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威诚
1933年10月,陕西各界代表集会,隆重纪念李子高将军逝世三周年.邵力子主持开会,杨虎城致悼词,他数次失声痛哭,悲恸欲绝,与会官兵和人民代表垂首静默,甚至黯然饮泣。杨虎城讲话强调:“纪念李副军长的意义,就是纪念陕西革命及十七路军革命历史,因为他是十七路军的创造者”。
杨虎城对李子高“谊深袍泽,情重骨肉”的高度评价是有来历的。杨虎城将军的悼词说:“李子高将军,陕西蒲城人,为人沉毅,敦气节,重然诺,尝闻人谈革命,忻然日:‘此丈夫事,当为之。’即起纠合豪俊,以善骑射,击必命中,倾其巢,为井勿幕所知,署队长,从役河东。“这里是指1909年前后,李子高在蒲城县洛河东乡间,自发成立农民武装“中秋会”,打富济贫,除暴安良,与同盟会革命党人进行反清抗捐活动的情况。
1914年5月,杨虎城经过详细地探察和周密布置,只身闯进孙镇冯富谭粮店,击毙了勾结官府、串通土匪的地方恶霸李桢,为民除害,名声大振。但李桢的亲朋要求县府“缉凶”,于是差役四处捉人,弄得一乡骚然不安。杨虎城不敢家居,四处避难,正在走投无路之时,得到了李子高的器重。
李子高称赞杨虎城的胆略,看中他除暴安良的革命精神,十分肯定地说:“杨虎城是县东乡百姓的希望,是将来率百姓打天下的福星”。并给部下人说:“请弟兄们看我的行动。”遂即让杨虎城当了他亲自创建的民团团长,自任副职,申明他甘心情愿作杨虎城的助手。李子高举贤让能的敦厚品质,深深为人民所敬佩。
因为官府缉拿紧急,李子高、杨虎城他们带领民团和一部分参加击杀李桢的青年农民,在附近的关山镇铸造了一批大刀作武器,与反动封建势力进行斗争。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百姓们见他们身背明晃晃的大刀,便称之为“刀客”。杨虎城为人处事的品德,深得大家的信赖,很快在民团中成为大伙爱戴的领袖,证实了李子高慧眼独具,有伯乐之明。
自衰世觊称帝昙花一现以后,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不断为军阀官僚所篡夺,各地土豪劣绅争权夺利,草莽丛生。地主、土匪武装骚扰百姓,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同盟会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本着救国救民的宗旨,在地方办民团自卫,兴学利民。蒲城孙梅臣、赵子愚等协助李子高、杨虎城并得到刘荃生、雷忠诚、刘仲涟等协助,在孙镇、马湖建起民团。这两支人民武装团结奋斗,唇齿相依,安境保民,使一方百姓得到安宁。北洋军阀陕西督军陈树藩,为了扩充势力,支持培养了蒲北的缑保杰。缑与郭坚一起反对杨虎城,为了南侵孙镇,缑乘隙枪杀了马湖分联正刘仲涟和高等小学校长刘荃生,致使民团、学校停办,人民慌恐逃避。为了保卫马湖分联地区人民安宁,杨虎城派副团长李子高率武士数十人驻扎马湖,歼灭了缑部,枭首送交县府。马湖地区人民深为感激,永志不忘。以后杨虎城任靖国军笫三路司令。岳维峻任四路司令,先后攻取蒲城县和兴市镇,消灭了缑的残部。李子高、杨虎城的英武形象,当时深深印入我的脑际,激励了尔后我立志到杨部当兵的志愿。
1924年秋,我中学毕业后,便和同学结伴赴陕北,由李子高介绍我入杨虎城举办的教导队学习。易帜国民军南征时,我到骑兵连当下级军官。多年来我随李子高将军一直在杨虎城部队工作,怀着崇敬的心情,我留心了他一生的英雄事迹,很多是我亲身经历过的,耳濡目染,渗入肺腑。
李子高将军品德高尚,他“重然诺”,就是说得出做得到,自让位绐杨虎城到终,一直作杨的副手,为民主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终其身未或稍懈。”
1915年,袁世凯称帝,全国人民声讨,陕西各路义军四起,驱逐袁世凯的爪牙陆建章时,李子高辅助杨虎城,在大荔、合阳一带,以原有民团为基础,集结乡民勇士数百人奔走号呼,奋力死战,骁勇无比。井勿幕策动这支队伍参加了护国军,转战陕西东部华县、华阴、大荔一带,屡战皆捷,威名远震陕东。
1922年,直系军阀妄图彻底消灭陕西靖国军杨虎城部,派三万人马进攻陕西武功,与杨军展开激战。李子高一马当先,扼守要地,“仅率两营抗击直皖豫三师两旅之众”,与敌血战四十余天。武功战斗,杨部虽获胜利,但部队伤亡惨重,终因寡不敌众,李子高与杨虎城商议:“战事剧烈,未有如今日者,靖国军皆撤退,于总司令遗大投艰于我,慷慨而死甚易,然我死则义帜拔矣!”杨认可了李子高关于时局的分析,于右任也提出要“保存西北革命种子”,于是杨率部转进陕北,到了镇守使井岳秀势力范围,改编为暂编步兵团。杨寓居榆林,李子高为团长。整饬训练部队,积蓄力量,为尔后杨虎城率军南下守卫西安,继而为参加北伐作了准备。
1925年春,李子高率部与麻振武部盘踞在渭北之敌鏖战,攻取了韩、合,初战胜利扩大了力量,旋即策应驱吴运动,和国民三军西进,攻取了西路各县。
1926年春,直系军阀吴佩孚,支持刘镇华再入潼关,企图祸害陕西人民。杨虎城和陕西军务督办李虎臣,合力抗击刘镇华匪军取得最后胜利,保卫了陕西和西北军事重镇西安。李子高留驻三原为后盾,在西安被围的八个月中,三原也多次被围,外援阻绝,自夏至冬,李子高与强敌长期艰苦鏖战,出奇制胜,保卫了三原后方地区。冯玉祥派大军入陕,西安城围遂解。杨虎城请缨参加北伐。鏖战于豫、皖、苏边境,李子高在后方坚持整顿部队,团结旧部,联系友军,取得成效。尔后杨部开赴山东,后方部队归还建制,充实加强了作战力量。李子高由于积劳成疾,就医尚未痊愈,躺在车中赶赴前方与杨虎城会师。不久.他精神惫困、气力不支,只好在山东养病。
1929年,杨虎城部队离冯依蒋,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十四师,由胶东开赴河南守备南阳。杨军奇袭驻马店,击败唐生智,蒋介石对杨赞赏,委任杨虎城为十七师师长和第七军军长,李子高均任副职。李子高时刻关心前方将士,他无心在山东养病,追随部队赶至南阳,病中接见营以上军官,连作梦也喊杀敌报国,其精诚可见。终因劳累过度,溘逝于南阳。
李子高作为一个民主革命者,“他初起寒微,爱才如渴”,“结纳才士,惟日不足”,从进行革命斗争至临终前,他为十七路军这一支革命队伍,积聚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战斗力量,很多人在他的推荐和引导下,成了革命的坚强战士,他还为中国共产党在十七路军中的活动和发展作了有益的贡献,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竭尽了绵薄之力。
李子高,“解衣推食,急人之急”,他办事公道,特别关心爱护部队,十七路军广大官兵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大哥”,他任职多年,廉洁奉公,无任何积蓄。1930年10月,病故南阳,身后留有一子一女,均尚年幼,但“家无余财”“仰恤助以存活”。
李子高将军去世是十七路军的一大损失,也是革命的损失。他逝世至今五十多年了,但他的为人、为军宽宏大量,他那慈祥的音容,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今天,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在社会主义新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面前,回忆革命往事,李子高副军长的英勇精神,将激励我们革命斗争的幸存者继续前进。他那高贵的品德,足以垂范后代!
参见《蒲城文史资料》第3辑第30—3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蒲城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