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故事  >  神话传说

后稷与永丰

      永丰镇,位于蒲城县东南洛河东岸三十公里处。“永丰”这个地名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一定含义的。相传这里在远古时曾为“后稷教民稼穑”之地。 
​       据传,后稷的老家在陕西省武功县。他从小热爱农耕,擅长种植农作物。《尚书》载:舜即位后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在都城召开了一次施政大会,任命了二十二名内阁官员。后稷被任命为农官,管理农业生产。后稷任职后,遵照舜“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的诏命教民稼穑。那时人类虽已定居生活,但还是刀耕火种,又加上洪水泛滥,许多土地皆被淹没。永丰相距都城较近,地形较平,土属黄壤,河水环抱,气候湿润,适宜农耕。所以,后稷就选择这片小盆地教导农民耕田种植农作物。他能及时总结生产经验,不断改良耕作办法,广泛向农民传授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此以后,这里年年丰收,季季增产,人民再不遭岁饥之荒了。
​      后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农学家后稷的功劳,便在永丰西北洛河西岸的冈陵原上,付家庄的东南,张后村东北,建了一座后稷庙,并规定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祭祀大会。这时麦子碾打完毕,秋田播种基本结束,正是农忙间隙,热热闹闹庆贺一番,以表示饮水思源,吃米不忘种谷人。至于后稷庙创建于何时已无从稽考。
​      据残存的庙碑记载:明万历八年(1580),蒲城县令彭希武筹款扩建,重修了大殿五间,并在后稷庙的左侧创建了姜原庙,以纪念这位教子有方的好母亲。又据一些老年人说,后稷庙金碧辉煌,古柏参天,庄严肃穆十分壮丽。站在庙前,俯瞰永丰平原,梁黍千重浪,麦绿菜花黄,风景异常优美。庙堂正中塑有后稷和他夫人的泥像,因后稷夫人有教导妇女植桑养蚕、缫丝织帛的功绩。庙址选在这里的目的,是让后稷经常看到在他劳动工作过的平原上,有夏季葱绿的农田和秋季累累的硕果,也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精耕细作,为发展农业生产树立雄心壮志。庙南边有一个很高大的土丘,相传为教稼台。庙内左壁彩绘后稷教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壁画;右壁彩绘后稷夫人教民植桑、养蚕、缫丝、织帛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的创造发明和劳动人民的艺术水平。后壁两侧分别书写《祀农乐章》七条:“一、迎神——乐奏永丰之章。二、初献——乐奏时丰之章。三、亚献——乐奏咸丰之章。四、终献——乐奏大丰之章。五、彻馔——乐奏屡丰之章。六、送神——乐奏报丰之章。七、望瘗——乐奏庆丰之章。”这些都是清光绪年间重修时绘制的,《祀农乐章》是根据邑人原清月先生记载的。庙的正中,高悬着明万历年间县令彭希武亲笔楷书“克配彼天”木匾一方,书法笔力遒劲,生动活泼,久为地方人士赞赏。庙前修有“教稼台”,年代久远,早已倾圮。可惜,这座富丽堂皇的后稷庙,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贪官污吏借故拆毁,参天古柏,亦被伐光。
​      据历史记载,后稷教稼有功,封于邰(今武功县)。而后稷教民稼穑是什么地方,史书上也未查到确切的记载。不过根据冈陵原上后稷庙的建造和武功后稷庙相比,其规模无异,且有当地古老的民间传说,所以还是有一定可靠性的。又加上县城以北的桑渠川之命名,是因有古传植桑习惯而得名的;兴镇的桑落坊是因桑落酒驰名和酿造作坊众多而取名。根据这一古传植桑的传统习惯,可能和后稷夫人于永丰教导妇女植桑、育蚕、缫丝、织帛的历史影响是分不开的。1975年在峪河台地,曾发现母系氏族村落遗址,亦足以证明早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永丰地区已有人类定居生活。如果这一古老的民间传说可靠的话,那蒲城永丰小盆地,就是我国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了。总之,这里是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宜于发展农业生产,且有后稷传授的耕田种地先进技术,所以就自然形成“远无年歉薄收之岁,永为五谷丰登之地”。后人故以此美其名为“永丰”。
 
 
参见三秦游网站:
http://www.sanqinyou.com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