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印象蒲城网)
碗碗腔皮影是皮影戏的一种,也叫“灯影戏”,在蒲城约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因多用碗碗腔演唱,故名。其剧目十分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有《金碗钗》《香莲佩》《春秋配》《四岔捎书》《火焰驹》《清素庵》《白玉钿》。题材内容多是“多情佳人逢奇遇,落难公子中状元”一类的爱情戏;也有“忠臣多遭难,奸贼妄弄权”一类的忠奸斗争戏。
蒲城皮影多用牛皮制作,故俗称“牛皮人马子”,造型小巧,生动逼真,男性多为浓眉大眼,女性极尽秀婉妩媚。在装饰花纹上,最有代表性的要称“万字”雪花型的图案结构。它色彩明快,线条优美,制作工艺采用阳雕阴镂,阴阳辅刻,明暗凿纹等方法,组成人物、景物图案,体现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及民族创作智慧。皮影行装简单,用人较少,只要有“前手”(担任全戏的念、唱兼司月琴及击打乐)、“签子手”(专司皮影表演)、“上档”(主司二股弦演奏)、“下档”(主司板胡演奏和择签子)和“后槽”(司梆子、碗碗等乐器)等5人,即可“灯下敷衍千古事,影中情舞鼓乐声”。蒲城皮影主要分布在东党、荆姚、苏坊等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农村中,有不少知名的皮影戏弹唱家。近代皮影名唱家有武万奎、张怀儿、万子芳、张维金(套娃)等。现代名唱家有李靖国、王正云,能挑能弹能唱。
皮影碗碗腔也属梆子声腔类,板式富于变化,节奏比较复杂,节拍强弱有其特殊的规格。它的曲调幽雅、婉转、细腻、缠绵,唱词格律与声韵平仄也很讲究,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真假结合,和谐自然,特别是拖腔的运用,跌宕起伏,给人以韵味无穷之感。唱腔板式有慢板、东路、二八板、慢紧板、流水板、飞板、滚板、闪板、扬句子、垫板、观灯、过关等。彩腔方面有花花腔、叠腔等。欢乐长于表现欢快、明朗的情绪,苦音长于表现悲痛哀怨的感情,两种不同调式调性交替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乐曲内容,增强了表现力。曲牌和板头主要有:《杀妲己》《梵王宫》《重台》《过山》《哭乡词》《落江院》《石榴花》《菩萨台》《新春令》《粉蝶儿》《鬼推磨》《头回南路》《二回南路》《大起板》《小起板》《五字头慢板》《六字头慢板》《东路正杆》《紧板正杆》。击打乐谱有二十样锦开场、桂花城开场。伴奏弦乐主要是月琴、硬弦、板胡(演奏时均戴指帽);吹奏乐器有唢呐、笛子、喇叭等;击打乐器有梆子、碗碗、干鼓、堂鼓、铙钹、铰子、手锣、马锣、大锣等。
参见三秦游网
http://www.sanqinyou.com/YiShu/info/12791719005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