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府谷县  >  诗文  >  散文

镇北台上观长城

沈明志
      站在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最高处,俯瞰苍茫大地,世界豁然矮了下去,内心便生出芸芸众生的幻觉。那些被大地仰视的雪山崇岭、被牧歌传唱的千里草原、被世界敬仰的万里长城、被世代传颂的滔滔黄河,此刻皆摊铺在脚下,成为胸怀的一部分。狭隘被辽阔打开了,身体轻薄如纸,目光携着灵魂,在蓝天上轻盈飞翔。此时,语言文字都成为表达的障碍,拥堵在舌尖和笔端的,是无法言说和书写的惊叹。
      似乎只有到了镇北台,才能触摸到蓝,触摸到这没心没肺、随心所欲、歇斯底里的蓝。好像这些蓝再不晾晒出来,就会过期了似的。这时我已忘记了天,感觉自己已成为天的一部分。天是一种高度,而蓝是种深度。在镇北台,蓝天共一体,心目相交映,交映之间,蓝天覆盖下来,淹没了呼吸、淹没了遥远,整个自我都浸泡在蓝天里,成为人生的梦境。
      镇北台坐落于陕西榆林城北五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3'33.9",北纬38°280'8.8",海拔高度1187米,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它依山据险、巍峨挺拔、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万里长城中最佳观察台。
      镇北台建筑结构呈方形,据险临下,共4层,高30余米,外砌砖石、内筑夯土,底大顶小,逐层收进。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周长320米,进深12米。四面围以墙垣,内墙高55米,外墙高10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上设垛口,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置砖石马道。第二层高166米,周长130米,进深5米,台南墙中开设券洞,内砖石踏步直达三层,券洞横额石刻“向明”二字,北面石刻“镇北台”已毁,均为万历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现“镇北台”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第三层高4.1米,周长88米,进深3米。台东外砌砖石踏步达四层。第四层高44米,周长35.44米,顶层台面积225平方米,四边各进深2米,正中原建砖木结构方形口望哨棚一间,清末坍塌。各层四面均围以女儿墙及垛口,台地面铺青砖。第一层城垣内建有守台戍卒营房,现仍存部分遗址。台的每层都有台阶可登。
     镇北台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早在秦朝,就在此修筑长城,明成化十年(1474),延绥巡抚余子俊在秦、隋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易马城和款贡城,供西域和蒙古人来此贸易和纳贡,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集散地,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在附近修筑镇北台,既御防侵略,又监察市场贸易和纳贡朝廷。
      镇北台作为军事防御设施和敌情观察哨所已是历史。然而作为游览观光平台则是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赋予的新功能。登顶眺望,万里长城仿佛巨龙腾飞,千里草原犹如绿毯铺展,祖国大好河山一览无余,中华历史重现眼前。从远眺到近观,能领略到宇宙的浩渺;从蓝天到绿地,能感受到世界的高度;从辽阔到渺小,能体悟到生命的韧度。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无论时间,还是空间;他们在自己的身体里,一定都储存着延续了成千上万年的生存密码,那是人类开发不尽的宝藏。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喧哗和静默有机统一,将奔涌和凝固完美结合,最终将这些汹涌澎湃的气势,收藏进自己的血液里,用深情的凝望唤醒沉睡的历史。
      上周星期天,风和日丽,万里晴空,我借助于望远镜,在镇北台上左右凝神关注,在断壁残垣中边看边复原,首先看到是东起府谷县墙头乡与黄河相交,西至定边花马池与宁夏交接的榆林境内1600公里的古长城,包括明长城880公里,有40个城堡、93个墩台、89个崖寨。其次看到的是横亘在陕西境内1838公里的古长城。最后延伸到全国范围的所有21196.18公里的万里长城。
      向东,一眼望去,长城像一条矫健的青灰色巨龙,越群山、经绝壁、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依山就势、逶迤曲折、飞舞盘旋、雄险壮观。它横空出世、勇往直前、越过黄河彼岸,直达渤海之滨,敌台林立、雉堞连云、城楼高峙,雄壮刚劲。向西,举目远眺,长城像一条舞动的青龙,穿草原、跨沙漠,一直伸向远方,与天空相连,更显得气势磅礴。这时你会感觉,长城不是一块块砖的堆砌,而是一条有血有肉,以嘉峪关为头,以山海关为尾,绵延万里,探首天际的青色巨龙,随时都有腾飞的冲动和希冀。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宏大的军事工程,始建于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现存的长城遗址主要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据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历代长城总长21196.18千米。而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公布明长城总长8851.8千米,1987年12月,长城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约旦佩特拉古城、巴西基督像、秘鲁马丘比丘印加遗址、墨西哥奇琴伊查库库尔坎金字塔、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印度泰姬陵并列为中古世纪七大奇迹,亦称“世界新七大奇迹”。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史上可谓一大奇观。长程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形象,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万里长城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长城的军事意义在于,它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整的防御体系。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常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体系。长城所体现出的军事防御思想,在军事反战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长城的产生、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整个军事发展同步前进,对于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军事防御。需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可逃脱的危险;从而无法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正是它的存在,才保证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被中断的大文明。
      长城的经济意义在于,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交易的场所和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与畜牧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还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长城不单纯是曾起过将两种经济分割开来的作用,还曾担负着将两种经济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功能区建设。
      长城的文化意义在于,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长城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争战,反而促使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的融合。在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众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国文明史,封建社会是最丰富、最辉煌的篇章。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长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铁马、逐鹿疆场、改朝换代、民族争斗等在长城身上都有反映。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物丰碑,将永久在中华大地,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内涵十分丰富,除了城墙、关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长城留下不朽的篇章。边塞诗词已成为古典文学中重要流派。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另外,南北朝时期的沈约《饮马长城窟》、唐代李益《统汉烽下》、武元衡《塞外月夜奇荆南熊侍御》、刘禹锡《经檀道济故垒》、汪遵《杞梁墓》、宋代陆游《古筑城曲》、文天祥《至广州第七十七》、清代康有为《登万里长城》以及毛泽东《清平乐盘山》等等,都是书写长城的绝佳诗词。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至今还广为传唱,大大丰富了长城文化的宝库。
      长城的象征意义在于,对中国人来说,长城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意志和力量。《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心目中已升华为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长城是龙的象征,它的每一块砖石、每一个城垛、每一座墙基,都像一根硕大的绳子缚住了龙的躯体,漫漫几千年过去了。今天国门打开,镇北台就是它的发射塔,中华民族这条巨龙,终于顺着滔天浩气,闪着万片金鳞,腾空而起,飞向世界。
 
 
参见《府州文苑》总第31期第37页
2016年12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