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国共合作的抗日宣言,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中国国民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三原是八路军的重要集结地,南关又是三原的“水陆码头”。为了便利办理八路军过往队伍住宿招待工作,中共陕西省委在南关设立“八路军三原联络站”。站址在东巷子临近东稍门路南(今池阳路中国农业银行储蓄所及市政工程队的门前)。站址东靠车马店,车马店的中西侧是联络站的灶房。联络站门面为铺板门,两三间大门外挂着“八路军三原联络站”白底黑字油漆木牌。
联络站是设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合法机构,工作人员初时5人,后一度增为10人。联络站的任务是支援开赴山西前线抗日军队;负责过往军队的接待,兼办进步的革命书籍、刊物的发售工作;联系关中、陕南部分县地下党组织,并向各阶层人士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抵制纠正友军中消极抗日、不利团结抗战的言行。
八路军三原联络站归中共陕西省委秘书长张中和省委军事统战部部长汪锋具体领导管理。当时省委机关驻云阳镇,属秘密机关。联络站以八路军云阳留守处的名义出面领导工作,八路军三原联络站类似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虽属公开合法机构,但在国民党统治区,很多工作只能在“地下”进行。站内以中山图书室名义,大量发售借阅《抗日游击战争论》《论持久战》及《新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西北》,还有鲁迅及各党派进步团体和进步书店出版的书刊报纸。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大多作为参考陈列品,摆个样子。到联络站去的大多为三原和附近各县的地下党员和国民党下层军政人员。1940年以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给联络站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他们先从言论上干扰破坏,如借口书店和阅览室的书报,共产党的多国民党的少,声言抗日不准宣传共产主义等。以后发展到行动上进行破坏,反动分子多次将书店和阅览室的书报刊物强行拿走。省委派汪锋来过几次,协助联络站与国民党三原县党部进行说理斗争,要回被拿走的东西,并提出抗议,严厉警告他们不要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联络站工作的同志生活艰苦,工作辛苦,还时常处于危险中。初任站长史道、继任胡宣都有一支手枪,工作人员周保钧、段省理(段植)等则以大刀、木棒、石头、砖块备作武器,白天站里人员不准随便外出,夜间经常枕戈待旦,准备随时和反动分子搏斗。夜间反动分子打门,向房上撂砖头,他们就鸣武器(刀撞刀、拉枪拴)虚张声势,警告吓唬反动分子。到1943年前后,在国民党反共高潮中,联络站撒到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即淳化县安社村。
参见《三原南关村志》第60—61页
潘志新编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