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旬阳县城出发,走西康线乘火车到西安,然后改乘汽车到三原,10元车费,个把小时路程就到了。三原地处西安北部,隶属咸阳,古称京兆三原。看完三原李靖故居、于右任纪念馆、东里堡文化村这三张名片,无不让人沉思和感怀。
李靖故居
李靖故居位于三原县城北八里许的东里堡村西,又名唐园。这是一处标准的古代园林,与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相似。如果将这个园子放在苏州,那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园林而已,然而它却横卧在粗犷豪放的关中平原,道是别有一番韵味。
园中漫步,曲径通幽,风景宜人。人们三三两两在亭台楼阁照相,在曲江流饮嬉戏。我则走向刻有李靖故居的大石跟前,陷入沉思。
一千四百多年前,一个伟大的生命在这里诞生。聪慧的天资,勤勉的品格,家庭的熏陶,社会的影响,使其出类拔萃,并从小立下宏图大志。
李靖入秦王李世民幕府后,随秦王东进,在平定洛阳王世充割据势力时立下赫赫战功,从此,李靖开始崭露头角。
奠定李靖一生辉煌的是以后发生的三大战事。一是平定江南。为了削平盘踞在江陵(今属湖北)的后梁萧铣割据势力,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上陈灭梁十策,得到唐高祖的重视。这年九月,李靖和李孝恭统辖十二总管四路大军向江陵杀来。这时,秋雨连绵,江水暴涨,水势汹涌,唐军望而生畏,请求洪水消退再进兵。李靖力排众议,亲率战舰二千余艘,冲破惊涛骇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抵达后梁境内。由于萧铣毫无防备,唐军连破荆门、宜都和夷陵(湖北宜昌)。然后,李靖又马不停蹄,率轻骑五千为先锋直奔后梁都城江陵,李孝恭率大军继后。李靖首先攻克江陵外城,接着又占领水城,并与随后赶到的李孝恭大军把江陵围得水泄不通。萧铣见内外隔绝,走投无路,遂开门投降,后梁政权宣告灭亡。武德六年(623年)七月,原投降唐皇朝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杜伏威、辅公佑二人不和,辅公佑乘杜伏威入朝之际,窃取丹阳(今江苏南京),举兵反唐。高祖命李孝恭为帅,李靖为副帅,率李劫等七总管东下讨伐。李靖率军水陆并进,首先与驻守当涂(今安徽当涂)的辅公佑大将冯惠亮三万水师激战,杀伤敌军万余人,冯惠亮招架不住,落荒而逃。接着李靖又乘胜而进,率轻兵直抵丹阳城下,公佑惊恐不定,无心恋战,弃城出逃,后被活捉,江南遂平。二是北灭突厥。贞观三年(629年)八月,唐太宗封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统率十几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李靖首先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千里奔袭定襄城,突厥颉利可汗万万没有想到唐军会突如其来,大惊失色。在夜幕掩护下,唐军一举攻入城内,颉利可汗仓皇逃跑。唐军乘胜追击,颉利可汗一败再败,陷入危境。这时,处于山穷水尽境地的颉利可汗派使者入朝请罪,表示愿意归附,唐太宗派人前去安抚,并诏李靖班师回朝。李靖一眼看出这是颉利可汗使出的缓兵之计,目的在于拖延时间,从而摆脱唐军的追击,以图东山再起,于是率军马不停蹄,昼夜追击。颉利可汗见到唐使臣,放松了戒备。当他发觉突然而至的李靖的先锋部队,如同惊弓之鸟,骑马奔逃,突厥军也四散而逃。李靖大军随即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人。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想北过大漠,无奈唐军紧追不舍。不久,颉利可汗被擒获,并送往京师,东突厥从此宣告灭亡。三是西击吐谷浑。贞观八年(634年)十月,李靖从宰相位置上退职未过两个月,就发生了吐谷浑进犯凉州的事,李靖再次被任命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反击吐谷浑。唐军在库山(今青海天峻)与吐谷浑交战,大败吐谷浑,首战告捷。狡诈的吐谷浑可汗伏允在败退时令人把野草烧光。诸将认为干草已被烧光,春草尚未萌生,战马瘦弱,军士疲惫,不可长途追击。李靖决定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于是兵分两路奋起直追。李靖亲率北路军先后于曼头山、牛心堆、赤水源三次大败吐谷浑军。南路军也深入荒漠二千余里,给予吐谷浑军以沉重的打击。李靖都督各军继续进击,又连战告捷,一直打到吐谷浑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伏允可汗穷途末路,为部下所杀,其长子率众降唐,平定了吐谷浑。
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贞观十七年(643年),李靖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像于凌烟阁,尊奉为功臣,并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后世人们将李靖神话,称为托塔李天王,散见于《西游记》等神话小说。
李靖不仅是三原人的骄傲,更是陕西人的骄傲!我觉得李靖故居应为李靖立一个雕塑,应该陈列一套介绍李靖生平事迹的宣传画,应该写一本像《岳飞传》那样的《李靖传》,还应该拍摄一部反映李靖出生入死为大唐统一而战的影视剧,这样做不仅仅是为李靖,更是为三原乃至为陕西。
于右任纪念馆
这是一个仿古建筑的纪念馆,占地面积不小,馆内环境优雅,周围绿树环绕,池内碧波荡漾,仅从直观就能感受到这里浓郁的文化氛围。
纪念馆院内,于右任先生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国学大家霍松林教授为其撰文,中国大篆名家刘自椟为其题名,楷书名家任丹武书丹,被誉为秦地“三绝碑”。馆墙有于右任书法壁廊,镌刻着于先生手书《标准草书千字文》范本等代表作。
纪念馆主楼为三层。一层为生活服务区。二层设两个展厅,第一展厅为《爱国事迹展厅》,以丰富翔实的实物、照片、图籍等资料,展现于右任先生反清反帝投身辛亥革命,统领陕西靖国军,支持国共合作,期盼和平统一等爱国活动;第二展厅为《墨品展厅》,陈列于先生从早期到晚期的墨迹珍品,海峡两岸政要、书法名家、学者的题词,海内外编印的于先生诗词,书法善本,展现了一代诗书大师对祖国文化艺术的杰出贡献。三层为《当代书法展厅》,展出当代海内外书法名家、“于体”流派的书法杰作等。
展厅的每一张照片,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每一幅图文,都折射出一段悲壮的历史,无不将我们的思绪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岁月。
于右任是一个真诚的爱国者,他的爱国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笔者试图将先生的事迹进行梳理,以激励自己,感悟他人。
办报,宣传革命主张。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出身贫寒,生长农村,目睹民众苦难,清廷腐败,帝国侵辱,民族民主意识激扬。1907年4月2日,于右任在上海福州路创办《神州日报》,担任社长,旨在唤醒中华民族的祖国、民族意识。1909年5月15日创刊《民呼日报》,亲撰《宣言书》,“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不久蒙陷下狱,逼迫停刊。1909年10月3日,创刊《民吁日报》,仅出刊48天,就被日本上海领事馆与上海道查封。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创刊《民立报》,更为激烈揭发清政府黑暗无能,报道声援革命党人的言论、事迹、起义活动,被誉为“革命号角”。1938年8月在武汉发起创刊《民族诗坛》,鼓动文艺界抗日救国。于右任以革命大无畏精神,坚忍不拔,连续创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报,被誉为“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对宣传推动国民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办学,教育人民大众。1905年,于右任受公推与邵力子、叶仲裕等七人为代表,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同年,于右任与王敬方等筹办中国公学,收纳归国爱国青年继续就读。1919年始,于右任先后在三原创办渭北中学、渭北师范、县立中小学、民治学校,恢复工业职业学校,后又创办三原女子中学,使三原成为渭北民主革命中心。1922年8月,于右任创办上海大学并担任校长,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英才,对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胜利北伐,产生了重大作用。于右任在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主持陕政期间,创办“中山学院”、“中山军事学校”,培养大批军政革命人才。1932年他上下奔波力争,在陕西杨凌先农后稷故里,亲自勘察选址,创办“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9年扩建为“西北农学院”,填补了西北无农业技术专科学校的空白。
革命,一生纵马驰骋。1906年,于右任赴日本拜会孙中山,参加“中国同盟会”,受命担任同盟会长江大都督,又被推举为豫晋陕甘旅日同乡会会长。1911年10月武昌首义成功,于右任倡议策动陈其美发起上海起义。1912年1月1日民国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于右任出任交通部次长,主持工作,创我国火车夜行先例。袁世凯窃据大总统后,于右任随孙中山一起离职,重返《民立报》社,开展“反袁护国”斗争。袁世凯死去,北洋军阀相继专权,于右任追随孙中山进行“护法”斗争,不断发动起义。1918年5月,应陕西革命军之邀,奉孙中山之命回陕,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以两万余人之众抗击直、皖、奉、晋、甘、豫、蜀、鄂等省军阀部队达二十余万人,坚持五年之久,有力地支持推动了国民革命。1922年5月,陕西靖国军逼迫解散,于右任拒绝北洋军阀高官厚禄,绕道陇南、四川,经赴上海,创办上海大学,继续革命。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右任当选为执行委员。1924年10月,冯玉祥、胡景翼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军阀政府,电邀孙中山北上,恢复“约法”,于右任11月先期到北京进行准备。1925年春,孙中山病势加重,于右任参与起草《总理遗嘱》。孙中山逝世,形势逆转。1926年,北洋军阀联盟占据北京,直系刘镇华镇嵩军以十万之众,围困西安。于右任赴苏邀冯玉祥回国组建国民革命联军,冯玉祥任总司令,于右任任副总司令。于右任率部队南下甘陕,击溃镇嵩军,解西安八个月之围。于右任就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主持陕政。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于右任拥护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反对投降。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支持学生救亡运动。1932年支持“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战。1935年红军北上途中发表“八一宣言”,于右任支持国共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大举侵略.于右任积极参加救亡运动。抗日战争胜利,于右任力主国共和谈,团结协作,和平建国。1949年10月无可奈何别离故土到台湾。
爱民,拳拳赤子之心。于右任出身贫寒,生长农村,身历目睹民众疾苦。1899年在宏道书院读书时就被任舍饭场场长,操办救灾。1929年陕西大早三年无收,他向各界大声呼吁救灾,募捐110多万元救济陕西重灾各县。他为儿子结婚,一反平日常态,而大事张扬,在上海“一品香”宴请宾客,他在酒宴上动情地报告陕西灾情,语出泪下,宾客无不感动,随将贺礼全部送回陕西救灾。年底又募捐购粮100多石,运回三原舍饭,急救饥民。1941年河南洪涝成灾,千里无收,他义写捐赈86万多元,超过重庆总捐款两倍以上。他深感西北穷困,农业落后,1920年在靖国军总部成立渭北水利委员会,请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勘测设计泾惠渠,利用年馑赈灾款,以工代赈动工兴修,1932年泾惠渠建成,浇地五十余万亩,造福民众。1930年,在祖籍泾阳斗口村,购得土地1000亩,连同族地300亩,创办“斗口村农事试验场”,设农艺、园艺、畜牧等项目,引进先进农业技术、良种,向农民示范推广。免费传授、培训,平价供应甚至向贫苦农民施舍良种。他深恐后代及部下争论,预留遗嘱:“余为改良农业,增加生产起见,因设斗口村农事试验场,……我去世后,农场不论有利无利,即行奉归公家,国有省有,临时定之,庶能发展为地方永远利益。以后于氏子孙有愿归耕者,每家给以水地六亩,旱地四十亩,不自耕者勿与。”
好学,钟爱传统文化。于右任就读私塾时就钟情爱国诗章,一生诗词曲作一千余首,紧随着时代的步伐,反射着历史的风云,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脉络,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朽的爱国史诗。于右任酷爱书法,少年亦习唐楷、王、赵,辛亥后精研魏碑。二十年,转写行书,把行楷推上一座新高峰。三十年代起,从改革中国文字,强国利民的高尚追求出发,组成《标准草书》社,呕心沥血研制《标准草书》,历经三十多年,反复九次修订出版,为草书规范化作出了亘古未有的创举,举世公认为“一代草圣”。于右任不仅钟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竭尽心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1935年唯恐灾祸遭劫,他把几十年辛苦购置的387方汉魏碑石,包括《熹平石经》等稀世瑰宝,从北京、南京、上海运回陕西,无偿捐赠西安碑林。1941年到敦煌石窟视察,他痛惜国宝劫毁,亲自向国民政府提呈《建议案》,设立“敦煌艺术学院”,保护、弘扬、研究融为一体。由于他的呼吁、提议和竭力推动,1943年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于右任被誉为保护敦煌艺术三大功臣之首。
先生晚年身居台湾,心系大陆,情系故乡。“夜夜梦中原,白首泪频滴”,“垂垂白发悲游子,隐隐青山见故乡”等等无数诗句,都是先生怀念故乡的真实写照。于右任逝世前写下遗歌三章:“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情激山河的千古绝唱!这是期盼中华民族炎黄儿女欢聚一家的呼唤!爱国爱乡,情深意切,催人泪下,寸断肝肠,温家宝总理称其为“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
参观于右任纪念馆,对我的心灵是一次洗涤,多少天过去了,心情总是难以平静,我总觉得,我们陕西人乃至中国人,应当去看看于右任纪念馆,应当从于先生的一生中得到一点感悟。
东里堡文化村
东里堡村在三原县城北,距县城约八里路程,这里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村子,只因它演绎了中国现代农村文化的一段传奇,被名家称为“中国文化第一村”,因此人们习惯地成为东里堡文化村。
走过村头的小巷,就来到了目的地,村子被一段围墙隔住,在围墙中段留出一个门庭,门庭的顶部书有“东里堡文化村”的标识。进门入室,里面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农家四合院,房子已很破旧,面积也不大,可能是为了遮住屋顶的落灰、日晒或者雨露的缘故吧,每间房子都新装了塑料布顶棚。
看到每间屋子陈列着无数书画作品,我的眼前一亮,原来这里是三原县的一个乡村文化室,东里堡文化村的名字来源于此。于是我就欣赏起这些作品来,尽管我不是书画家,但我感觉出这些书画作品均是上乘之作,有的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我曾经欣赏过不少名家字画,我觉得东里堡文化村的字画比起那些名家字画来毫不逊色。随行的参观者也连连惊奇,赞叹不已。
据村里老者介绍,三原是于右任先生的故乡,三原人民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深切缅怀于右任先生,在乡村自发兴起一股学书绘画热潮。东里堡村的一批书画爱好者,自发集聚一起练书学画已有三十多年了,这里边上有八、九十岁的老人,下有十几岁的孩童,目前,经常聚在村文化室学习交流、切磋技艺的人员已达五六十人。
听着老者的介绍,我的思绪飘向远方,如果中国广大的农村,农民朋友们酒足饭饱之后,能够学学东里堡村农民的样子,去追求一种真正的精神文化生活,那么农村的赌博、迷信、纠纷、陈规陋习就会慢慢消失,农民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
离开东里堡文化村,我的内心不由得自责起来,那个介绍情况的老人苦练书法三四十年,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仍在追求奋斗,矢志不移,而我年纪轻轻,曾经练过四年书法,却中途停了下来,以致荒废了。
三原被称为中国书画之乡,不仅是因为这里出过书法大师于右任,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在这里的乡村扎下了根,一批现代的“书画家”正在这里成长。最后要说一句的是,当地政府应投入一些资金,有必要将东里堡村那样的一些乡村文化室改造修葺一下,给乡村文化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见 《秦巴放歌》第132—139页
赵攀强著
西安出版社
2010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