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事件  >  近现代

王鼎尸谏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道光在内外压力下转变禁烟立场。九月,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由钦差大臣琦善接任两广总督。王鼎力保林则徐,“至以死生就争之,卒为忌者所持,不能得”,还遭到排挤、疏远。翌年四五月,邓廷桢、林则徐相继被“发往伊犁效力赎罪”。琦善一心议和,撤除海防工事,解散壮勇,致使英军占领香港、虎门,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琦善被革职解交刑部,王鼎参与审理,以“守备不设,失陷城塞”罪,判处斩监候,待秋审后处决。此时,恰逢黄河在祥符决口。王鼎保举林则徐与自己同治水患,以便其治水立功,被重新启用。因此,在奏报河工进度时,特意另奏:“林则徐襄办河工,深资得力。”治河工程告竣,王鼎料朝廷会论功行赏,林则徐的“罪行”可借此大事化小,在庆贺工程竣工的宴会上,王鼎高兴地请林则徐居首座,一起放怀痛饮。忽传谕旨到,谕曰:“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对此,林则徐似乎有精神准备,而王鼎却甚感意外,气愤难平,决心返京后,继续抗争。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中旬,当林则徐离河工登上戍途时,王鼎挥泪送别。林则徐也感慨万千,赋诗二首相赠,一面劝慰“元老忧时鬓已霜”,“休为羁臣怅荷戈”;同时对前途也寄予期望:“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切莫涕滂沱”;“公身幸保千钧重,宝剑还期赐尚方”。
      王鼎回朝后,正值清军屡次被英军所败,投降派在朝廷占了上风。正月底,朝廷派耆英、伊里布赴浙江求和。四月九日,英军攻陷乍浦,清廷即派伊里布,随后又派耆英与英军议和。王鼎不顾年老体弱多病,放弃休假,坚持上朝议事,力主抗英,反对议和,每当“语及议和,公垂泪操秦音争之强。”他强调一味对敌主和,迁就让步,只能助长其侵略气焰;如果订立割地赔款条约,不仅国家损失惨重,且有失天朝大国尊严;如果恶例轻开,其他各国纷纷效尤,则后果不堪设想。他多次向皇帝“力荐林则徐之贤”,强调林则徐人才难得,应得到重用。同时,王鼎还主张严惩投降派的罪魁祸首穆彰阿和琦善。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和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均系满人,亦是道光亲信。他们把持朝政,力主妥协议和。琦善在广州时,“守备不设,失陷城塞”,被革职问罪,穆彰阿百般庇护,为其开脱罪责。王鼎出于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和穆彰阿面对面地进行斗争,上朝时一见面,就正义凛然,痛斥其诬陷林则徐,包庇琦善,是非不分,功过不明,处理不公,岂是堂堂首辅所为;又大量揭露其破坏禁烟,一味主张妥协让步,不思抵抗,欺上瞒下,误国害民的罪行。有时,王鼎也顾不得皇帝的尊严和忌讳,在道光和众大臣面前,对穆彰阿“每相见辄厉声诟骂”,“盛气诘责”,“斥为秦桧、严嵩”。对王鼎义正辞严的无情揭露和怒骂,“穆相笑而避之”,“默然不与辩”,好像确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不答腔,不应战,消极对抗。有时,道光不得不出面调解,借口“卿醉矣”,命太监将王鼎强行搀扶下去。退朝后,王鼎还常“抚案不食,断断辩府中,愤发大骂,同列不阅,上亦稍稍厌之”。这时的道光已完全倒向投降派一边,不仅对王鼎的忠谏听不进去,甚至一些重大决策,也“不必令王鼎知之”。对此,王鼎别无他方,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苦谏。
      四月二十九日上朝,王鼎仍力保林则徐、邓廷桢等人,道光帝有意把话岔开,说王鼎病体未愈,可多调养数日,何必如此着急。王鼎仍不顾一切,继续申述自己的意见。道光帝生气,起立欲去。王鼎着急,牵住皇帝的龙袍大声说:“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老臣知而不言,无以对先皇帝。”道光恼怒,拂衣而去。
      第二天上朝时,皇帝不再召见王鼎。王鼎欲与穆彰阿继续辩论,但久等无果。回寓后,深感木已成舟,无力回天,气愤难平,遂决定效法春秋卫灵公时史鱼尸谏的做法,以自己的生命作最后的抗争。四月三十日晚,他写好遗疏,大意是: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先开,穆不可用,林不可弃。将遗疏揣于怀中,自缢于圆明园寓邸。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王鼎慷慨献身,以警示世人,挽狂澜于既倒,丹心昭昭,堪为千古诤臣。次日,侍者发现王鼎自缢,正在惊慌失措时,军机处章京陈浮恩来到寓邸。陈系穆彰阿死党,因未见王鼎上朝,心知有异,前来探视,并发现遗疏,知“尸谏”对己不利,遂违犯规定,在未“奏闻得旨”的情况下,私自将尸体解下。这时王沆也从城内赶来,陈浮恩恐吓王沆说:“上方怒,甚不愿再闻此言,若奏之,则尊公恤典必不可得,而子亦终身废弃。”王沆被迫同意陈浮恩将遗疏偷换成一般的谢恩折,以王鼎病故搪塞过去。五月一日,王鼎被晋赠太保,入祀贤良祠,皇帝派成郡王载锐前往祭奠,赏银1500两经理丧事。初六,灵柩入城,皇帝派军机大臣、左都御史何汝霖代为赐奠,并谥号“文恪”。后道光又谕赐恤文、祭文、碑文,其中对王鼎病故之说也有疑问:“何期数日之间,竟作千秋之诀。”但他未深究,只隆重祭奠,优厚抚恤,并将王鼎之大学士位空缺,长达三年,以示笃念之意。
 
 
参见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网站
http://www.sxsdq.cn/sqzlk/dqcs/dacswz/wns_16202/wnwqn/201610/t20161028_816956.html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