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府谷县  >  史料  >  小传

赵希贤同志传略

王文彪
    赵希贤,又名赵宋儒,曾用名张有财、张民由,化名子义。1901年五月出生在陕西省府谷县清水乡赵寨村一个农民家庭。土改前,他家仅有土地七垧,土窑两孔,一家人全以务农为生。  
    1909年,在赵希贤九岁时,就在本村私塾里念书。幼年的赵希贤聪明过人,常常受到老师的夸赞,说他是个好孩子,将来很有出息。  
    1917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府谷县南门第一高级小学(以下简称“南高”)。在“南高”读书期间,他广泛接触社会,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对当时的社会有所认识,逐渐地懂得了要救国救民,寻找光明须认真求学,探索真理。  
    1920年,他考入了太原甲种工业学校。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实现了国共合作。1924年,他毕业于工业学校,返回府谷,先后在“南高”“模范小”“民众小学”当教员。他一边教书;一边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928年3月,张国柱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他受党组织派遣,先后到准格尔旗“蒙军”一旅和北京市“阎军”十连当兵,在敌伪部队搞兵运工作。  
    1930年4月,他离开北京到山西省太原市委任军事干事。在府谷党组织遭敌破坏处于瘫痪状态时,8月,他回到府谷做地方工作。公开身份是“五高”小学教员。在学校,他发动学生与当时的反动校长贺立本和反动教员张鸿乔进行斗争,取得了胜利。不久,组织上又派他到清水区委作巡视工作,掌握情况,发展党的组织。  
    1932年1月,他担任了清水区委书记。
      1932年10月,担任府谷县委书记,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恢复和发展了党的组织。1934年,府谷已有地下区委七个。苏区根据地不断扩大,党的力量也随之壮大起来。苏区成立了“贫农会”“赤卫队”“妇女会”“少先队”“儿童团”等群众组织。苏区的农业、教育、文化事业、小手工业也迅速得到发展,苏区人民扬眉吐气。这个时期是府谷苏区的鼎盛时期。  
    根据当时的形势,赵希贤同志认为,要巩固苏区,发展根据地,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1933年,神木地下党成立了“三支队”对府谷的影响很大。他为在府谷开展武装斗争积极创造条件,派县委委员韩锋深入基层,在青少年中进行宣传教育,并先后召开了三次青年积极分子会议。1934年春,府谷武装游击队在青春峁煤窑建立,由十二人组成,任命韩锋为队长。游击队建立后,在县委的领导下,打击了地主,恶霸的反动气焰,为穷苦人民出了气,深受群众的支持。游击队也不断发展壮大,到1934年9月,游击队发展到六十多人。神府特委将这支游击队命名为“陕北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七支队”(简称“七支队”)。  
     1935年春,国民党对神府苏区大举“围剿”,“七支队”被编入“红三团”,将赵希贤同志调任为“红三团”参谋长。  
     1935年6月,赵希贤带领“红三团”“十一支队”到山西兴县蔡家会一带打游击,并兼任蔡家会区委书记。八月初,他化装为倒贩旧银器的买卖人到锅底村检查工作,路经山西兴县马家坪山上,偶遇敌人搜山,无法突围,被敌人逮捕。1936年1月,以“红军”身份判处徒刑十年送陆军监狱。1937年送伪训导院。在狱中,敌人曾多次审讯、诱降,但他坚贞不屈,顽强斗争,他与乔明甫、郑林、王若飞等十位同志组织了马列主义研究小组,与敌人展开了狱中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高革命气节。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国民党无条件释放政治犯,他被释放出狱。十月,党派他到晋绥边委工作,并恢复了他的党籍。晋绥边委又派他同潘纪文到河曲开辟党的工作。他们在巡镇一带秘密发展了李半狮、任子良、赵吕保、丁满仓等一批党员。12月,创建了河曲县委员会,他任县委书记。河曲县至此有了党的组织。  
     1939年1月至1943年3月,他先后担任过五寨县县委书记、晋绥二地委社会部副部长、岢岚县县长、晋绥二分区禁烟督察处副处长等职。  
     1947年7月,解放大西北时,随军到府谷。他既是晋绥分区工作团团长,又兼任府谷县工委书记。1947年10月任府谷县委副书记。    
     1948年7月,调任榆林专署副专员。他组织观念强,有实际工作经验,能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利益,敢于大胆使用干部,对人诚恳,原则性强,在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950年六月,任西北大区工业部生产处处长。1952年任西北大区地方工业局副局长。  
     1954年大区撤销后,他任中央地方工业部监察室主任。1956年任该部食品局副局长。1957年将地方工业部改为轻工业部,他当选为轻工业部机关党委书记。            
     1960年9月,任山西省交通厅副厅长。  
     赵希贤同志在中央和山西工作期间,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对山西的交通运输更为关心。就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拉着专程前来看望他的山西省交通厅廉平同志的手说:“你明天回太原吧,工作要紧!”他一心想国家.一心想工作的崇高精神是感人至深的。  
     赵希贤同志是我党的一位好党员、好干部。他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他在中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革命的时候,毅然参加了革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对敌斗争中,他立场坚定,英勇果断,不畏艰险,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秀品质。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敢于抵制不正之风。他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大公无私、忘我工作、勤勤恳恳。对西北大区的工业建设和山西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付出了代价。  
     在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被打成“叛徒”“走资派”,遭受到挂牌批斗,关进“牛棚”“停发工资”“赶回农村”等一系列非人的待遇。他对林彪、“四人帮”倒行逆施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赵希贤同志平反以后,他将补发的几千元工资无偿地支援了所在生产大队的建设,并写下今后子女“不得向生产大队索还”的字据。  
     赵希贤同志的晚年是在故乡赵寨村度过的,他从未向组织提过困难,他本人平时看病、吃药的钱也不向国家报销。当邻居、乡里大人小孩有病时,他经常三十元、五十元地拿出钱来资助,并且不要偿还。赵希贤在物质上没有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什么遗产,却用一个老党员,老干部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革命精神教育和感染了自己的子女和年轻的一代。  
     1980年8月初,赵希贤同志因病入院治疗。八月十八日凌晨三时五十分钟离开了我们。  
     他的光辉形象给人民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他的英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史册。
       
       
参见《府谷县文史资料》第5辑第45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89年5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