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娥
三原县素有渭北文化名城之誊,古籍典藏颇为丰富。据有关资料记载:明代温恭毅公(纯)就在县城中心修建了尊经阁,并置名书度藏其中;学古书院、宏道书院和贺复斋先生创办的正谊书院也都有相当数量的藏书。这些古籍,百余年来几经周折和浩劫,现在幸存下来的尚有三万余册,这就是我县图书馆古籍典藏的基础,也是我县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
县图书馆藏书中,被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有二十二种二百余册,这批善本书属国家一级文物。尤其是1983年发现的三原马理编纂的明嘉靖版《陕西通志》是之前在国内仅存四部,此次在三原发现的《陕西通志》不仅为我县编修志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而且也填补了我省在此书收藏上的空白。上述珍贵古籍,多半是学古书院、正谊书院和贺复斋先生私人的藏书。每当翻阅这些古籍时,对先贤贺复斋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贺先生不仅为这些珍贵的藏书题写书名,还对文字作了详细的校对和大量的评点,不知倾注了他多少心血!
贺先生名瑞麟,字角生,号复斋,陕西三原人,生于1822年,卒于1893年,享年七十一岁。他一生潜心治学,不求功名利禄,几次辞官,隐居教授,是清末陕西地区有代表性的文化界人士,被称为“关中理学家的领袖”,就学于他的学士数以千计。贺先生对书籍的收藏极为重视,他说:“书也者,亦即圣人体,所以尽事物之情,达伦常之理,发人心之奥,阐天命之微。如日月经天,如江河行地,如陶冶未耜之不可阙,如布帛菽粟之不可离。"(《学古书院藏书阁记》)所以清同治年间他在学古书院讲学时,与诸学徒商议尽量节约开支,用节省下的经费购书千余卷;又募捐修建了藏书阁。没有书架,就以壁为橱,分经、史、子、集和杂类列度其中,并亲自拟订了保管制度,使其不受鼠咬虫蛀,也防止发生私人以假借之名而据为己有等弊端。在正谊书院讲学期间,贺先生编辑和主持刊刻了《清麓丛书》一百七十八种,七百一十六册,除供书院生徒学习外,还向外地发行,传播文化知识。《清麓丛书》内容涉及广博,刊印精确明晰,体现了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贺先生的著述有《清麓文集》二十三卷、《清麓日记》五卷、《清麓问答》四卷、《学生书院杂文》二十篇;同时还受三原县令焦云龙委托,编纂《三原县新志》一部八卷。他的学生东里堡刘某曾说:“吾师生平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忘其身家异日必有匮乏之虞。”(《捐藏正谊书院朱文公词书目》序言)。果然在先生去世后五年,家中生活即告困苦。刘某之子刘嗣畲遵照其父遗言送钱接济,贺夫人林氏说:“先夫生时不妄受一钱,岂其死而背其教乎?”拒不接受馈赠。后来贺夫人从书箱中发现贺先生写给刘某的书信原稿,书信中有“一身之外别无长物,唯有数千卷书,欲以公之斯世”。贺夫人慨然说:“余承夫志。”遂将全部书籍交与刘嗣畲,分藏于正谊书院和北城朱文公祠,“以资天下好学之士观览”。(《捐藏正谊书院、朱文公祠藏书目录》序言)
贺复斋先生在文化教育事业上功绩卓著,是我县文化教育史上受敬仰的一代师表。我们应该保持和发扬先贤崇尚文化、热心公益的光荣传统,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候,不忘继承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妥善保管先辈历尽千辛万苦而保留下来的古籍典藏,使之万古流传,有益于后世。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2辑第130—133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编
198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