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白城乃三原域内最为古老的军事战略重镇。《后汉书》《三国志》《水经注》《雍胜略》等中国重要典籍均有记载。北魏郦道元之《水经注》载黄白城位在清河水出塬梁曲迳向东之弯内。《水经注疏》载,黄白城(北魏时古县城在淡村附近)位于县城西南15里处。《中国历史地图册》注与《三原县志》载黄白城位于今县城东北10里武官坊附近,三者所载地址的交汇点也恰在武官坊。武官坊今仍有老城、新城两个区块。
何谓黄白城?秦代时城南黄土沃野,物茂粮丰,城北碱地千顷,白如雪原。城之南北黄白分明,城取黄白命名,实乃地标之誉。何谓曲梁宫?城内曲梁宫之名,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释为因黄白城之西清河水出塬梁不远而曲迳东流遂命名“曲梁宫”。
黄白城始建于战国时期。秦王赢政有统一中华的雄才大略,为便于靠前指挥与咸阳东北方向的魏、赵两国作战,于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在黄白城内建曲梁宫,为秦离宫。自此,黄白城成为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东汉未年,诸候混战,均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展开了抢夺汉献帝的拉锯战,汉献帝终为董卓余部李傕所挟持。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四月,李傕挟汉献帝从洛阳、长安至黄白城。黄白城北靠山原,嘹哨烽台,重兵把守。南与长安有渭、泾、清三水相隔,使中原诸侯鞭长莫及。汉献帝无奈于七月封李傕为池阳候,李傕兵屯池阳(三原)。
三国后,进入魏晋时期。北方的羌族酋领姚襄及诸侯势力刘曜、赵染、苻坚与晋展开了争夺关中池阳、黄白城的混战。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汉国大将军刘曜攻陷晋地池阳。
晋帝于建兴元年(313)四月,下令晋将麴允屯兵黄白城抗拒刘曜、赵染。
刘曜转战陕北后于建兴三年(315)十月回兵关中,急攻池阳黄白城,晋将麹允兵败退守灵武(今渭城区),刘曜占黄白城。公元316年11月,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后,羌族酋领白犊兵屯黄白城,东晋穆帝永和六年(350),白犊于黄白城降于东晋将领苻坚。
苻坚于公元351年反晋建秦,建都长安称帝。寿光二年(356)苻坚兵进关中池阳,羌族酋领白犊又将黄白城献于苻坚遂为秦将。
新的羌族酋领姚襄于前秦永兴元年(357)谋取关中池阳等地,与苻坚转战于黄白城北的北塬地区,姚襄兵败被杀。
27年后,姚襄弟姚苌为兄报仇,起兵渭北兵攻池阳黄白城,苻坚与姚苌决战于池阳北原赵氏坞(今陵前东),苻坚被擒杀,前秦亡。姚苌称帝,史为后秦。
晋安帝元兴十二年(413)—十四年(415),北方夏国赫连勃勃南侵池阳,与后秦在池阳及黄白城等地争战两年之久,后秦将军傅宏之于公元415年正月大破赫连勃勃,赫连勃勃溃退北方。
黄白城演绎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幕幕历史闹剧……
百年以后的北魏时期,地理学家,大文学家郦道元为注《水经》,考察池阳(三原)的山川地理水文,人文社会建筑,对黄白城、曲梁宫、清水河均有切实的记述。……
在历史的长河中,岁月湮灭了黄白城,经历战火摧残的黄白城由重要的城镇颓变成坊里。尽管如此,这一坊在历代仍不失为重要的行政管理要地,常有兵弁武官出没。久之,乡人将此坊称为“武官坊”,武官坊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清同治元年(1862)及同治二年(1863)发生在泾阳、三原的两次回民起义,义军把反抗朝廷的行动演变成民族仇杀,三原境内村镇多在义军的烧、杀、抢、掠的“屠城”中变成废墟,回汉人民惨死近3万人。武官坊古建民宅所剩无几,仅有老城、新城两个明显的区块。
或许因一个“武”字,注定了这一坊成为不宁之地。自清同治十年(1874)天主教在武官坊修建教堂以来,这里又成了中西方文化对决的阵地。清代朝廷因罗马教皇“禁止中国天主教徒尊孔奠祖”干涉中国内政,遂下令禁止天主教活动,传教人士被驱逐出境。解放后,在“社教”及“文化大革命中”武官坊天主教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宗教活动转为秘密状态。
而今,得益于党的宗教政策,武官坊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和谐、宗教信仰自由。在党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政策的推动下,武官坊处处生机勃勃,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小康村正在形成。
参见《三原古今记事》
《三原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