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神木市  >  故事  >  地名故事

五龙口

      在神木县城的西北新区,有一座架在窟野河上的大桥,叫五龙口大桥。五龙口原名“乌芦格”,是蒙语,即主顾的意思,乃商家专用词。“乌芦格”叫成了“五龙口”是有来历的。 
      五龙口距旧县城十多里,是旧时边墙(明长城)内外的出入口。明成化年间,余子俊奉旨筑边墙延绥段(东起府谷清水、墙头,西至宁夏花麻池),以分蒙汉界。后来朝廷发现民族之间交往是不能隔断的,也是不可能被一堵大墙就能隔开的。于是隆庆四年(1570)明朝政府在陕北长城线上开设了黄甫(在府谷)、红山(在榆林)、神木三处蒙汉交易市场,也叫“互市”或“边市”。神木县的边市就设在今天的五龙口。在窟野河东畔筑了一个小土城,规定蒙汉交易就在小土城里进行,政府进行课税管理。蒙人来交易就把这里叫“乌芦格”,认为此处有和他们做买卖的主顾。久而久之,乌芦格就成了这里的地名。又因为这里是在边墙的进出口上,所以叫“乌芦口”。边商们为了冬春在窟野河上来往方便,每年由他们出资,政府管理,在这个往来要道的河面上架便桥,也叫“乌芦口桥”。后来,蒙汉交易已不把这里做市场用,人们对乌芦口的原意也就不怎么理会了。可又见对岸小沟中流出一股水来,清澈甘美,就认为这是从几条能治水的龙口里淌出来的。乌芦口就又被人们习惯的谐音转化,顺口叫成了“五龙口”。
 
 
参见《陕北地名故事》第166页
王世雄、王峰存主编
杨文岩整理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