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习俗  >  其他

饮食

      1949年以前,大部分乡民主食小麦、玉米、糜谷、豆类,间食野菜。食用油较少,调料亦非常简单,多为盐、醋、辣子三样,穷困时,唯盐而已。山岭川谷区,以食土豆、玉米、豆类为主,贫苦佃户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若遇荒年,即以榆钱、荠荠菜等糊口充饥。普通人家平常吃饭,每日早、午两餐。早饭蒸馍、米汤,午饭主食面条。若来客,早杂以豆类,谓之“豆子饭”,午饭则多变花样,增加蔬菜,谓之“改样饭”。农忙时,一般加晚餐,俗称“喝汤”,有的还半早打点,谓之“喝的馍”。民间就餐,男人多端饭碗聚村道,边吃边闲谈,名曰“老碗会”;新媳妇一般不出灶房,给大人小孩舀饭完毕再吃。一般农家各自腌酸菜,山区更甚。原菜多用红萝卜叶、莲花白、散心白菜、青辣椒,佐以粗盐。稀饭就咸菜,省事可口,俗有“腌酸菜,胜海带”之说。除此,用菜籽、棉籽榨制或换食油,用豆类换粉条和豆腐,用柿子做醋,自种蔬菜,自给自足。殷实之户,吃饭讲究高桌子低板凳,每餐四菜,主副搭配。官绅富商,则重于副食,肉、蛋、烟、酒顿顿不离,来客过事,则更丰盛,全席、荤席,上十几个菜者屡见不鲜。平常饮料,富豪人家,喝茶讲究茶水、茶性,冬砖茶,夏陕青。平民百姓,常是白开水,茶水仅用以奉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普遍重视饮食卫生,吃饭注意定时定量,主副搭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主食小麦,搭配谷类。六十年代,由于天灾和人为的原因,有一段时间以杂粮为主,甚至“瓜菜代”。不少地方粗粮细做,玉米黄、金银卷、发糕成了新式食品。1978年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连年丰收,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民、职工常年是白米细面,“油泼辣子夹蒸馍”顿顿都有。逢年过节则花样多变,水饺、臊子面、烙煎饼、蒸碗肉,应有尽有。汉中面皮、兰州拉面、川味菜肴、德州扒鸡等也在本区各地落户。老年人、小孩喝羊奶、吃鸡蛋者日渐增多,年轻人喝啤酒、饮料已很普遍。城区都用上自来水,旱塬虽饮窖水,但设施完备、方便卫生。至2002年底,许多人的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平常吃饭,每顿炒几个菜已经很普遍。城镇人口一日三餐,工作紧张时,往往在饭馆吃饭。人们吃饭讲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食,喝牛奶、羊奶已经很普遍。逢年过节,老人过寿,结婚办喜事,讲究在饭店包席,既省事,又有面子。来客招待,喝茶讲究卫生,用一次性纸杯。
      各地有特色的食品在当地基本上都能吃到。人们还把当地一些传统食品进行挖掘改造,重新经营,如蒲城的椽头蒸馍,大荔的带把肘子、月牙烧饼,韩城的羊肉饸饹、油酥饼,富平的太后饼,合阳的踅面等。
      有些宴席,一些老人很讲究吃饭的规矩:入席,尊长亲朋坐上席,陪客坐两边,其他客人依次而入。出席,讲究“一茶、二酒、三饭食”。酒菜质量,多少不等。喝茶时配以糖果、糕点,饮酒菜上双不上单(数),饭菜上单不上双(数),素有“5碗、全席(9碗)、13花,外带一个猪尾巴”之说。开席,陪客或主人晚辈先给上座“看酒”,酒过一轮,待陪客或主人说“捉起”,方能动筷吃菜。席间,酒壶没酒了,不能说“完了”,要说“满了”。同辈人或朋友相聚,往往少不了猜拳,一般6杯酒,赢拳者不喝,输拳者喝酒。酒菜足兴后,上饭菜。主食讲究早面午席。退席,待上座离桌后,大家才能走开,若有事需先走,应说“失陪”等客气话,拱手退出。
 
 
参见《渭南地区志》第769—770页
渭南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三秦出版社
1996年1月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591576978259124093&wfr=spider&for=pc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