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彦娥
嵯峨山,古名截薛山,又名慈峨山。系陕西关中之名山,山在三原县西北方向,距县城四十余里。
此山为乔山支脉。在天齐原之上,据有关侉料记载,嵯峨山属鄂尔多斯地台缘翘起部分,加里东运动(距今2.2—4.8亿年)时期连续沉积,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的白质灰岩、页岩层。属中低山,海拔1409米,坡度20—45度。
嵯峨山占地约数十万亩。山分三面,秀拔苍翠,三峰并列,然若笔架挺立,故又有笔架山之称。是三原县最主要的山脉。山之东北峰最高,名钵孟台,中峰日大台,峰顶有一天然水池,谓之仰天池。池水甘甜如露,澄清见底,冬夏不涸。西峰峰腰处有一洞穴名日石窟,深约五、六十华里,常见风从内出。嵯峨山座落在三原县交界地带,西南属泾阳昕辖;西北为淳化县境内;东北属三原县。山之东为泾阳县毛坊堡,山北为三原县洪水乡之大盘、小盘村。山之西有冶河,山之东有清峪河,其西谕冶水为仲山,过泾河为九螋山。其东麓有一大坪,名马圈。有峰为尧门山,无峰为西原,过清峪河为中原,过浊水为东原,又东为断原,嵯峨山麓至此已尽。
嵯峨山文物古迹俯拾皆是,风物传说脍灸人口。唐德宗、李适崇陵,就建造在嵯峨山下。墓前竖有华表及栩栩如生的石人、石狮、石马、石羊等石雕。民间传说昔日黄帝曾于山顶铸鼎,但未获得成功。石峰间之石窟,粗约巨桶,深不可测。夏日,洞内凉风飕飕,刺人肌肤,冬日,窟内涌出暖流,游人行止于此,皆以奇观称道。据云阳旧志载,金元之间,匪盗猖獗,夺人钱财,滥杀无辜,后乡人避盗。藏匿于石窟洞中,才免受盗匪之窃。位于嵯峨山东麓之马圈,更有一段非常迷人的传说故事。唐朝李世民派遣心腹尉迟敬德,在嵯峨山负责修建一坐五台宝塔。敬德领旨之后,带着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地驻扎在山脚下。当时,嵯峨山麓杂木丛生,没有人烟,最困难的是缺乏水源,一天傍晚,敬德单抢匹马,在山林中转游,忽然,一条獐子从身边闪过,他掉转马头,赶那獐子,恍惚之间,那獐子逃进一片桃树林之中,他摧马赶去,不料马失前蹄,敬德连人带马滚进一片泥沼……“有泥必有水?”敬德顿时喜上眉梢,急忙指挥人马在桃树林中掘土打井。水井很快打成了,水清沏见底,甜若泉水,因井在桃花林中,便取名桃花井,修塔时,山道陡峭,运输困难,全凭人挑马驮。后来,就把当年养马的地方称为“马圈”,将马经常过的山峁叫作“走马梁”。至今,当年的桃花井和五台塔依然存在,成为山区人民久久传颂的佳话。数千年来,由于封建迷信的束缚和影响,善良的人们为了谋求“神灵保佑”和“消灾免病”,据有关资料记载,从唐代起,乡民便在嵯峨山陆续修筑庙宇,几经春秋,嵯峨山峰峰有庙,庙宇成群,金元期间,庙宇最多达三、四千间。三原解放前夕,还有庙房500余间。庙宇多依山势而筑,有“龙王庙”“山神庙”“娘娘庙”等。每逢农历七月十二庙会,信男信女携带香、蜡、纸、表和清油等物,上山烧香求神,大旱期间,更有成千上万的乡民,打着黄色旌旗,敲着锣鼓,抬着神汉,“马角”,头带黄表、柏朱制成的帽子,盘山鱼贯而上,求龙王祈雨,热闹弃常。庙宇周围,多植柏树,大树粗约数围,树龄多达数百年,民国初年,三原县乡民砍伐一棵柏树,十余人斧砍锯拉,历三日放倒柏树。不料大树沉重,难以运输,后庙祝出计,将柏树沿山坡滚下山底。柏树在山坡滚动时,山形突转,树落入泾阳县地界。两县乡民为争树权闹个不休,后告诸于官,官以两县各半了此公案。
嵯峨山依其秀美险竣称著于关中,历代骚人墨客均有诗文讴歌。明代学者三原马理著有《嵯峨山四卢歌记》,清代文人贺瑞麟著有《嵯峨山赋》等。清乾隆时,三原知县张象魏有诗赞曰:
鹿原之北望,屏障碧芙蓉。
圈没秦非去,门开古帝逢。
清池常浴日,雾云数腾龙。
欲振新衣者,须兹第一峰。
据有关专家勘测及资料反映,嵯峨山蕴藏有煤、铁、镁、石灰石等多种矿藏。其中铁矿石含铁较少,煤层较深,镁矿含镁在百分之二以下,不利开采。石灰石数量可观,计约424亿立方米,而且石质精良,品种较多,为发展工艺品生产及建筑高档装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嵯峨山下先后建起了水泥厂、石碴厂、石灰厂等县办、乡办、民办的中心厂家。县办水泥厂生产的嵯峨牌水泥,质量优良,年产水泥8000吨。
峨山山高坡陡,植被较好,土地肥沃、疏松、绵软,是良好的森林土壤,天然生的栎类、榔榆、山杨、侧柏、山杏、杜梨等树木分布在高山陡坡上,呈散生状。草木植物有百草、营草、艾蒿、铁杆蒿等。从1958年以来,三原县人民政府,动员全县人民,采取多渠道办法,耗资数百万元,在嵯峨山开展了治理荒坡、荒山,植树造林的宏大工程。据资料反映,先后在嵯峨山栽植的日本黑松、油松、臭椿、自榆、楸树、中槐、杨树、泡桐、花椒、苹果等多类树木二万一千亩。县嵯峨山林场有四个作业站,1975年建场以来,绿化荒山,七年造林七千余亩,成林四千七百余亩,平均每年造林千亩以上。嵯峨山区有成林果树二千四百余亩,主要为苹果、核桃、杏、大枣、葡萄、柿子等果类。柿子年产一百万斤,大枣二万余斤,核桃万斤右左。
嵯峨山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很适合中草药生长,药用植物有板兰、何首乌,天花粉、金银花、丹参、远志、菌陈、柴胡等五十余种。人工栽植的山萸肉已获得成功。近年来,当地群众采集药材收入每年可达三万余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政策的开放和经济搞活,嵯峨山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农村景象。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5辑第71—76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