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焕明
一、革命熔炉
三原县宏道书院成立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首任主讲为王承裕,王在青年时著《太极动静图说》,对关学所提出“气是根本,理在气中”的朴素唯物观点,有进一步的阐明。故书院一创立,因崇向博约明辨的朴实学风和知行一致的实践精神,在学术研究和交流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初期结业的学生,如马理,吕楠、秦伟、雒昂、张原等,不愧为一代名儒,且皆立朝刚正,政绩气节亦为世所称许。
清末,朱佛光主讲宏道书院(后改为宏道学堂),继承发扬了书院一贯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他在研究经学的基础上,精研西方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孟德斯鸠、卢梭等民主思想,提出振兴中华必须科学与经学并重。讲课时,常以明末遗老的抗清精神启迪学生。他认为皮毛的改良是不行的,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采用激烈的革命手段。所以当他得知孙中山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确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时,即力促青年学子加盟,以掀起西北反清风暴。鉴于康、梁的保皇立宪学说,在知识界风靡一时,乃著《康氏纠缪》,斥其政治上的错误,并析论它对反清兴中革命运动的严重危害。西北青年受其教导与启沃,一时有志救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宏道书院民主思想学说的陶冶下,断然与改良主义分道扬镳,成为用革命暴力以推翻帝制的积极鼓吹者。故于右任在所撰《朱佛光先生墓志铭》上说:“辛亥起义,西北主持革命者多出其门。”事实确是这样,如辛亥革命陕西起义的领导者中的井勿幕、宋向宸、李元鼎、徐朗西、柏筱余、于右任、茹欲立、邹子良等,都是宏道书院肄业的学生。当时人们称宏道为“西北革命熔炉”是当之无愧的。
二、时代强音
清末,在全国掀起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时,除孙中山领导下的民主革命派之外,还有康、梁的保皇立宪派。他们刊行《新民丛报》,散布保皇立宪的谬论,影响反清兴中民主革命运动的顺利进行。朱佛光对此著文批驳,他鞭辟入里地论证保皇派心中只有昏庸误国的帝王,而目中看不见在清廷残酷统治下的万民,直指其为“文明敌”。于右任与师相唱和,如于在和《步施州狂客原韵》一诗中咏曰“人权公对文明敌,世事私怀破坏忧。……太平思想何由见,革命才能不自囚。”亡命上海后,创刊《神州》《民呼》《民吁》及《民立报》。用文章和诗歌鼓吹革命,激扬中华民族的战斗精神,成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强劲号角。如为了揭露清王朝“预备立宪”的政治骗局,写《劝资政议员歌》:“劝议员,再勿动院章,东引西引不中用。早些取出烧了罢,又何必歧路徘徊说参老厌;山残水剩,糊里糊涂凭他们赠。”及《劝军机大臣歌》:“劝军机,勿引罪,明圣天王代为元老讳。勿负责任只吃饭,饭吃饱了只去睡。两眼朦胧,两手只受贿,也莫管他人民痛,乾坤碎。”真是写得绘声绘色,骂得入骨三分,因之鼓动力很强。孙中山赞称:“辛亥革命的成功,《民立报》之宣传功绩,是值得称许的。”
1906年宋向宸、李元鼎等创刊《夏声》杂志,尽情鞭鞑清王朝所推行的“宁送外人,不与家奴”的卖国罪行,以激励群情。其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而战斗,为当时西北鼓吹革命的有力刊物,在陕、甘青年志士中颇有影响。该刊除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外,还为联络各方进步力量等做出了贡献。宋向宸不仅给《夏声》经常写稿,以犀利的文笔,激发中华儿女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革命豪情,且拿出资金,支持《夏声》杂志的发行工作。李元鼎为该刊主要撰稿人,他用笔名“垒空”,发表了数十篇戳穿清廷腐朽昏庸、残民卖国的污秽行径,有力地鼓舞和坚定了人们的革命必胜信念。此外,宏道肄业生三原张景秋、王曙楼、王炳灵等亦皆用文章宣传革命大义。王炳灵的论文,直击清廷要害,时称“时代强音”。他在担任《民立报》编辑时,专写时论,于右任称其“武昌起义,王著论为时所重视,论平民政治尤精”(见于著《泾原故旧记》)。
三、成立支部
1905年孙中山委井勿幕为同盟会陕西支部长。该年冬,井奉孙命携带同盟会纲领,从日本东京回到陕西,以宏道同学为引线,各方奔走,半年即发展同盟会员三十多人,在三原县城北极宫一私宅内,用诗文约会的名义,召开了同盟会三原支部会议。这时柏筱余正在三原宏道学堂学习,即时加入为会员,并力助活动经费,解决了筹饷困难的问题。这次会议决定由邹子良、王守身赴宜君、黄陵等地区,勘察练武制械基地。
1910年春,井勿幕、宋向宸在向孙中山报告了发展组织情况后,从日本返回陕西。依照孙中山的指示,决志联络哥老会及刀客,并在新军中从事发展同盟会员,共同进行反清运动。初拟在三原北城开会,后为了躲开清廷官吏的耳目,经柏筱余邀至他家花园,在“水榭亭”开会。在这次会上,决议应立即做好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为防止机密泄露,决定采用李元鼎设计的“通讯横斜格”及“纵横连系法”二项通讯保密方法,以进行相互间的联络。推出宋向宸、井勿幕、邹子良、柏筱余等为渭北会务工作的负责人。经费由柏筱余捐银一万两,交由邹子良、王守身在马栏山开矿炼铁,铸造炸弹等武器。派樊灵山、胡应文等在耀县陈家沟设畜牧场,饲养战马。为了扩大影响,在三原县成立“勤公社”,在富平,礼泉、户县、兴平、武功、径阳、耀县、白水等县成立了分社,社员达到一千人以上。“勤公社”是在朱佛光所建立的励学斋基础上成立的,各义上是学术团体,实际是传播反清兴中的革命思想。
同年6月,井勿幕、宋向宸等同盟会员,哥老会人万炳南等,西安的郭希仁、张翔初等,在长安郊外大雁塔举行歃血大会,统一了陕西革命工作的行动。
四、响应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一夜之间革命军占领了湖北省会。喜信传到陕西,同盟会员井勿幕、宋向宸、李元鼎等和新军将领钱定三、张凤翙等于10月22日(农历九月初一日)在西安起义,成立了“秦陇复汉军政府”,是响应武昌起义最早的省份之一。西安起义后,关中各县纷纷响应,三原等四十余县都树起了义旗。
秦陇复汉军政府成立时,宋向宸在先一日即将革命文告印好,故军政府宣告成立的布告,当天就适时地张贴于西安各街,安定了民心,从而市容很快恢复了往日的景象。他又即组织人力将东仓军装局的枪弹,分送给民军及学校回县学生。对于关中各县的迅速光复,起到了推进作用。宋向宸时担任军政府外交司长兼陆军医院院长。
就在这时,清王朝起用袁世凯,指挥豫陇军队,分东、西两面进犯陕西,势甚猖狂。井勿幕时任陕北招讨使,驻军三原,立即麾军迎战。当敌人逼近潼关时,守将竟逃之夭夭。井勿幕采用了张义安的策略,及时分遣劲旅渡过黄河,从山西境夹击敌人,才使潼关失而复得,力挽危局,保全了陕西的民主政权,从而粉碎了清王朝企图稳定西北,进兵江南,以推翻南方新生革命政权的狂妄计划。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回国,首访民主报社,颁发了“旌义状”。陕西首先响应,井勿幕建树最大,孙中山称井为“西北革命巨柱”。
五、二次革命
1913年袁世凯明目张胆地进行帝制自为的准备工作,大肆屠杀革命志士,于是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陕西民党领袖井勿幕、宋向宸等除在西安创立《秦镜报》,著论从事反袁逐陆(袁派在陕西任督军的陆建章,陕人称为“陆屠户”)的宣传外,又与刘守中、胡景翼等组成“共学团”,名为“发扬宏道精神,从事学术研究”,实则在华山玉泉院协商驱逐陆建章,并进而讨伐袁世凯的规划。时人称之为“华山聚义”。随着反袁运动在全国的开展,陕西的驱陆斗争也取得了胜利。
参见《咸阳党史资料集》第5辑第159—163页
中共咸阳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
198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