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史料  >  纪略

中共在三原县的组织

中国共产党三原县党组织,始建于大革命时期的1925年12月,名称为中共三原特别支部。之后,党组织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但始终坚持领导全县人民开展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救亡活动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即人民解放战争。党组织在革命斗争中得到了发展。建国后,依据《共同纲领》和《宪法》,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中共三原县委成为党在三原县的领导核心力量,领导全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一节  党的创建与发展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一批留日学生和“共进社”成员到本县任教,传播马克思主义。1925年2月,进步青年教师和学生组建成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原特别支部。同年12月,团中央派吴化之到本县,把团员中年满18岁的优秀分子转为共产党员,成立中共三原特别支部,选举张仲实为支部书记,是为三原创建党组织之始。特支有党员8人,直接受党中央领导;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组建统一战线,开展学生、农民运动,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1926年3月18日,中共三原特支领导学生联合会,发起纪念巴黎公社五十周年大会,第三师范校长程鼎臣禁止学生参加纪念大会,因此开除学生赵宗润(中共党员,特支委员),引起学生罢课,爆发了轰动渭北的“三师”学潮,斗争持续数月。1927年2月,根据中共陕甘区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成立中共三原地方委员会,下辖四个支部和富平、高陵、蒲城、泾阳、云阳五个特支,党员47人。同年7月,三原驻军执行国民党中央命令,全面清党,一些共产党员被捕,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的活动转入地下(秘密状态),时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将三原地委改为三原县委。1928年3月,党员发展到360余人。9月,白色恐怖日益加剧,县委书记张性初去上海,县委停止活动。

1929年9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恢复三原党组织,成立中共三原特支,黄子文、孙平章先后任书记。三原特支负责指导淳化、旬邑、泾阳、彬县、甘肃正宁等地党的工作,有党员35人。1932年7月恢复中共三原县委员会,金立科任书记,委员有赵应奎、马宗德,党员70余人。12月,成立中共三原中心县委,辖富平、耀县县委,泾阳、高陵特支及白水、武字、心字区委,有党员160余人。中心县委书记先后由刘林生、刘映胜、赵伯平担任。在此期间,三原县党组织遵照陕西省委指示,以武字区为中心,创建了渭北革命根据地。1933年8月,因国民党军队围剿,中心县委工作停止。1937年3月,中共三原县委恢复工作;4月,县委又改为中心县委,周芝轩任书记。中心县委领导高陵、交口、富平特支和栎阳区委,党员210多人,至7月党员发展到360多人。

1938年4月,三原中心县委改为省委直属县委。1939年9月,三原中心县委管辖三原、高陵、泾阳等地的党组织。1939年冬开始,国民党掀起了反共高潮,逮捕、暗杀共产党员。1940年5月,县委书记周芝轩调赴延安,其他成员也陆续调往边区,党组织活动处于“睡眠”状态。

1946年8月,中共关中地委根据中共西北局和陕西省委指示,在耀县小丘重新组建中共三原县工作委员会,陈元方任书记,有党员133人。工委成立后,建立了秘密联络制度,实行异地领导,派出干部到陵前、马额、柏嵯、西阳及县城开展工作,恢复党组织,建立革命武装;时有党员197人。

1949年1月,中共关中地委决定,将三原工委改为三原县委,张军任书记,吴皋森任副书记。辖柏嵯和淳化方里、耀县小丘三个区委。县委成立后,即按关中地委指示,抓紧培训干部,配备县区干部,加强地方武装力量,配合解放军作战,推动解放三原的进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向国民党军队发动春季攻势以后,三原北原一带相继解放。3月,中共三原县委新建立了中共陵前、马额、大程、西阳四个区委,党员发展到300余人。5月14日三原解放后,中共三原县委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第二节  组织建设

三原党组织从建党开始,即设组织委员或组织部,管理干部,负责党的组织建设工作。1949年5月三原解放后,县委机关随军入城,一面进行接收、支前工作,一面开展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工作,至年底全县已建立8个区委、1个市(县辖市)委、79个党支部,新发展党员106名,全县党员总数366名。1951年下半年,县委根据省委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对基层组织进行了一次普遍整顿。1952年在全县分期分批进行整党建党工作,对1038名党员进行了登记,开除了一些犯有严重错误又不思悔改的党员,劝退了一些不合格的党员,发展了178名新党员。至1954年,全县共有党员1222名。1956年撤区并乡,全县设18个乡(镇)党委,15个党总支,114个党支部,有党员2369名,基本上达到每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有党员的要求。1958年12月,泾阳、三原、淳化和高陵四个县合并为三原县(大县),县委设三原县城。全县共设立13个人民公社,其中原三原地区设4个人民公社,各公社均设党委。在公社化运动中党员有较大发展。

1963年,县委根据1962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农村党支部工作纲要》,在农村试点推行,至1965年,全县155个生产大队和1286个生产队中全部建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时全县共设18个社(镇)党委,6个总支,276个支部,有党员4175人。

1965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在农村开展了以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运动中,将213名党员干部当做“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进行批判斗争。社教中又发展了一批党员,党员人数为4754人。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委、县级各部门的党组织、各公社党委相继受到冲击,各级党政领导人大多受到批判。党的组织生活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967年1月31日,“造反派”夺了县委和各工作部门的权,各级党组织瘫痪。1968年8月31日,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同时成立了“中共三原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在革委会成立之际,各公社革命委员会和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亦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行使各级党组织职权。1969年,在“整党建党”中,县革委会大搞突击提干和突击入党,使一些“文化大革命”中的积极分子得以入党,有些被提拔重用。1970年,革委会以恢复党的组织生活为重点,进行开门整党,先后登记党员4953名,接收新党员619名,重建党支部240个,党总支6个,基层党委19个。1971年2月,中共三原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恢复了中共三原县委,全县党员发展到8268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在各个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1983年至1984年3月,在机构改革中,根据干部队伍要符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县委领导班子及各部、局、委、办和乡镇领导班子进行了较大调整。



参见《三原县志》第653—655页
《三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