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概况  >  大事记

民国

民国元年(1912)

1月,激进青年李寿亭、张警吾、姚伯麟、韦文轩等回县,向民众宣传“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的新思想。

3月,秦陇复汉军政府派井勿幕为北路宣慰安抚招讨使,联系刀客和一些地方武装驻扎本县,以俟补充完备北上。三原哥老会码头首

陈坤山滋扰地方,祸害百姓。秦军政府兵马都督张云山派人杀之。

民国年(1913)

宏道高等工业学堂改为陕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民国年(1914)

李寿亭等成立“天足会”,宣传男剪发辫,女放天足。凡参加天足会者,不给女孩缠足,并约定互为嫁娶。

民国年(1915)

于右任奉孙中山密令,回本县筹设中华革命军西北军总司令部。

改三原学古书院为三原高等小学堂,废除四书五经,设立国民课本。

民国年(1916)

5月7日,胡景翼在富平举行兵变,以伏兵歼击陕西督军陆建章之子陆承武的一团精兵,活捉陆承武。陕西陆军第三混成旅旅长陈树藩逼陆建章在三原媾和,陆建章遂退出西安。

5月9日,陈树藩所部由蒲城移驻本县。

5月17日,陈树藩通电全国就任陕西护国军总司令,在本县宣布陕西独立。

民国年(1917)

改革地方建置,全县按整、军、肃、武、同、心、合、力八字分为八个区,辖六十八个分团。

12月,陈树藩督陕后,追随段祺瑞政府,派曾继贤(旅长)率严锡龙团驻扎本县。逼驻本县的胡景翼部备补营(营长张义安)移驻富平,张营借故未予开拔。

是年,泾阳、本县棉花价格大涨,每担由白银10两涨至15两。

民国年(1918)

1月24日,备补营营长张义安、连长董振五、营教练邓宝珊在本县趁大雪之夜率部起义,一举歼灭曾旅严团。曾、严遁逃,是为“三原起义”。

1月27日,曹世英、胡景翼率部先后从耀县、富平来三原,正式成立陕西靖国军。

2月,陈树藩差郭希仁赴三原调解;遣刘世龙旅向本县进犯,靖国军从其侧后阻击,刘军溃退至泾阳城内凭垒不出。

8月8日,靖国军左右两路共推于右任为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张钫为副总司令。

10月,陕西靖国军发动讨陈(树藩)战争,北洋政府派刘镇华率镇嵩军入陕援陈,向靖国军发动全面进攻,靖国军愈战愈勇,渡过渭河于马驹寨一战大破陈、刘联军。

民国年(1919)

1月1日,靖国军第一路司令郭坚被冯玉祥诱杀后,全省民党人士大愤,李元鼎、茹欲立离西安至本县参加靖国军,襄助戎机。

4月5日,于右任倡导在大公馆旧址建立渭北中学,校长田蕴如。不久迁入山西街学古书院。

5月,北京“五四”运动消息传来,本县各校学生立即开展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渭北中学发出通电:“……请电致巴黎议和代表、务期达到收回主权目的,万勿让步,致误全局。至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尤请依法惩办,以儆效尤。”

省学联代表到本县,各学校联合组成“救亡团”,反帝爱国斗争群情高涨。各界人士自动参加学生游行队伍,有时多达六七千人。

11月,本县各校学生组织纪念俄国十月革命2周年活动,靖国军中进步人士和学校教员积极宣传“劳工俄国之革命”。 

民国年(1920)

1月,靖国军在本县成立“陕西省临时参议会”,凡靖国军区域内的一切重大事宜,均经参议会讨论。渭北各县原省参议员多弃绝刘镇华,来本县参加省临时参议会工作。

9月,于右任在西关国民小学的基础上扩建兴办民治小学。

是年,关中大旱,渭北尤甚,靖国军总司令部在本县成立义赈分会,筹募赈款70万银元,在渭北20余县放赈11次。

民国年(1921)

春,陕西师范学校在本县成立,校址在大公馆(今三原县幼儿园处),首任校长张用章。后改为陕西第三师范学校。县立高级小学校由山西街迁出后,在管家巷新址建两层教学楼一座(教室18间)教师宿舍1栋。

9月21日,胡景翼在城隍庙召开国民大会,宣布所属部队易帜,接受吴佩孚之命,改编为陕西陆军暂编第一师,胡任师长。

同年,渭北水利委员会成立,会址在东关善堂。李仲三任主任委员,李仪祉为总工程师,李寿亭任委员主持日常工作。委员会将泾惠渠工程规划制成沙盘和挂图展览,参观者络绎不绝。

民国十一年(1922)

1月18日,胡景翼派兵包抄靖国军司令部,夺印信,毁公文,逐办公人员。于右任闻讯,冒雪夜走淳化方里镇,暂住于鸣皋营部。

12月7日,省参议会各地驻省百余名代表相继来本县,召开全省选举请愿后援会。本县各界人士集会支持,并通电全国揭露刘镇华贿选。

民国十二年(1923)

2月,三原县立中学创设于县高等小学内,招收第一期学生,韦文轩兼校长。后因经费困难而停办。1939年县立中学在火神庙旧址恢复,韦文轩继任校长。

3月,在北京加入“共进社”的郝梦九、赵葆华、杨晓初等回县后,成立“共进社”三原分社(亦称三原地方团),以渭北中学为基地,推销进步书刊,宣传马列主义。

5月13日,在山东齐鲁大学就学的本县籍学生李廷瑞(李祥生)获全国田径决赛跑跳总分第一名,取得远东运动会参赛资格。未久,随中国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六届远东运动会。

10月10日,三原汽车站在南关东巷子开张营业,三原至西安开通班车。

同月,本县至同官(今陕西铜川市)公路开始修筑;县政府亦以民工修建县境官道(县城—楼底—陵前—耀县境)。

民国十三年(1924)

2月,三原私立女子中学成立,地址在东关善堂,校长张用章,董事长胡景翼,后因经费困难而停办。

康有为来本县,给各校师生讲演。

第三师范学校蒲克敏、严树森(木三)、亢维恪(心哉)、王之鼎(王云)等秘密成立“青年同志共进社”,得到渭南赤水SY(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支持,并接受其直接指导。

民国十四年(1925)

1月,李子健受中共中央派遣回本县,在渭北中学任教,开展革命活动。

2月9月,三原国民会议促成会成立,有30多个团体参加。

2月19日,在“青年共进社”的基础上,成立渭北青年社,地址在第三师范学校,赵宗润当选为执行委员会书记。

2月23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原特别支部在北城二郎庙成立,团员7人,姚志哲任书记。

4月中旬,共青团三原特别支部组织学生、市民开展追悼孙中山活动。

4月18日,李子健根据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在全国扩大国民党组织的精神,成立国民党三原县筹备委员会。李子健、程搏九、程鼎臣为筹备委员。

5月,西安学联迁来本县领导驱吴(陕西督军吴新田)运动,渭北学联组织各校学生举行盛大欢迎会。

6月12日,陂西镇北贾、西贾村一带狂风暴雨、骤降冰雹,有大如鸡卵者,未收割小麦损失严重。人畜伤者甚多,房屋、器具损坏不计其数。

6月14日,“五卅”惨案发生后,本县各校学生举行雪耻大会,游行示威,通电声援上海罢工工人,声讨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工人的罪行。

7月7日,陕西省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在三原渭北中学召开,作出开展“驱吴运动”和维护学生利益等决议;选举成立陕西省学生联合总会,张含辉任主席。25日,“共进社”全国第二届代表大会在渭北中学召开,修改纲领,发表宣言。作出开展农运、工运、学运、兵运等决议。

12月,共青团中央派吴化之来本县整顿团组织,成立中共三原特别支部,张仲实任书记,受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共青团三原特支改选,赵宗润为书记。

12月13日,中国国民党三原县党部成立。发表宣言: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全县有国民党员101人。部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下旬,本县开展“非基督教运动”。各校学生上街游行,召开万人大会,通过“收回教育权”等决议。

是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预选运动会上,李廷瑞以12.2米的成绩获三级跳远第一名,不久,赴菲律宾马尼拉参加第七届远东运动会。

民国十五年(1926)

2月,中共三原特支派庞诚斋、黄子文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

3月18日,中共三原党团组织和县学生联合会发起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大会。第三师范校长程鼎臣禁止学生参加,并因此开除学生赵宗润,引起全校学生罢课,爆发了轰动渭北的三师学潮(亦称“驱程运动”)。经过三个月的斗争,取得胜利。

30日,在中央特派员吴化之主持下,共青团三原地委成立,书记赵宗润。下辖渭中、三师、富平庄里三个支部,共有团员40名。

4月1日,国民革命军在陕将领杨虎城、李虎臣、邓宝珊、卫定一、田玉洁、冯子明、胡景铨、甄寿山等在本县开会,制定“固守西安,策应北伐”的决策。确定国民二军、三军统编为陕军,抗击刘镇华镇嵩军。田玉洁驻守本县,并负责渭北防务,相机支援西安。

5月4日,三原学生联合会在城隍庙集会纪念“五四”运动七周年大会。

5月9日,本县第一个农民组织——西关农民协会成立。

8月,镇嵩军将本县南城三面包围。城内军民精诚团结,固守反击,坚持3个月之久,至10月围解。

10月12日,于右任到本县,组织国民二、三联军临时总司令部。本县商民积极捐筹粮草,以应军需。同月,从广州农讲所学习归来的陕西学员,因西安城围未解,径到本县,成立国民党中央农运部驻陕办事处,指导全省开展农运工作。办事处主任为亢维恪。同月,史可轩在本县创办农运讲习所,全县8个区50余人参加。

12月4日,武字区农民协会成立,选举乔国桢为主席,唐玉怀为副主席。

民国十六年(1927)

1月18日,国民党三原县党部在“腊八会”召开纪念列宁逝世3周年及李卜克内西、卢森堡逝世8周年大会。武字区农民协会、富平县石桥农民协会、泾阳县云阳、鲁桥农民自卫团及群众万余人参加。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农民部渭北区办事处在本县成立,负责指导本县、泾阳、富平、蒲城、高陵、耀县等地农运工作。

3月22日,中共陕甘区委决定,成立中共三原地方委员会。张秉仁(性初)任书记。

4月2日,三原县农民协会成立,庞诚斋为主席。全县6个区、620余个村,成立基层农民协会,会员2万余人,成为全省农运发达地区一。

7月,国民党三原县清党委员会成立,负责人尹聘三。驻军执行冯玉祥命令进行全面“清党”(即清除国民党内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停止农民运动,逮捕县农会主席庞诚斋和渭北中学教务主任张耀斗,本县处于白色恐怖中。

7月4日,本县驻军田玉洁部捣毁武字区农民协会,逮捕乔国桢和唐玉怀。后经中共党组织营救,乔、唐10月出狱。是月初,中共陕西省委决定,中共三原地委改为中共三原县委。

10—11月,陕军与冯玉祥军爆发泾原战争,陕军败北,大部归降,冯军宋哲元部于11月16日占领三原。

冬,黄子文由浙江回本县,按中共“八七会议”精神,策动武装暴动,打击土豪劣绅。

12月,中共三原县委书记张秉仁在云阳指挥农民自卫团,收缴国民党部队30多枝枪。

民国十七年(1928)

1月,渭北中学改为陕西省立第三中学。

2月22日,黄子文在鲍四庙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约30余人。是为渭北地区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革命武装。

3月上旬,省立第三中学中共党组织发起“驱杨”学潮,将反动校长杨少农赶出学校。国民党当局派驻军包围学校,逮捕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学生20余名,后经党组织营救获释。

中旬,中共第三师范地下党负责人李少华和县学运委员武廷俊、共产党员习仲勋等人领导三师学生和校长王藩臣开展斗争,被逮捕。武廷俊遭杀害,习仲勋、李少华等被营救出狱。

同月,县“清党委员会”负责人尹聘三去西安,中共三原县委派人将其击毙于途中。

4月24日—27日,中共三原县委组织武字区、心字区、军字区、力字区和石桥等地农民数万人,发动交农运动,包围县城达四天之久。县长王嗣昌不得不答应减免公粮和捐税,交农斗争取得胜利。

5月3日,黄子文为总指挥的游击大队和赤卫队,联络地方武装胡景铨、马仙舟武装围攻县城,打响渭北武装革命斗争的第一枪。后因马仙舟叛变,武装围城遂告失败。

6月,中共三原县委军事部负责人李作良遭逮捕,被杀害于县城南关。

端午节前后,民治小学师生义演话剧及歌舞3天,收入500银元,捐给救济贫民的舍饭场。

9月,连续大旱,夏粮减产,秋粮无收,冬麦未能下种。

是年,省建设厅主持、由军工、民工修筑本县至朝邑公路,至1931年2月24日,通车营运。

民国十八年(1929)

5月,中共武字区委成立筹赈委员会,黄子文被选为主任,黄率先捐粮4石,筹粮80余石,分给断炊农户。

是年,大旱,全县年馑,饥民采树叶、树皮、野草而食。冬又降大雪,平地积雪2尺余厚。冻饿而死者时有所见,全县逃荒出外和冻饿而死者约3万多人。

华洋义赈会拨款救济灾民,县城内设舍饭场三所,饥民排长列领粥。同时以工代赈修临履河坡公路。

9月,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决定建立中共三原特支,黄子文为书记,领导本县、淳化、正宁、旬邑等地党组织。

11月,察院门市场建成营业门店百余间。市场房租收入,作为县“公立小学”经费。

民国十九年(1930)

6月14日,黄子文率领武字区武装力量,捣毁国民党武字区公所。

6月16日,渭北灾民自救队成立,陈云樵任队长,黄子文任政委。灾民自救队领导群众在长坳分了三户地主的粮食。

7月13日,灾民自救队在康家洞与富平民团遭遇,转移中分队长张成义叛变,自救队被缴械而散。

12月,泾惠渠水利工程举行开工典礼,本县农民踊跃参加工程建设。至1932年6月,第一期工程告竣,举行放水。本县受益东至黄毛一带。

是年,于右任创办东段教育林场和斗口农事试验场。

民国二十年(1931)

春,本县引进“脱字棉”籽100斤繁殖推广,棉花产量提高。

5月,在于右任支持下,西关老虎鼻梁清河改道工程完成,举行竣工典礼。改道后既遏止冲刷塌方,又增加良田百余亩。

中共武字区委恢复,马先民为书记;孙平章任赤卫队队长。

6月,发生蝗害。蝗虫所过之处,叶茎全无。当年县境大部地区秋粮无收。同月,县公共体育场在东关觉化寺废墟上建成。

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武字区成立农民反日救国会,侯守愚任会长。同月,全县学生亦成立“三原学生抗日会”。

10月,省委派黄子文去北方局,孙平章任中共三原特支书记。

11月,三原学生抗日会为筹措宣传经费,向商民发出“红票”(每张1元),县商会会长王鸿运从中作梗激起学生义愤,告向陕西省政府,要求以破坏抗日论处。省政府饬令本县县长查明办理,王鸿运遂被撤职。

民国二十一年(1932)

1月中旬,武字区反日救国会(后改名武字区农民联合会)2000余人,手持梭镖长矛,在县体育场召开大会,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此举震动全县。

4月12日,国民党渭北“剿匪”司令雷春伯调集本县、泾阳、高陵三县民团围剿武字区。共产党员周兴茂被杀害,区委书记马先民被捕。

4月21日,阎红彦等率领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到武字区。武字区游击队数百人配合五支队攻打马额镇王茂臣民团,王闻风逃跑。次日,黄子文主持欢迎陕甘游击队五支队大会,参加者千余人。大会通过由陕甘游击队、三原党组织、武字区农联会代表组成革命委员会的决议。决定革命委员会颁布法令,并向各地发出通电等。

下旬,在黄子祥指导下,武字区游击队扩建为武字区游击大队,孙铭章为大队长,辖三个分队。

5月初,武字区成立雇农工会,顾先臣任主席。

5月31日,三原民团团长李养民率部围攻武字区,共产党员侯守愚、王曲贤、孙太章和群众张树宏被捕。

县政府在英华医院基础上创办三原县卫生院,是为陕西最早的3个县卫生院之一(三原、华县、榆林)。

6月13日,黄子文带领陕甘游击队一个班回武字区“扩红”,3日内近百人报名参军。

7月,急性霍乱(时人称为“忽烈拉”)流行,患者上吐下泻,迅速死亡,全县发病1547人,死亡508人。于右任在上海购买“三联疫苗”,由夫人高仲林送回给群众接种;英华医院也配制“四合酒”救治,皆收一定疗效。

8月1日,武字区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黄子祥、唐玉怀任正副主席。

9月中旬,习仲勋带领陕甘游击队第三支队特务队到武字区,改编为武字区第二游击支队(即武字后区游击队),队长为程国玺,政治指导员为习仲勋。

9月22日,原富耀革命委员会(即渭北革命委员会)在武字区成立。革命委员会下设土地、军事、财政、肃反、教育各部。10月改组,黄子文任革委会主席。

10月初,中共渭北特委在三原成立。书记李杰夫,常委李冲霄、黄子文、汪锋(王烈)、程建文,领导本县及富平、蒲城、耀县、白水等地的中共党组织和游击队。

10月28日,中共渭北特委和渭北革命委员会在武字区召开38村民众代表会议,总结南原土地分配工作经验。会后,上河村、口外庄党支部领导群众分地主土地250多亩。

11月6日,渭北革命委员会在武字区举行十月革命节庆祝大会,历时3天,数千人参加,散发传单7000余份。

11月9日,三原、富平、泾阳、高陵、耀县、淳化6县民团和国民党三原、庄里、小丘驻军联合“围剿”武字区。1个月之内先后6次洗劫,50余名党员、群众被杀害,许多党员家被抄烧一空。根据地党政机关人员被迫分散、隐蔽。

12月中旬,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撤销中共渭北特委,成立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刘林生任书记。

12月23日,马先民、王曲贤、侯守愚、孙太章在西安新城被国民党杀害。

是月,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成立,李盛弟、习仲勋、李纪善、魏光波先后任书记。

民国二十二年(1933)

2月,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在省第三师范旧址成立,校长张立德。

3月中旬,心字区游击队建立,李青云、安大元先后任队长。

3月29日,中共三原中心县委改组,杨声任书记,赵伯平任副书记兼组织暂代军委,李俊藻任常委兼宣传、秘书,姚万忠、王仲云、习仲勋为委员。后杨声调任渭总政委,赵伯平任书记。

本月,中共陕西省委指示,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本县成立。

4月,中共三原中心县委调高陵特支书记韩学理任心字区区委秘书兼区游击队指导员,心字区游击队改称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第二补支支队。

6月中旬,孙平章遭国民党三原民团和驻军逮捕,6月29日被杀害于长坳堡西门外。

7月上旬,渭北游击队第一大队在心字区安家村击溃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大队指导员赵永华阵亡。

7月21日,暴雨成灾。清河大水与龙桥桥面齐。浊峪河水将楼底东南的武官坊、新庄、起驾村、大李村一带庄稼冲毁,大李村南窑房舍被冲毁大半,死伤数十人。

7月24日,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将渭北游击队第一大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四团,黄子祥任团长,杨森任政委。

7月27日,王泰吉、杨声率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到达武字区。次日在心字区辘轳把村与国民党驻军孙友仁特务三团遭遇,激战后义勇军北撤照金。

7月30日,红四团在老虎沟全歼张德润民团,生擒张德润;红四团连长马志舟、排长秦福善阵亡。

8月中旬,国民党孙友仁特务团和本县、富平等县民团以及小丘驻军,集中于心、武两区进行“围剿”,渭北根据地失守。

民国二十三年(1934)

4月28日,本县成立棉花生产协定会(亦称合作社),下设分会11处,发放棉花贷款,完善收购体系。

10月,三原县禁烟委员会成立,登记烟民,取缔私人烟土铺。烟民凭证到官办烟膏局限量购买。

是年,省立第三中学校改为省立三原初级中学校。

是年,按照《陕西省编制保甲暂行办法》本县改8区为15个联保处,即:宾阳、书平、桂林、长平、陂西、大程、高渠、文峰、西阳、陵前、马额、嵯峨、柏社、长孙、永和。

民国二十四年(1935)

1月,泾惠渠支渠开通到独李、陂西一带。清河以南注册15万亩皆成水地。

3月9日,陕西省政府指令,成立清河、浊河水利协会,王虚伯任会长。

是月,本县至渭南公路通车营运。

10月,因得泾惠水利之益,本年统计玉米种植由原来3370亩扩大到4.5万亩,棉花由7000亩扩大到21.9万亩。

本月,于右任决定将其收藏的鸳鸯七志斋碑石200余方,送归陕西省所有,并以将来募拓所得之款补助三原民治学校经费,邵力子委马文彦赴北平、南京、洛阳等地将碑石运回,由省考古会保管。碑石现存西安碑林。

南关公园建成,于右任书横匾“城南公园”。

冬季,张学良、杨虎城从西安来本县检阅部队。

民国二十五年(1936)

2月,刘少奇从陕甘宁边区去华北,路经武字区太和堡。中共武字区委派刘成德护送至临潼徐杨村杨宜汉家。

8月,于右任筹建的民治小学大楼建成,在校学生600余名,为当时本县最大的完全小学校。

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消息传来,本县驻军和各校学生上街张贴标语,发表演说。进行“拥护张、杨两将军八大主张”的宣传。

12月15日,受张学良、杨虎城的请求,红军南下渭北地区,总部驻云阳镇,三原县城及郊区驻有红军部队。

12月17日,国民政府派飞机8架轰炸西安附近各县,向三原北城投弹一枚,后又来三原上空撒传单。同日,本县地方武装首领杨法震和县长常汉三(均为地下共产党员——中共党员处于秘密状态,故称地下党员)邀请红军总部彭德怀、任弼时、陆定一、杨尚昆等莅临本县。各界在体育场召开欢迎大会,彭德怀发表演说。

12月20日,三原县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成立,创办《民声》报,组织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宣传张、杨“八大主张”。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叶剑英等来本县,在东里花园与杨虎城、孔从周等高级将领会晤,商议国事。

民国二十六年(1937)

1月3日,张学良被蒋介石扣留南京的消息传来,群情激愤,本县各界在体育场举行武装自卫大会,以示抗议。赵寿山将军、省教育厅长李寿亭在大会讲话。

2月中旬,周恩来到东里堡,劝慰因气愤离开西安的杨虎城。

3月,红军抗战剧团来本县演出。

4月,中共陕西省委派张德生到陵前长坳堡主持成立中共三原中心县委,书记周芝轩。

县种棉区推广优良品种“泾斯棉”。

5月,本县各界召开抗日救亡群众大会,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为大会摄影。

7—8月,按照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和中央军委命令,红军主力部队由朱德主持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8月下旬,朱德在云阳召开八路军抗日誓师大会(县体育场设分会场),会后各部队从驻地泾阳、三原、富平出发,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

8月,“八路军三原联络站”在县城南关东巷子车马店设立。活动历时三年。

9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队)三原队部成立。

同月,三民主义青年团三原县团部成立。

10月11日,中国战时青年训练班在斗口农场开学,后移安吴堡(亦称安吴青训班)。全县各校学生踊跃报名,武字区50余人参加。

10月19日,本县文化界在火神庙戏楼召开纪念鲁迅逝世1周年大会。

民国二十七年(1938)

4月,三原青年救国联合会成立,组织青年进行合法的公开斗争,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同月,民族解放先锋队渭北大队部在本县成立,由李连璧负责,统一领导渭北八县民先队的工作。

中共陕西省委决定中共三原中心县委改为中共三原县委,由周芝轩、袁杰、马志轩三人组成,周芝轩任书记。

国民党在本县成立“抗日协会”。

黄子文、郭立三、刘德植在长坳堡兴办女子义务学校。

6月15日,成吉思汗灵柩运往青海,路经本县,在城南公园停歇,各界人民前往拜谒。

8月,中共三原城区区委成立,刘继曾任书记。

民国二十八年(1939)

夏,刘少奇由西安赴延安,途经本县,在八路军三原联络站住宿。

9月,本县推广优良小麦品种蓝芒麦、碧蚂麦和陕农一号小麦。

12月,三原县民教馆在城隍庙东之武庙成立。

同月,太原失守,第二战区长官部迁驻本县东里堡。随迁的有西北实业公司所属工厂、山西大学、铭贤中学等。

是年,国民党三十七集团军司令部驻防本县,从南部封锁陕甘边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

1月,省立三原初级中学校改名三原中学校,始设高中部。

2月1日,陇海铁路咸铜支线通车到本县。

春,国民党反共活动加剧,中共三原县委机关迁移边区。

3月1日,县设立地方法院。除军法案件仍由县长审理外,其他案件均由地方法院受理。

国民兵团成立,县长马濯江任团长。

5月10日,冰雹、暴雨成灾,本县城区、马额、陵前、西阳遭冰雹袭击,耕牛食草全无。

民国三十年(1941)

三十七集团军拆除城隍庙大殿及两廊泥塑。大殿改为“中正堂”,后三青团团部迁此办公。

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陶峙岳会同县政府拆除县城墙之女墙及三里店半截塔,砌修城内水渠及第一蓄水池。

9月21日,日全食约1小时,星斗出现。

是月,共产党员郎瑞亭,在本县福音村王安世(曾任胡宗南高参)家建立中共地下交通站。

12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撤销中共三原县委,全县党员、干部全部隐蔽。

民国三十一年(1942)

9月,咸阳(十区)在县体育场举行球类、田径选拔赛。本县男子一百米、二百米、四百米赛跑和铅球、三级跳远以及男子篮球均获第一。赛后决定本县代表10区参加陕西省运动会。

10月,三原县田赋管理处成立,下设北城、文峰、大程、东里、马额5个经征处。

同月,西阳地下党东寨支部被破坏。肖江鸿、周新轩等10人被捕。

民国三十二年(1943)

1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重新组建中共三原县委,由刘光远、杨顺玉、吴曰聪组成,刘光远任书记。

7月,国民党三十七集团军陶峙岳奉命重修清河林李桥(原同善桥),桥修成后,改称临履桥。

民国三十三年(1944)

6月24日,蝗害发生,经防治于7月初灭迹。

11月,三原县青年军征集委员会成立,招募青年学生从军。实征330人。

民国三十四年(1945)

2月,三原县临时参议会成立,张警吾为临时议长。一年后正式成立参议会,吴伯坚为议长,马仲清为副议长。

5月23晚,县境北部降暴雨,洪水暴发,田舍俱遭荡涤,以楼底村起驾村为最。省拨小麦200石救济。

7月,县国民兵团副团长靳景云贪污壮丁款,被民众告发,在西安被处决。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城内商店家家放鞭炮,处处锣鼓声。东关公共体育场举行盛大庆祝会,鸣枪助兴。连日夜间大耍社火,从早到晚狂欢胜利。

9月,本县民众代表黄子文、杨发科、张耀堂、王虚白等递状晋陕监察使,状告县长陈琯贪污代豫购麦款17.7万元事。此案轰动全县城乡,陈琯被告倒离任。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1月,改联保处为乡(镇),全县设2镇9乡、96保。

4月1日,三原县参议会通过停止代购军队草料的决议。

国民政府准予本县田赋留成由15%增加到30%,解省部分不变,故全县田粮增加3成。

8月,中共三原工委在耀县小丘独石村成立。工委书记陈元方。

10月,中共三原工委以心、武两区为中心,组建武工队。12月武工队改为金刀大队。翌年5月,金刀大队改编为渭北游击总队第四支队。

民国三十六年(1947)

2月,中共三原县独立中队成立,队长吴曰聪,副队长段垣、李荣福。7月改编为三原警卫队,1948年2月,编入关中分区二十一团。

2月9日,胡宗南到本县召开作战会议,部署进攻陕甘宁边区战事。

同月5日,陵前乡乡长黄子文组织自卫队武装起义。起义自卫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渭北总队第一支队。黄子祥任队长,黄子文任副队长。

6月24日,渭总第一支队在陵前小道口村与三原保警队发生遭遇战,黄子文在战斗中受伤,翌日牺牲。

7月,县政务委员会在边区成立,政务主任黄子祥,秘书吴曰聪。

8月,根据国民政府令,县政府向公民颁发身份证。

10月,全县投票选举国大代表,于右任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后竞选副总统。

民国三十七年(1948)

1月,市面物价暴涨,法币出现千元、万元、十万元、百万元面值。不少商店悬挂“早晚市价不同、亲朋好友概不赊欠”的帖子。

2月,慕天祥任渭总一支队队长,孙志正任政委。

4月1日,为阻止胡宗南运输军用物资,渭北游击总队二支队,炸毁清河大程铁路桥。

4月,中共领导的政权机构三原县人民政府在边区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任命孙一君为代县长。中共三原工委(时驻边区)在柏嵯成立区委和区人民政府,段垣任书记,段植任区长。

7月,渭总四支队在耀县南狮子原俘获胡宗南部士兵十余名,收缴步枪十多枝。

10月,国民党三原县政府和驻军令各乡百姓修补县城城墙、挖掘城壕,以阻止解放军。

10月19日,渭总一支队夜袭独李火车站。

11月10日,中共关中地委在马栏为黄子文、周芝轩等举行追悼大会。

民国三十八年(1949)

1月,中共关中地委决定:将中共三原工委改为中共三原县委,张军任书记,吴皋森任副书记。同时决定孙一君任三原县县长,马洪山任副县长。渭总一支队改编为三原      县大队,仍隶属渭总。下旬,国民党三十八军搜索营第三连连长魏清智,特务长张光宇率部起义,北上边区编入县大队。

2月22日,国民党柏社乡自卫队起义,30余名人员编入柏嵯游击队。

24日,胡宗南九十军搜索连窜到陵前地区骚扰群众,被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军侦察连全部歼灭,缴获六〇炮1门,轻机枪4挺,步枪50多枝。

下旬,王德修率领陂西乡自卫队20余人起义北上,编入三原大队。

中共三原县委、县人民政府、县大队由边区南下到陵前一带。

3月1日,李永业率领西阳乡自卫队114人起义,编入三原县大队。

3月初,中共三原县委、县人民政府、县警卫队从陵前北撤至耀县蒿疙瘩。

3月11日上午,中共三原县委、县政府机关在蒿疙瘩突遭国民党马德胜骑兵师袭击,十余名人员被俘,1人牺牲。下午,人民解放军部队围歼骑兵师,击毙马德胜。县党政机关被俘人员除吴旬被挟至甘肃外,其余全部脱险。

下旬,中共三原县委、县人民政府为陵前、马额、西阳、大程、陂西5个区级人民政权配备主要干部。

4月8日—14日,中共三原县委、县人民政府在边区淳化县桃渠原召开县区干部会议,部署三原解放后的接收、建政等事宜。

5月上旬,中共三原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人员随县大队由耀县小丘二次南下至陵、马地区。11日从陵前经楼底进驻武家堡。

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先遣支队和渭总先头部队到达东里堡一带。国民党六十七军留守三原的部队南逃。

1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鲁桥镇。

国民党三原县长石仲伟带领县政府机关、县自卫团、县警察局千余人逃离县城。后在户县率部起义。

当晚,县大队一部由慕天祥带领进入北城。

14日早,人民解放军一野先遣支队、渭总四支队、三原县大队相继从北、东、南门进入三原县城,全县宣告解放。入城部队受到工人、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商店纷纷开门营业,县城秩序良好。

是日,中共三原地委、三原分区专员公署宣告成立驻本县城内办公。辖本县、泾阳、淳化、高陵、富平、耀县、同官(铜川)七县。三原军分区、中共三原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陆续迁入县城。

5月15日,三原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黄子祥任主任,张军任副主任。

5月16日,县委、县人民政府委派各区区委书记、区长和工作人员,组建区级政权。

5月17日,杨得志率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经本县挺进西安。

同日,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邮政局,使用解放区邮票复邮。

5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司令员彭德怀到本县召开支前工作会议,县委书记张军、县长孙一君参加。

同日,各中小学陆续复课。

6月1日,县支前委员会成立,各区支前分会亦相继成立。

8月,县人民政府组织支前大队1000余人,支援大军解放汉中、四川和甘肃。

乡、村人民政权建立。全县共建8个区公署,1个市政府,91个乡政府(含22个街政府),269个行政村(含64个巷)。

9月,阴雨连绵40多天。文峰、陂西一带低洼地平地起水尺余,棉秋田被淹,房舍多有倒塌。县人民政府动员八千余名民工开挖排水渠,涝情缓解。

29日,中共三原县代表会议召开,县委书记张军作工作报告,传达落实三原分区党代会精神,会期七天。




参见《三原县志》第22—37页
《三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