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府谷县  >  习俗  >  婚丧

葬前事宜

几千年的传统社会,民间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丧葬文化。1949年以前,富户与贫民只是在规模和伙食有别,礼仪、程序和作法大致相同。

      一、装穿停尸。人即将或刚一咽气,即先给亡人剃头、洗脸、洗脚(有的还擦全身)。把事先备好的老衣(即寿衣)先下身后上身,内衣外衣逐层先套妥一次穿上。先穿鞋袜后戴帽。老衣一般是内衣、单衣、夹衣、棉衣各一身。男人再外套一件长袍子,女人外套短大衣一件。然后嘴里塞口含钱。若眼不闭、嘴不合者,由孝子亲手揉合(注意孝子泪滴不可洒在亡人脸上)。装穿妥帖,为防止大小便脏了寿衣,须在裤裆塞旧衣物,置尸于棺盖或门板上,待入殓。
      二、烧离门纸。即孝子把烧纸点燃,从家里走开,边哭边走,边续燃纸到大门外停止。县城东北大部分乡村是到十字路口停止。
      三、制做和购买丧葬前期用品。这些用品有丧棒、倒头捞饭、倒头馍馍、打狗饼饼、冲天纸、灵牌楼儿、起解马子(后两样须向画匠购买)。
      1.丧棒也叫戳丧棒,用40—50公分带皮柳木,夹花裹上白麻纸条即可。这是孝子在整个丧葬期间向来客施礼的必用物器。
      2.倒头捞饭。亡人入殓盖棺后,在棺盖上放一碗黄米捞饭,碗底要凿穿。正中直插一双筷子,叫倒头捞饭。意为生前没有间断吃米,死后带一碗到阴间。这碗饭直到下葬时放在棺盖上一齐埋葬。
      3.倒头馍馍。用现和面蒸制10—12个小馍馍,放置灵前,安葬前盛入墓头酒罐子里。用意除与倒头捞饭相同外,还有子孙后代兴旺发达之意。本地有句俗话:“啥小啥国香(好看、漂亮意),馍馍小了怪日脏”,其实是说人食用的馍馍个头要大,不应该像倒头馍馍似的。
      4.打狗饼饼。用白面蒸七个直径5—6厘米大的饼子,入殓或下函时用。亡人灵魂进入阴间路上以之驱赶恶狗,故名。
      5.冲天纸。将大白麻纸摺三摺,用剪或刀在两条对折线上一上一下裁剪但不能裁剪通。纸的数量是亡人的岁数再加天、地各一张。用白线从一个角上穿过扎牢,白线的根数同纸数量一样。将白麻纸一张一张翻揭使之成幡状一同绑在一根木棍上,中间再吊挂用一根红线捆一小块石炭(叫望乡台。传说人死后前三天昏迷不醒,第四天登上望乡台可看到儿女们披麻戴孝方知和他永别了。)挂在大门口高处,方位是男左女右。冲天纸也起告示作用。县城立在灵堂口。
      6.告时牌。县城在大门口立“时告牌”,在白纸上书亡人名讳、生卒年月日时及享年,后缀孝男、孙以及期服侄男、孙名。方位是男左女右。
      7.灵牌楼儿。县域北部在灵前放灵牌楼儿,是一个红色牌位,周边装饰纸花的宝座形纸质平台。牌位上写“新逝显考(妣)x府君讳xx(x氏太君)一位之灵享年xx岁之位”。丧葬期间,长孝子施礼必须怀抱灵牌。此物须向画匠购买。
      四、报丧。人死当日,夜晚死则在第二日,长孝子身着重孝、手执丧棒,登门给娘家跪报亲人亡故的消息。包括死因经过,如何急救等,并跪请娘家参加三日超度。
      五、请阴阳和总领。阴阳又称“平事”,几乎所有丧葬活动都必须在阴阳指导下进行,所以要及时请到。早年请阴阳讲“坡道”,即某家族用某家阴阳是固定的。后来无此讲究,随便用一阴阳即可。办理丧事琐屑事务繁多,必须请一个懂行的人操持统筹,代东行事。
      六、入殓。俗称“装材”,即把亡人放入棺材内。入殓前,棺底垫些干草,“灰包”(现在多改用垫卫生纸)、锯末。然后把衾单褥子铺好,卧尸于内。腰高、头脚低,讲究眼不能看见脚,否则与儿孙不利。头枕专门缝制的鸡形枕头和黄香,意为驾禽飞游之意。枕下垫焚烧百张白麻纸灰,脚底蹬块石炭,然后盖好被子。注意不要忘了把裤裆垫的衣物取出来。尸体上下左右凡有空隙的地方全部用灰包(现在都改用卫生纸)填充结实。上面有七星拂面罩子的,放上就行,没有的盖块红布即可。黄甫一带在盖棺时,棺帮上放些麻丝,以备阴阳下函后,孝子搓麻辫用,然后掩上棺盖。盖棺前,如果有人哭,泪滴不可掉在棺材里。装材后,所有祭奠所烧纸钱都要烧在一个叫“醮纸盆”的砂盆里,烧满的纸灰包在纸包里,最后随棺下葬。
      七、下函。即把准备好的物品放在函棺内。一是打狗饼子,每个饼子再穿扎上一根新买的缝衣针,放入亡人的袖筒内。黄甫一带是入殓时就放入。二是把阴阳先生写好的央状(央求冥府宽恕亡人罪恶的文书)放到亡人的另一个袖筒内,然后用五色线扎好袖口。三是由长孝子拿棉花蘸黄油擦拭亡人面容,称为“开光”。四是由阴阳先生在棺内撒放“镇物”,如五谷、生铁、木屑等。妨犯严重者还要放入桃弓柳箭等物,以防止亡人的阴魂不散于亲属不利。下函盖棺,严实封棺,再不能开棺。下函一般在过三天时举行。
      八、送灯。又称“烧夜纸”,有的地方称“大叫夜”。人死后从当天晚上开始,连续三个晚上,一次比一次接近庙宇,第三次送到庙内。现在普遍是先举行两次,第三次推移到安葬前一天晚上。
      九、烧起解马子。传说亡人第三天起解,即赴阴曹起程。儿女们一是怕亲人路途遥远备一匹马代步,以减亲人长途跋涉之劳。二是亲人到了另一世界以至之显示身份,不被别人小看免受欺负。烧马子的同时还烧一个赶马的童仆。第三天凌晨日出之前马驮的褡裢内装草料、介绍信等。儿女们一同到十字路口点香、烧纸,就地划圈围住将马子烧掉。马和童仆都是画匠用纸做的。烧骡子时有的地方有不许孝子哭的讲究。
      十、三日超度。俗称过三天。人出生要洗三(喜三),死后也要大过三天,举行小型祭奠仪式,请鼓手为之“暖灵”,有的还请和尚念“木鱼经”,烧三道疏超度亡灵,谓之三日超度。孝子要请亡人的娘家(人主)和至亲,闻讯的亲朋也会不请自到。主家中午酒席款待。来祭奠者须带一刀纸和馒头供献,乡间带馒头12个称三奉小献。县城周围至少24个以上,大部分是32个、40个不等。三天的主要程序是“规矩娘家”。由代东(即办事的总领)主持,孝子披麻戴孝手执丧棒跪告亲人的死因、经过、装穿、准备如何安葬等等。征求娘家的意见,尽量满足娘家的要求,同时确定安葬事宜包括安葬规模,伙食待遇,请亲戚,订鼓手,订纸火,订和尚,印发请贴等。就便邀请亲朋。


参见府谷文库(未出版)民俗风物卷
府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