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传承民间千年不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的陕西华阴老腔艺术,它承载着三辅秦地悠久历史传统,是秦地人民世代相承、与当地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由于老腔艺术具有地域限制,且家族世代相传的独特个性,又多存于民间,历经千年依然保持着原始的文化基因,原始的表演形式有喊、有白、有唱,佐之以原始的皮影艺术和乐器,展演着周、秦、汉、唐的英武雄姿。这种返璞归真、充满秦人秦韵率直个性的原生态艺术表现形式,活灵活现地雕刻出黄土高原上秦人早期的群像。时至今日,老腔戏剧的艺术仍然能让现代人体会到古老而质朴的秦人秦风,感受到浓郁的黄河流域的艺术特质。
老腔艺术的起源地为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界之处的陕西省华阴县卫峪乡双泉村,险峻无比的西岳华山与之遥遥相望,古驿道蜿蜒而过,此地又是古汉代京都长安粮仓之所在。自汉唐以来,这里山重水复、古道蜿蜒,水运、陆地交通又十分便利发达,是西通长安的水陆码头。昔日的忙碌可想而知,船夫撑船,纤夫拉纤,在困苦的劳顿中,击舷而歌,拉纤而应。劳动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满足自我的感情需求。后经历代君主又不断将外埠的船工调迁本地,他们带来的不同艺术与之相融合,形成了老腔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特殊的环境使河运的船夫和守粮的将士成为老腔戏的直接创造者,在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下,老腔艺术承续西音秦调的基本结构,不仅在戏剧内容、剧种结构、戏剧唱腔、伴奏乐器中保留了艺术初期的自然形态,而且形成了秦风秦韵、慷慨激昂、雄壮强悍的个性色彩,是秦人精神的真实写照。
老腔经岁月的变迁和改制,现通常为真人舞台表演和皮影艺术表演两种不同方式,以皮影艺术为主要表演方式。题材包括历史故事和家族密传戏剧,由于地域性极强、剧本从不外传及封闭的家族式传承模式,形成滞后、封闭的状态,不利于传承和传播,从而严重影响了老腔艺术的良性发展,阻隔了优秀传统艺术被人认知的途径,至清朝道光年间几乎中断,仅幸存数位老腔艺人。1928年,老腔艺术痴迷者苦于得不到传授和剧本,发生老腔唱本被盗抢案,后陆续出现了异姓门派。同时随着老腔家族的繁衍分支,唱腔风格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但其粗犷大气的风格更加鲜明。保守的局面被打破后,老腔艺术开始步入较广阔的发展天地,又经屡次群众文化活动的推动,老腔艺术作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受到越来越多的热爱和关注。
(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类别: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Ⅳ-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