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府谷县  >  史料  >  纪略

府谷明长城

康  厚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由东至西横亘着一道蜿蜒起伏,气势雄伟的古代城墙,它就是被誉为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之一。它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巨大毅力,也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
      在人们的印象中,长城就是秦始皇时候修筑的。其实,早在秦始皇之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防备敌方侵略,便各自据险修筑城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北方的匈奴族时常骚扰秦国北方边郡。公元前215年(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击退匈奴。同时把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相互连接起来加以修整,筑成了一道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后来各朝代大都对长城进行过修筑和增建。    
      秦长城由东往西通过陕北,由神木县北窟野河侧进入内蒙古,经准格尔旗的纳林塔、铧尖、暖水、德胜西,直至十二连城。
      明成化年间,河套的孛来、阿罗出、毛里孩等经常入侵延、绥、榆、神府等地。为了巩固边防,阻挡外族南下,成化十年(1474年)六月,经朝廷批准,由延绥镇都御史余子俊率领民众修筑长城,并沿长城线设了三十六营堡。
      府谷境内的明长城东起墙头角,与山西省河曲县内长城隔河相望,西至新民,与神木县境内的长城相连,其间经过麻镇、大岔、清水、赵五家湾、木瓜、庙沟门、三道沟等乡镇的地域,全长二百华里。计有长城墩台一百五十五个。
      长城从墙头往西经内蒙古准格尔旗马栅乡的祝里台村。祝里台是陕西、山西、内蒙古三省区的交界处,此处山势十分雄伟,长城就筑在高高的山畔上,当地人称这个地方叫梁龙头。
      由梁龙头往西,下一个陡坡,经过黄甫川,就是府谷边镇麻地沟,即现在的麻镇。长城沿着麻镇北城墙顺坡直西而上,到巴州村。幸存的这一段长城还比较完整。城墙高三米有余,顶宽一米,城墙上仍可人行。沿长城往西到清水乡的转角楼。长城大都是顺着山梁而修,登高眺望,犹如苍苍巨龙,仿佛直达天际,隐没于苍茫云烟之中,极为壮观。历经寒来暑往,风雨侵蚀,且加人为损坏,倾圮崩坍,今已非旧观,但仍可略见当时规模之巨大,气势之雄伟。
      转角楼长城墩台,位于清水川和小南川沟(宋称乌龙川)的汇合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地人称这个地方为“口子”,是古代长城内外往来经过的出入口之一。这里墩台紧密相连,高大雄伟,为长城建筑之精华部分。城墩附近兵营残址,依稀可辨,可见为重兵把守之要冲。1981年县人民政府将转角楼长城墩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由清水川的西坡起,一直沿着小南川沟南梁一陡峭的石崖而西去。这里地形居高临下,城墩突出在各个山头上,仿佛忠于职守的士兵,永久地站岗放哨。这段长城大都是有墩台而无墙。再往西,经过木瓜乡域和赵五家湾乡的东南角。
      长城在木瓜境内经过炭各同和帐房峁两个自然村。村民在一九七九年先后拆了几个长城墩台。由于城墩极为坚固,难取砖石,他们竟在城墩上打了炮眼,装上炸药,将城墩炸倒。其中一个城墩被炸了十几炮,城墩下碎砖遍地,城墩中央土堆上还遗存着许多炸墩时的痕迹。
      完整的城砖已拿走家用,残剩破砖落荒成堆,数百年来的古迹,就这样毁之一旦,令人目睹痛心。
      长城沿着起伏的山梁一直向西伸去,经过新民乡的龙王庙村。此村小河对岸山坡上有一城墩比较完整。城墩高十一米,底座宽十米,基本成正方形。沿城墩门口的石阶而上,可进入城墩的内室。城墩券室由砖砌而成,可容十余人住宿和储存弓箭等武器。城墩顶部外沿有许多垛口,用于巡逻作战。城墩券室四周有洞口十四个,是卫兵放哨的瞭望口。这处城墩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再往西,就到了新民乡最西角的陈峁村,这里是府谷、神木两县长城的接合处。我县长城全都是夯土板筑。北侧,由于西北而来的风雨冲刷所致,大多形成坡状。南侧,仍坚固挺立。夯土层清晰可辨,土层薄厚基本一致,平均夯土厚为十厘米至十二厘米。城墙土质多以坚硬的粘土为主,加少许细沙拌水搅匀,除掉其中石块等杂物。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城墙大都时断时续,或高或低。然虽属残垣败堵,但幸存部分看上去仍给人以一线相连,没有间断的感觉。
      城墙每距一华里之处,就有—处城墩。如果属于关口、要冲,那么,城墩就比较密集。城墩多是砖石包面,意在坚固耐久。石料方便的地方便用石条。城砖大小不一,顶部小,底部大。城基砖厚八厘米,长四十厘米,宽十八厘米,重为九公斤。城角用的方砖,重达十八公斤。从倒塌的城墩断面来看,施工时先层层夯就一个土墩,而后再用砖石包面。砖土相连紧密,没有任何间隙,从坚固的情况看,若不为人破坏,再过几百年也会完整地挺立着。
      在长城沿线附近的高山顶上或平地转弯之处,有许多烽火台,是专为传递军讯用的。如有敌情,昼燃烟,夜放火。据说用狼粪燃烟既旺又高,远处易见,难怪描叙古代战火四起,往往用“狼烟遍地”一词来形容。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规定,敌人有百人左右,举一烟放一炮;五百人举两烟放两炮;千人以上举三烟放三炮;五千人以上举五烟放五炮。
      万里长城在当时防御手段比较落后的历史条件下,不失为一道重要防线,对保卫内地封建政权,发展生产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样浩大的建筑工程,无疑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苦难。到清朝康熙皇帝时,才决定不再修筑长城了。然小型修复还在山西有过。
      万里长城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建造的伟大工程,是我们永远值得珍视的一份宝贵遗产。多少年来,万里长城还被人们誉为中国人民的“脊梁”。然“脊梁”身负重伤,中国人为此而不安。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十分重视保护长城的工作。部分省、市已开始修复长城。保护长城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增强民族自信心,开展和发展旅游事业,促进四化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万里长城气势磅礴,蜿蜒起伏于沙丘高山之中,像一条浩然黄龙,横跨府谷大地,把府谷分为长城内外。我们不仅要为祖先建制这个伟大工程而感到自豪,而且还要为保护长城尽自己的义务,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扬“万里长城永不倒”的精神,为振兴府谷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见《府谷县文史资料》第2辑第24—30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