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史料  >  纪略

高力士陪葬泰陵之谜

马文良
      “秦中自古帝王州”,历史给三秦大地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仅唐皇帝陵就有18座。这些宏伟壮观的唐帝陵园,沿袭了汉代功臣贵戚的陪葬办法。唐廷还特地颁布了诏令,把陪葬定为制度。当时一般大臣及皇族,均以能陪葬帝王陵墓为至高无上的恩宠和荣典。唐高祖献陵的陪葬墓即有67座,唐太宗昭陵陪葬墓竟多达160余座,其他陵园的陪葬墓也各有10座以上不等。唯有唐玄宗李隆基泰陵(在陕西蒲城县),除与元献皇后杨良媛(肃宗生母)合葬外,实际陪葬者只有高力士一人。唐玄宗为开元盛世的一代名君,在位44年,活了78岁,后妃众多,将相如云,并有30个儿子,29个女儿。但死后却如此凄凉孤寂,实在是一个令人费解之谜。本文试图就此谈点看法。同时亦是想借此拨开有关戏曲、小说中某些过份丑化高力士的迷雾,还其历史真面目。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唐岭南潘州(今广东省高州县)人。其先祖冯盎唐初曾任广韶大都督,封耿国公。他幼年时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送入宫。因其聪明伶俐,受到武则天的宠爱,赐名高力士。景龙四年(710)他在协助唐玄宗平定韦后之乱中立了大功,被封为内给事,成为地位显赫的太监首领。同时因为他言语谨慎,办事可靠,取得了玄宗的极大信任。玄宗曾多次说过:“力士当值,朕寝乃安。”
     唐玄宗即位之初,尚能勤政爱民,锐意图强,取得了开元盛世的局面。然而,暂时的升平景象却使他忘乎所以。天宝四年(745),年已花甲的唐玄宗却纳27岁的儿媳杨玉环为贵妃。“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唐玄宗除了沉醉于轻歌曼舞、灯红酒绿之中外,在朝政中又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高力士曾多次给以忠告。《新唐书》卷二七〇有这样一段记载:“……帝从容谓力士曰:‘联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欲以政事付李林甫,边事付安禄山可乎?’力士对曰:‘天子出巡,古之制也。况天下大柄,不可与人,彼若势成,谁敢复议。’又说:’臣常至内阁,见奏事者言,云南数丧师,北兵(安禄山部)强悍难驯,臣恐祸成不可禁也。’帝不悦,力士从此不敢深言天下大事。”后安禄山叛乱,玄宗后悔莫及,痛谓力士曰:“悔初不听卿言,致有今日之祸了。”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攻破潼关,唐将哥舒翰兵败被俘,玄宗仓皇西逃。行止马嵬坡,杨贵妃之堂兄杨国忠被随行的将士杀死,又要逼杀贵妃。玄宗不忍割爱,以贵妃身处宫中无罪过而不允。是时,将士骚乱,形势危急,无人敢言。力士独进言道:“贵妃故无罪。然将士已杀其兄,妃在君侧将士岂能自安。而今将士安则陛下安,陛下安则天下安。”玄宗遂赐贵妃死,并由龙武将军陈玄礼亲自验尸,群情稍安,遂保玄宗安然抵蜀。
      不久,闻太子李亨在甘肃灵武即位,群臣往贺,力士独不语。玄宗曰:“吾儿应天顺人,改元至德,不忘孝道,尚何忧?”力士对曰:“两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江北俱为贼有,天下痛心,何能无忧。”玄宗默然。
      后经郭子仪等浴血奋战,收复长安,迎回玄宗。这时他不仅已是一个“无职无权”的太上皇,同时还受到肃宗皇后张良娣及太监李辅国的挟制迫害。而一般旧臣,都投靠新主邀功取宠去了。这时,在玄宗身旁始终不离左右并尽力扶助的只有高力士一人。上元元年(760),李辅国强迁玄宗于西内太极宫,止睿武门500禁兵执利刃挡道,玄宗被惊落下马。高力士勃然大怒,不顾个人安危,厉斥李辅国曰:“上皇四十年太平天子,尔欲作杀尤君贼乎!”李辅国语塞而退。玄宗执力士手垂泪曰:“今日若非将军,朕几不保!”不久,李辅国勾结张良娣私下诏书,将高力士从玄宗处强行拖走,流放巫州(今湖南省黔阳县),这时他已是77岁的老人了。《全唐诗》卷七三二收有他一首五言诗《感巫州荠菜》:“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可以看出,他是见景生情,借物言志的,表明自己无论是在京作官,还是在外作囚,处境虽异而忠心不改。他两年后遇赦而还,见到在他流放后即已病故的玄宗遗诏:令他死后陪葬泰陵。高力士不禁痛哭失声,乃绝食而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高力士做到了一个封建臣子应当做的一切。玄宗朝文臣武将何止千百,而遗诏只令他一人陪葬,这亦说明了亲身经历过“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的唐玄宗,在领略了人世间的荣辱冷暖后,对于所谓“君臣父子”伦理的个中奥妙,是很有些感触的;而对于自始至终对他忠贞不贰,与他荣辱与共、患难相依的高力士,是感激涕零的。所以当他临终之际方能毅然作出只让高力士一人陪葬的悲怆决定,元张志公《金粟山高公墓》云: 
 
幕云昏鸦古今情,地老天荒意未平。
从龙文武几人在,丹心事主唯高公。
倚立深宫数十年,何必桃李向谁妍。
忠臣不合巫州死,金粟山下有墓田。
 
      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亦有诗(载《金粟诗选》)说: 
 
鼎湖龙去坠遗弓,地久天长誓不终。
占得泰陵一抔土,到头恩眷让高公。
 
      高力士因平乱有功,天宝七年(748)即被封为大将军。他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但纵观其一生,却并无专权祸国、颠倒善恶、谋图废立等罪行,这也是历史事实。《新唐书》卷二七〇因之说他“平生无显显大过”,当是公允的。
      高力士墓在陕西省蒲城县东北15公里处的金粟山唐玄宗泰陵东南,距泰陵约2公里,圆锥形,高8米,周长80米。墓前有一石碑,高4米,宽1.5米,厚0.25米。碑文有1000余字,碑额题为“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系京兆府户曹参军李阳冰篆额,正文为翰林待诏张少悌书,其内容与唐史高力士传大同小异,只是较为详明一些。
      高力士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碑石立于大历十二年(777)。他在死后15年尚能被竖碑立传,不仅说明唐王朝依旧将他当作有功之臣看待的,也说明时人对他持有公正的评价。这又使我联想到后来有关高力士谗害李白的传闻。要知道一般封建士子是最重气节的。倘使李白果真为高力士所害,作为李白族叔的李阳冰恐怕是不会那样毕恭毕敬地去为一个小人题写碑额的。
      (文章原名:《生为君臣死为邻——高力士陪葬泰陵之谜》)
 
 
参见《文史杂志》
1989年05期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