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史料  >  纪略

泾惠渠与郑白渠

何志良  粱思法

泾惠渠是关中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它与四川的都江堰,均以历史悠久、效益卓著而举世闻名。“南堰北惠”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光荣文明传统,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泾惠水利渊远流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郑国渠是最早的引泾水利工程,它始建于秦始皇元年(前246年)。《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对郑国渠的兴建均有记述。原来秦从穆公用商鞅变法之后,经历八代,到秦始皇时已是国富民强,雄踞七国之首,有席卷天下,囊括四海之意。当时,秦地紧邻韩国,出于遏止秦扩张的需要,派一名叫郑国的水工,想以大兴水利来牵制秦的军事行动。水利工程进行到一半,秦国有所觉察,想杀掉郑国,停止水渠的修筑。郑国此时对水渠工程已倾注了全部心血,从感情上改变了初衷,他对秦始皇说:“臣当初的确是来搞阴谋的;但现在看来,水渠真的修成了,秦国的受益也是难以估量的。”秦始皇被郑国的诚恳所感动,支持他用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项规模宏大的工程。为了纪念郑国,人们就把这条渠叫郑国渠。郑国渠西凿仲山抵瓠口(今泾阳王桥船头西北),引泾水为渠。从云阳至嵯峨山下,沿北原迤逦东行,出三原入富平、蒲城、大荔、朝邑注入洛河;沿途揽清峪、浊峪、赵氏、石川诸河,广袤三百余里,注填阏之水,灌溉盐碱地四万余顷,使每亩收皆一钟(此处亩为百步,钟为约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因此而更为富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泾水含泥沙量极多,虽然阏灌可以使脊薄、碱滩土壤得到改造,但渠道也因阏积而日渐堵塞;加之当时没有相应的排涝工程,所以郑国渠的水利效益日趋衰微,百年之后,灌区已缩小得所剩无几。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内使倪宽奏请在郑国渠上游云阳、三原地界开六辅渠以助灌溉,然而不久也因上述原因而废止。郑国渠虽然只使用了一百四十年,但它却是个光辉的开端,在拦河堤坝工艺、渠道设计、灌区布置、用水制度等方面,为后代引泾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先例。

汉武帝太始年间,赵中大夫白公(名字失传)奏议并主持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引泾工程。他将渠口上迁,渠道南移,首起谷口(今泾阳黑石湾一带),尾入栎阳(今临潼境内),中袤二百里,灌田四千五百顷(亩以二百四十步计),这就是白渠。因白渠东行,一段渠身入郑国渠故道,所以又名郑白渠。

汉代对水利灌溉非常重视,汲取了郑国渠一些失败的教训,制定了相当完备的管理法规,因而收到了卓著的成效。《汉书》中引有歌谣说:“田于何处,池阳峪口。郑国在前,自公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达首歌谣朴实地反映了郑白渠便民利国的盛况。

唐代不断改善郑白渠的设施和管理,在泾阳三限闸以下分为北、中、南三支主渠道(当时叫北限、中限、南限),故取名三白渠。北限由泾阳入三原,其中五堵渠贯通城池,形成“白渠穿城”的壮观景致;中限主在泾阳;南限至高陵、临潼境内,大致形成了与今天泾惠渠相似的渠系布局。

唐代以后,引泾水利相对衰落。宋时叫丰利渠,元代称王御史渠,明代为广惠渠,清朝叫龙洞渠。各代水渠名称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在白渠的基础上施工疏浚的。各朝虽不乏热衷水利的有识之士,但因时局混乱,或朝廷不准奏议,而使水渠时兴时衰,灌区也越来越小。到了清末民初,渠首壅塞,渠道破坏;中下游地区,涝时间或有水,旱时涓滴全无,引泾工程几乎报废殆尽了。

现今的泾惠渠,是1930年到1934年在杨虎城将军的支持和华洋义赈总会的资助下,由近代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先生主持兴建的。它是中国第一个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参照古郑白渠的布局而建成的灌溉工程而修筑的。渠首建重力式硬坝一座(因檀香山华侨捐助而取名檀香山坝),水闸三孔,新凿隧洞300余米,其规模巍巍壮观,令人叹止。渠道西引泾水,北循台塬,东逢石川,南合渭水;东西长约七十公里,南北宽约二十公里,海拔在450米到350米之间,自然落差顺理成章。年总引水量约为16亿立方米,受益注册面积达73万亩。仅以三原为例,泾惠灌区每年所产粮食占全县总额的70%以上。泾惠灌区是陕西省的重要粮棉基地,也是我们三原县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源泉。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2辑第140—144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编

1986年12月出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