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旱日久,取湫祷雨的活动,相传自成汤开始。古籍中载有“六事自责、桑林祷雨”的故事。齐桓公取湫,晏子未能谏阻,上行下效,流传甚广。
取湫有“文取”与“武取”之别。文取为县官率三五士绅和吏员、差役、带上“祷雨文”和香蜡等,专程去北山滴水岩神洞中跪拜龙王,祷告一番,在洞泉内灌水一壶,名曰“湫”,回县后供在城隍庙神龛上,每日降香三次,祭湫期间,下令全县百姓不准杀猪宰羊,谓之“断屠”,同时禁止卖酒。
武取湫者,由“诀马”(神灵附体的人)装神,手持青锋两刃,敲上锣鼓,率领村民三五十人,择日飞行滴水岩。焚香毕,“诀马”一头闯入涌泉,半会不见身影。据说下到百丈水泉之底,将“湫”带上,用黄蜡与黄表把壶口封严。回村庙之后,作三角形湫架,悬壶供奉。由庙会会长轮班虔祭,待雨降下为止。若在三日内能普降甘霖,会内马上诵经演戏,以酬龙恩。若十天不雨,即怀疑把真湫没有取回,便将壶水倒了。有一年原公乡孤魂庙取湫应难,唱戏三日,还愿时的神对如下:
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视之不见,叩之则灵。
参见《城固文史》第七辑第198页
城固县政协民族宗教文史学习委员会编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