他作孝廉,益州刺史又举他作茂才,有的官府连连召他去做官,李固皆推却不就,专心治学。

东汉中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外戚宦官轮流专权,政治腐败。许多有见识和有学问的所谓名士隐匿山林,不愿为官。东汉朝廷为缓和阶级矛盾,多次征聘名士到朝廷做事。顺帝永建年中(126—131),诏江夏人黄琼任太子舍人。黄琼行至纶氏(今河南登封)却称病不愿前往。李固既不愿与外戚宦官同流合污,也不愿东汉更加腐败使百姓痛苦不堪。他十分推崇黄琼的为人,希望黄琼能重振朝纲,便给黄琼写信,指出:历史上总是治世少而乱世多。如果你要等到有尧舜那样的君,才出来施展你的抱负,那是很难有机会的。现在虽处乱世,这正是你辅政济民的大好时机。常云:“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鲁阳人樊英名望很高,被征到朝廷,大家把他视作神明。他辅政一段时间,朝政并无大的起色,但他也无大的失误和缺点,朝野上下纷纷对他提出批评。这不是因他的名声太盛,人们对他寄予希望太大的缘故吗?所以社会上人们都认为,所谓清高的名士,纯粹是为盗虚名。希望你能到朝廷施展你的才干,令众人叹服,并用事实证明这话是不对的。他终于说服黄琼出来为朝廷做事。

顺帝是由孙程等19名宦官拥立的。顺帝把这19人都封为列侯。他们把持朝政,尤其顺帝的乳母宋娥更是倚势专横。阳嘉二年(133),即黄琼出任后不几年,发生罕见的大地震,灾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空前激烈。顺帝为缓和矛盾,又“诏举敦朴之士,献弭灾之策”。李固在对策中针对当时朝政提出“权去外戚,政归国家”和“罢退宦官,去其权重”“禁止州郡举荐中常侍子弟为孝廉”等建议。在天灾和群众的压力下,顺帝不得不把窃取权柄的乳母宋娥驱逐出宫,并令“诸常侍悉叩头谢罪”,“朝廷肃然”。宋娥与诸常侍遭惩后心怀不满,便用假话编造急变奏章,诬告李固。李固时任议郎,顺帝便罢他的官。时任尚书仆射的黄琼、大司农黄向等人上表力辩其冤,顺帝复任李固为议郎,实授广汉郡雒县(治在今四川广汉北)令。李固看透官场的倾轧争夺,行至白水关(今陕西宁强)即解印辞职,回到故里,杜门不出。不久,梁皇后之父梁商慕李固之名,强请他担任从事中郎。

永和年间(136—141),荆州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经年不息。朝廷乃任李固为荆州刺史,以平定起义。李固到任后一方面派官慰问百姓,招抚起义者,下令对起义者既往不咎。起义军首领夏密等将其部六百余人自缚来见,李固将他们遣返原籍,使自相招集进行教育。同时惩治贪赃枉法官吏,缓和阶级矛盾。南阳太守高赐等人属被惩之列,他重贿大将军梁冀(梁商之子),以求包底。梁冀发出紧急公文,解救高赐等人,而李固置之不理,查之愈严,追之愈急。梁冀釜底抽薪,调任李固为太山(治在今山东泰安)太守。

其时太山郡农民起义也连年不断,郡兵千人却不能安定郡内。李固只选留一百多名能打仗的郡兵,其余一概遣散归农。他用招抚、安民的办法,不到一年就平息起义。汉安元年(142),杜乔视察州(辖今山东西南一带),奏称李固政绩“天下第一”。此后,李固升为将作大匠。李固再度入朝,眼见统治阶级内,外戚、宦官与士大夫的矛盾日益尖锐,他认为要更新朝政,必须重用清流士人,贬驯贪洫权宦。他先后保荐了一批隐居山野的名士和不居要职的社会名流,又连续劾奏一些宦官亲属负缘升官和州郡守令贪浊不堪其任者,使朝政颇有起色。建康一年(144)8月顺帝卒,立不满3岁的刘炳即位,称冲帝。李固升任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共理政务。

冲帝在位仅五个月,于永意一年(145)正月夭亡。鉴于几代幼年皇帝被权臣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教训,李固请求立年龄较长的清河王刘蒜为帝。梁冀为独霸大权,坚持拥立年仅八岁的刘,即质帝。自此,李、梁二人矛盾越来越深。梁冀在东汉外戚中最为专横,当时被任免的官员,都要先到梁家谢恩,才敢去朝廷办理手续。梁家一门七侯三皇后六贵人,宗族宾客遍布州郡。他们到处搜刮钱财、鱼肉百姓,权势极大。梁冀安插亲信做皇宫侍卫,以监视皇帝的言行。质帝因说过梁冀是“跋扈将军”这句话,于本初一年(146)闰六月被梁冀毒死,年仅9岁。质帝死时,梁冀连水也不给喝。李固目睹这一惨剧伏尸痛哭,梁冀对他更加忌恨。

质帝死后在立谁为帝的问题上又有争议。李固坚持要立刘蒜,并动员一些士大夫说话。而梁冀打算立正准备和他妹妹成婚的蠡吾侯刘志。众论不一,事不能决,梁冀愤愤回府。中常侍曹腾等连夜给梁冀献策:刘蒜严明,若立,则祸在眼前;刘志与梁氏有姻亲关系,立刘志可常保富贵。第二天,梁冀在朝坚持非立刘志不可。文武大臣慑于梁冀威势,个个曲迎附和,原来支持李固的也纷纷改变主意,唯有李固和杜乔坚持本意。梁冀更为恼火,通过太后撤李固职。本初一年(146)闰六月立刘志为皇帝,即桓帝。

一年后,甘陵刘文、魏郡刘鲔谋立刘蒜。梁冀乘机诬陷李固系其同谋,李固被械捕入狱。李固的门生王调身带枷锁上书,力辩李固之冤;河内赵承等数十人带着铁(铡刀)、锁(砧板)赴京告状,要舍命为李固洗清罪名。太后迫于众怒,赦放李固出狱。百姓久受梁冀虐政所苦,同情李固。李固出狱,洛阳百姓皆呼万岁。梁冀见状,大为惊骇,认为李固“名德终为己害”,随即又将其逮捕杀害,时建元一年(147)。李固终年54岁。

李固死后,梁冀令暴尸于洛阳城北夏门亭,下令如有临丧者重治罪。李固的弟子郭亮游学洛阳,见到这种情况,于是“左提章钱,右秉铁”,奔赴皇宫上书乞求收敛李固尸体,朝廷不准。南阳董班哭尸守丧十余日,宁愿舍命也要安葬李固。太后见此事如此棘手,方许他们“遂敛归葬”。郭亮、董班因此而名显三公,皇帝召见并授官职,郭、董不就而去。

李固一生著有章表、奏议、教令、对策、记铭等十一篇。其三个儿子,两个随父死狱中。三子燮时年13岁,姐文姬托其父门生王成代为抚养。王成将燮带到徐州,改名换姓,充当酒店佣工,暗地辅导学习。后梁冀伏诛,李固冤案昭雪,李燮回故里服丧,补办父亲丧事,后征拜议郎。灵帝时,李燮封安平相,不久升迁河南尹。



参见《陕西省地方志丛书·城固县志》第783—785页
城固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年2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