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史料  >  纪略

杨虎城的文化情结

张志强
      杨虎城将军,作为一代举世瞩目的爱国名将,赢得了世人的称道和赞誉,作为一位力挽狂澜,持危扶颠的“千古功臣”,是光耀史册的。他缺少雄厚的文化功底,也未从事过中国文化传统的研究与探讨,这也是世人皆知的。然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长期与众多饱学之士的交往,耳濡目染,使他了解到中国文化的丰富,真可谓“浩如烟海”,懂得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他珍爱文化遗产,并把保护文化遗产视为己任,做了许多令人赞叹不已的事。
      杨虎城将军在创办尧山中学的第二年,创建了勿幕图书馆。当时图书馆是独立单位,归尧山中学使用,目的是避免学校开支过大,影响经费。他让勿幕图书馆单独领取经费,使其成为一所有丰富书籍的文化宝库,保证尧山中学师生享用。图书馆建成后,杨将军付出了极大的经济代价购买书籍,使藏书量成为当时省内少有的图书馆。那时国内无力出版《四库全书》,有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从中精选主要部分,印成《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这些虽为精选,也都是规模宏大的丛书,一部都在一千大洋左右,一般人或单位是承受不起的。我县苏坊著名爱国诗人李采白,就是借钱为乡里各学校预购《四部备要》,而各校又无力购买,使他欠债还不了,从而破产。听说蒲城有四所小学分了一半,各校还拉了一轿车,可见一部书数量之多。这样的大部头书籍,这样昂贵的价格,在将军看来,都比不上培养人才重要。杨将军不惜重价购买了《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的整部。大型类书“三通”(唐杜佑的《通典》,宋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配套购买。其他流行的书籍则应有尽有。1939年日本飞机轰炸蒲城,图书楼东侧中弹、书库损伤;解放战争中,兵荒马乱,图书馆受到很大破坏、书籍损失严重,但现在古书珍藏量仍然大于县图书馆。
      大约是1935年底或1936年初,陕西关中学派最后一位大师去世。他对宋代理学的批注,遗存在他儿子那里。时任省府主席的邵力子先生,是位有深厚文化素养的饱学之士。他托人购买此书。李元鼎得知此情,告诉杨将军:“这部书如果出潼关,这是陕西人的耻辱。”李元鼎认为:关学(哲学史上对陕西关中学派的简称)是北宋理学家张载创立的哲学体系。张载是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又称横渠先生。他的《正蒙》《西铭》都是杰出的理学著作,因为他是关中人,他的学说称作“关学”。“关学”的著作,从关中流失,这无疑被看作陕西无人知书,纯为酒囊饭袋之辈。基于这种思考,李元鼎极力支持杨将军办好这件事。杨将军得知此情,立即派人以重金购回。为了避免风声,将书运回蒲城,藏于勿幕图书馆。后经48年变迁,此中原委已无人知。1983年冬,为改建尧山中学,我和县领导征询杨拯民副秘书长(全国政协,杨将军长子)及各方意见,80余岁的米暂沉(杨将军秘书)老人谈及此事,反复告诫:“这书是无价宝,值钱没多少。你们回去找到它,蒲城整理有困难,到西安,西安有困难,就拿到北京来。这是宝贵财富。”米老忠告之后,县上对此事进行检查落实再落实,今年五月我还电话联系打听此事,回复:完好保存。
      杨虎城将军1930年入潼关进兵西安。路过华山之下,耳睹昔日气魄盛大的华岳庙成了兵工厂,军阀混战致使文化遗产横遭破坏,心情异常沉重。西岳华山是著名的五岳之一,与泰山、嵩山、衡山、恒山相媲美,华山也是道教的圣地。华山以险著称于天下,狭谷、巨峰、险道、飞瀑……让人领略大自然的杰作时而心旷神怡。华山的建筑艺术,仙人遗迹,美丽传闻,构成了丰富深邃的华山文化,自古至今吸引着无数人的神往。赵匡胤与陈抟下棋,沉香劈华山救母等等,都让人如痴如迷。顾炎武建复庵,为恢复大明作准备,这又把人从神话世界带向人类社会,带进崇高民族气节的氛围里。1931年杨以陕西省政府主席身份拨款整修西岳华山。山上五峰及峰间古庙群都作了修缮,显得焕然一新。对险道作了彻底的修整,有的地方凿了台阶,危崖处安装了铁柱,挂上铁链,以保证游人安全。与此同时,他还下达了省内文物悉加保护的命令。
      1931年深秋,杨将军陪同59岁的母亲孙一莲登华山,揽胜之后他出资在朝阳峰(东峰)建方形石塔,四面镌刻:东为“拓迹巍峨”,南为“高掌远蹠”,西为“众山之长”,北为“万象森罗”。在莲花峰(西峰)修六面塔一座,镌刻题词正南为“壁立千仞”,其他五面分别为:“一览众山小”“造化钟神秀”“峻拔在寥廊”“西镇何崇穷”“如此方为岳”。人们怀念将军,称之为“杨公塔”。在落雁峰(南峰)建亭一座,供人们游途休憩,人们称为“杨公亭”。这些塔亭为古老的华山增添了新的景观。经过十年浩劫,山上一系列古庙群所剩无几,而道路、铁索、杨公塔、杨公亭却依然如故,每当登临,人们不禁惦起将军惠德。
      1933年杨将军去南京途中,在郑州下车,迎接他的却是七年前率土匪镇嵩军围困西安八个月的刘振华。这不是时过境迁,尽释前嫌,而是强颜欢笑,虚与周旋。因为他要借助河南省主席刘茂恩完成一件特殊的任务。刘茂恩是刘振华的五弟,故不得不在刘振华陪同下从郑州到开封,又是进省府,又是赴宴会。杨将军要办的事是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交办的。于右任是靖国军时期杨的老上司,是大诗人、大书法家、大学士。他从洛阳古董商手中购得《熹平石经》,预付了一半价,他反复考虑将此珍宝运回西安只有委托杨将军最合适,所以杨此次来豫,不得不做许多表面文章。
      《熹平石经》又名《一字石经》,是蔡邕用隶书体书写的杰作。蔡邕为东汉后期宿儒,他向汉灵帝刘宏建议将儒家经典刻于石碑,以防人任意删改。此建议得到灵帝同意,蔡邕于熹平年间(172—178)用隶书体书写、刻成64块石碑。每块两面刻字,每面35行,每行70至88字不等。光和六年(183)全部完工,竖立在洛阳城内太学讲堂前。董卓迁都长安之乱中失踪。于院长得此,绝不肯再让丢失,事关重大,为万无一失,经慎重考虑,非杨莫属。杨将军经过一番费心周折,在离开封前交付古董商两千块大洋,完成了于院长重托,最后把石经安全运回西安,保存于西安碑林。《熹平石经》残碑的出现和安全保存,沦落1700多年的文物重见天光,轰动了整个学术界。
      1933年李仪祉设计的洛惠渠开工,杨将军同李仪祉亲临工地视察。他们在洛河川、铁镰山跑来跑去,研讨施工进程。杨将军被永丰温汤宝塔所吸引。这是座金代海源寺塔,呈六角形,九级,八丈多高。虽然没有蒲城县城南寺北寺塔那么壮观,但各级的斗、拱、门、窗、栏杆和象征性的花纹细致而美丽,其玲珑秀丽远超过了县城南北寺二塔,充分照示出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但因塔基残破,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岁月的洗礼,附近有些村民甚至搬走塔基砖块用于盖猪圈,见此情景,杨将军亲自划拨经费并指示加固修复古塔。现在这座塔还安然地屹立洛河东岸,使蒲城八景之一的温汤晚浴更显风采。
      1934年10月27日,杨虎城将军创办的尧山中学举行开学典礼。杨将军请来了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国民党元老张继前来参加。张继要求参观唐桥陵石刻,杨将军欣然允诺。张继是位反清的革命家,也是一位学士。他在日本留学时,看到日本汉学家、金石学家足立喜所著的《长安之胜迹研究》一书,其中写到桥陵石刻时大加赞赏,尤其对浮雕驼鸟的溢美,达到心往神驰的程度。他到了蒲城,怎能不去桥陵呢?当时蒲城县的交通条件很差,去桥陵全是土路、小路,车辆行走非常艰难。一路之上颠簸很厉害,可他们却兴致勃勃。张继看到桥陵高大的石雕,精美的造型,困乏顿消。杨将军也热情地向客人介绍了自己之所知。杨想起青年时曾结伴在这里逃过难,那时有人心中生闷气,就拿石块向石人石马砸去,杨将军曾阻止“不要拿死人生气”。不想事隔多年,却成了保护闻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举动。
      1935年冬,于院长委托杨将军从北平(今北京)转运一批北魏墓志,而且是要从日本人的控制下,运出近三百方石块。难度极大,弄不好将会落在日本人手里。这些墓志是1924年于右任利用国民二军胡景翼任河南军务督办的机会,从洛阳古董商手中购得的。其中少数为北齐、隋唐时期的,大多是北魏时期的,非常珍贵。但当时陇海铁路只通至河南灵宝,把墓志运回西安确实难如上青天。处于无奈,暂运北平保存。九一八事变后,日寇长驱直入,已控制了华北。日本人对这批文物垂涎三尺,觊觎甚笃。于右任心急如火,恨不能立即取回。他托杨将军想方设法保住这批墓志。杨将军为了挫败日本人的阴谋,采用瞒天过海之计,将碑石全部用麻袋包装,用麻绳紧密捆绑,神不知鬼不觉地运出北平,安居西安。后来于右任把这批墓志的文字辑录成《鸳鸯七志斋》。陕西省博物馆于1952年从二百九十多方志石中,挑选出五十六方精品,陈列对外,为陕西省博物馆增添了光彩。
      杨虎城将军对文化遗产所表现出的态度,不是一般的爱。每当文化遗产处于存亡的关键时刻,他都挺身而出,表现出超过常人的卫士姿态,显示出他的一往深情。这是坚毅果敢的军人风貌,更是对华夏文明传统的无限忠忱,是完美的炎黄胄胤的风范。
      (文章原名:《一代名将杨虎城的文化遗产情结》)
 
 
参见《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7年04期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