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爷即上帝,又称玉皇大帝,民间为楼坊供奉者很多。因玉帝是天神,理应居于高处,又因玉帝常在九天之上,诞生于正月初九,所以把这一天定为上九会(亦称天爷会)。每年正月初九,男女信士会集庙内,纷纷登楼朝拜。与会之人,有凑钱买香蜡表炮和就献供的,有挑香蜡担子或端香蜡盘子的,也有提钱两笼子的。若往昔积有会金,就组织个“拜香队”专烧拜香。请个拜香居士,选四至八个不满十二岁的儿童,头上用红带扎些“表花”,每人手捧一个小板凳,上面的一端插上红香和黄蜡,边走边念佛号和佛歌,直赴玉皇楼上向神像跪拜。然后由拜香居士讨卦并交香告毕。
举办天爷会,一九三四年至一九四六年城固县最为盛行。首先从柳林铺办起,尔后许家庙的杜阳寺,县南关的四郎庙、博望乡的王家营大庙、西原公的药王庙等处也相继举办过。据说办会的经费全是好善信神的老婆婆于先一年奔走四方募化的,不足之款,由当地大户捐助。
据考,天爷神像并非泥塑木雕,而是一个伍尺许的木牌,周围雕花涂金,中间竖写“金阙玉皇大帝尊神位”字样。由于至高无上,所以办会比其他神会隆重百倍。地方官府首倡,凡绅民粮户无不参加。具体情况如下:
办会时间不一定都在正月初九前,也可在初九后,但必须在十五日之前。地方(会址)要选择庙宇较大,地面宽敞、人口集中之处。
在先一年由甲地将天爷接来,供牌位于庙内神龛正中,请居士两位早晚诵皇经,长年敬祀,香火不断。翌年择定正月会期,不仅僧道念经,而且双台演戏,甚至三家同唱。地面宽敞者还扎九曲黄河,兼放大型竿架焰火,热闹异常。每日赶二三十里看戏、观花、转黄河的络绎不绝。更有缺子乏嗣者,不论远近,夫妇抱婴纷纷转河。说是转了黄河,不怕一切妖邪,娃娃强壮可以长命百岁。
参于大会念经的和尚与道士,各自张贴经榜,向群众公布三日内应念的经忏,并于今会之日游行街衢,沿路降香,显示大会的隆重。庙门、戏台均贴对联。原公办会时,庙门上的对子系当地西坝村的举人寇仲维所拟:
劫后余生期上帝早回哀眷
春初集会与下民同结善缘
横额为:天无私覆。当时两台戏与会助兴。
其一
荡荡无能名假菊部竹丝曲传写天心仁爱
悠悠曷有极借梨园子弟细形容帝德宏深
其二
戏演双台两班各擅胜场把往事今朝重提起
河扎九曲一入便消劫运破功夫明日早些来
第三天中午,按例俗大抢黄河。所有远近居民做准备把扎黄河用的全部麻杆纷抢一空。即使抢到一根,也如获至宝。拿回家放在床头,能除邪驱魅,供于神堂,会家兴财旺。
不等会期结束,就与异地协商,决定会后某天下午,由承办下一届天爷会的主事人率领些和尚、道士以及众位信士,把老天爷毕恭毕敬地接走。沿途鼓乐吹打,浩浩荡荡,绵延数里。其所以如此,相传供奉过天爷、办过大会的地方,多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物阜民康。
参见《城固县文史资料》第七辑《城固县乡风民俗》第75—78页
王祥玉整理
政协城固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8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