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元宵节或其他节日里的猜灯谜活动,看起来是因灯的产生而产生的,其实不然。灯谜比灯的出现早得多,它的前身是源远流长的谜语,不过那时不叫谜语,而叫“瘦辞”或“隐语”,起源大约在春秋时代。据《楚世家》记载,楚庄王上台三年,没发过一个号令,老臣伍举很焦急,就对庄王说: “有人讲,咱们楚国最高的地方落着一只大鸟,三年了不飞也不叫,不知是什么鸟?"庄王知道这是在激励自己,就说: “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呜,呜将惊人。”于是登朝理政。这个传说,指的就是“隐语"。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第十五篇里说:“谐之言学也,词浅会俗,皆悦笑也……谐词可相表里……魏以来,君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词,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玄词,义欲婉而正,词欲隐而显……虽有小巧,用乖远大……岂为童稚之戏谑哉”。
由此可见,谜语是一种综合性的独特艺术,它具有言浅意深、启发思维、讽恶抗暴、增长智慧的重要意义。
谜语和灯的结合始于南宋。当时有人“以绢灯剪写诗词,寓讥笑,多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而且备有奖品、鼓乐,“先用鼓儿响贺,然后聚人猜谜。"一时此风大盛,遍及城乡,从此便产生了灯谜。千百年来,灯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出现过不少妙趣横生、脍炙人口的好谜,以及许多制谜,猜谜的名家高手,并逐渐出现了灯谜专著。宋朝有《文戏》,清朝有《俞曲园灯谜大观》。特别是民国初年有个姓李的文人编写的《谜海》,收集了两万多条灯谜,洋洋大观,足见当时灯谜活动规模之大了。解放后有关灯谜的著作不少,一九八一年杨晓歌编著的《中国灯谜》,还收集了中国古代的谜语故事,内容十分丰富。
灯谜的内容浩繁,形式多样,名目各异,但按类别大致可分物谜和字谜两类。物谜在灯谜中最丰富广泛,从天文、地理、人名、物名、器具到花鸟虫鱼,几乎无所不包。字谜的范围有单字谜、双字谜和成语谜等。
灯谜是讲究格式的,这是它的一般规律性。制谜和猜谜都要遵照一定的谜体和谜格。大致有:会意、离合,别解象形、谐意、外意、假借、扣字等八种谜体。至于谜格那就太多了,如:秋千、卷帘、求凤、齐飞、系铃、解铃、脱帽、脱靴、解带、加冠,纳履、白头、粉底、双钩、折腰、锦屏、集锦等四十余格。
猜谜是一种比较复杂多变、曲折的思维活动。初学者大都觉得难以驾驭,无从捉摸,但只要掌握它的规律,勤思索、多推敲、常实践,就一定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参见《城固县文史资料·第五辑》(1-15辑合订本)第16页
政协城固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