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胜
一九二六年春,直系军阀吴佩孚在英、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妄图以武力统一中国,实现他的“龙泉剑斩血汪洋,千里直趋黄河黄”的美梦,派刘镇华率其镇嵩军,由豫犯陕,进围西安。
刘镇华号雪雅,曾一度主陕,被驱东窜。此次乘机卷土重来,纠集匪众,号称十万,进入潼关后,以主力沿渭滨西进,围攻西安。又以梅发魁师所属三个混成旅,越交口,经临潼县境,进攻渭北重镇三原。
三原守军,主力是国民二军三师田玉洁部,配属有国民三军三师杨虎城的一个旅,还有甄寿珊一个旅。此外,在西阳镇、起驾村一带,有梁示泰、吉兆亭等组织的“红枪会”。
敌于七月中旬,迫近城郊,以主力崔、姜两旅攻南城。其王旅由李家桥北渡,沿清峪河北岸杜康、张曹、大李村一线,全面推进攻北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一我军对于敌人的进攻,采用“以守为主"及“以攻固守的方针,取得了保卫三原的战果。当时敌对我已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仅北关通鲁桥沿路各村,双方均未驻兵,但却在我军控制之下。敌虽不时派小股窜扰,但盘据土官、麦刘等村之敌,始终未能出击。我方给养粮草、煤炭、蔬菜却不断由此运进县城,因而更加坚定了军民长期固守的决心。
我军处于内线作战地位,集中兵力,相机出击,以攻为守。敌虽处于外线,可任意选定攻击重点,机动作战。但终属千里跋涉,疲于奔命,前有劲敌,后无援兵。我深沟高垒,以逸待劳,军民协力固守,故敌数次猛攻,终未得逞。
战争开始,敌选择攻击点是西关,佯攻东关。驻防东关临履堡党旅范营因与敌相持日久,戒备略弛。七月某日拂晓,遭敌崔旅牛团一、二营攻击,遂弃临履堡,撤至关内,敌我相距不过半里。以后赖我城防守军严密防守 党旅长日夜巡查,又不时以大炮轰击敌军,敌始终龟缩临履堡,未敢蠢动。而在西关城南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农历七月间盘据申家堡、西泰、郭家堡一带之敌,对西关发动攻击。敌以农用间又改作云梯,企图爬登城垣。我守军姚振乾部协同友军牛腿部,设伏城外。当敌通过我埋伏阵地时仍按兵不动,俟敌爬城时,城上守军和城外伏兵同时发动攻击。敌腹背挨打,仓皇后撤。姚又派手枪连出城追击,在屈家园、鬼魂潭等处,双方短兵相接,战斗至为激烈,敌伤亡惨重,弃尸累累。
敌对我地面攻击失败后,又在西河湾,挖掘坑道,拟由地下潜入城内,里应外合。我军发觉后,亦在城内挖沟堵截,敌之诡计又遭失败。
县南河漕村接近城垣,敌我双方争夺最为激烈,房舍被敌拆烧殆尽。我军赵桂堂部在今面粉厂附近设伏,杀伤敌人甚劣。西关外乔家堡为王绍馈郭营扼守,当敌进攻河漕时,郭营长开往援助。他身先士卒,浴血奋战,竟至壮烈牺牲。部下数次反扑,终将尸体夺回。因敌我众寡悬殊,该村遂陷。
敌系乌合之众,毫无纪律,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所到之处乡民大多逃避一空。城内居民配合守军竭力防守,如挖战壕,修炮楼,夜间提灯上城帮助军士嘹哨,轮换休息。有敌情时就唤醒守兵应付;情况紧张时,居民送水送饭到阵地,使守兵不离岗位以监视敌人。商民每日用笼装手榴弹,四处分送,补充军火。就这样军民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直至解围。
在农村西阳、新庄一带,有梁永泰(西阳镇人)、吉兆亭(起驾村人)所组织的“红枪会”,配合三军王保民部,在大李村、寇家堡一带打击敌人,敌溃败由温家和李家桥渡河南窜,我直追至王店孙一带歼敌甚多,获步枪三十余支。该会舍一度攻打黄毛寨敌驻军,吉兆亭在此役中牺牲。
我军弹药缺乏,每兵仅发步枪子弹三排,补充困难。为持久抗敌,不得不自行设法制造军火。故在火神庙设立军火局,局长高有名督率技工多方收集旧弹壳,重新装药及弹头,造成了炸弹,人称“火箭”。另有贾小侯在八蜡庙附近囱造“汆子炸弹”,如灯节放的氽子一样落地就炸。在军火补充困难的情况下,这些土制炸弹起了一定作用。
我深沟高垒严密防范,敌屡攻不克,逐形成对峙局面。敌为诱我高喊: “牛腿、韩秃子都出来!”我军在城上也高喊:“往下看,撂炸弹,炸弹开了花,打死刘镇华!炸弹开了口,吞死麻老九!”
城池被围日久,军民难免疲惫,为鼓励士气,振奋人心,夜间照常演戏,秦腔名角毛金荣、海娃等,经常登台演出。
反围城战争先后达六月之久,敌军初以步兵直接攻击,搭云梯掘地道均遭失败;攻用大炮轰击,但弹头多不爆炸,仅西关内就拾得敌未炸炮弹十余发。敌军至此计穷力竭,加之冯玉祥、于右任等由苏联回国,成立国民联军,在五原誓师,挥戈南下援陕,声势浩大,其先头部队孙良诚部东进西安,于右任率军向三原挺进。音讯传来,敌军震动,遂于农历九月十九日自动撤走,三原解围。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2辑第101—105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