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华阴市  >  习俗  >  其他

音乐


(图片来源:360图片)

 
       本县音乐种类多,且流传很久。

鼓吹音乐

      又称“龟兹音乐”。据《中国戏曲词典》《乐府杂志》和《通典》记载,龟兹是古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汉时传入中原,汉武帝祭华山时带来朝内礼仪乐部——龟兹组织。流落民间后,被称为“乐户”,世袭至今。本县南营、槐芽、双泉、遆家、池波、西关、冯家、孟塬营里、小寨等村多有乐户,为民间红白喜事雇用。其乐器分3类:鼓吹乐:其乐器为锁呐、小鼓、小铰、小锣;细乐:小锁呐笛、笙、管、弦;铜器乐:有钩锣、铙、铰子、手锣等。
      鼓吹乐原有曲牌百余首,现在流行的曲牌有以下24种:打架、尖尖花、双凤朝阳、小燕、神掌、百鸟朝凤、大开门、小开门、青天宫、张良归山、柳青杨、柿花寺、马道人、佛手驹、三把伞、抬猴、围玉、跌落、打莲香、和尚青天宫、拜花堂、旦小禄、祭灵、进祖门。

锣鼓音乐

      也叫“敲锣鼓”,遍及全县各村,每逢春节敲打自乐。现在仅流行于有社火的村庄,其乐器是由引锣(也叫马锣)、大锣、大铙、大鼓组成。引锣作向导,大锣应声,大鼓主宰速度、节奏,声音洪亮,慷慨激昂,情绪豪壮,气氛紧张,节奏感强,多用于庆兴活动中。传统锣鼓点有一百多套,据岳庙东王村、亭子巷、南寨村、大寨、北城子、岳庙南城子统计,现在流行的锣鼓乐曲有以下31种:三起三落、打狮子头、摘豆角、长音歌代落、当当夸、牛上坡、硬落、铛铛光、单打四锤、路鼓代围场子、斗斗夸、一回代圪搭打曲城、闹朝廷、一回、锣鼓代四点圪搭、三回代八百、斗斗夸代八百、一回代八百、藏拍子、长枪(一)、长枪(二)、咚咚喳、新生活、钩豆角、狮子滚绣球、闪雷、芯子锣鼓、马踏四营、金钩卷帘、北洛村对鼓等。

数  鼓

      本县泉店和马村一带独有的一种鼓舞形式,历史悠久。西汉时,本县东部建有京师粮仓,有驻军镇守。泉店等村民众,吸收军队的练兵形式,初创数鼓舞,后逐步形成了以击鼓为主、鼓舞结合的艺术形式。表演时,鼓置于中,锣列于侧,群起舞蹈。多以历史战争故事为题材,以鼓数多少显示气氛,所以叫“数鼓”。现讹传称“素鼓”,数鼓有以下10种:1.一面鼓:小山蓬;2.二面鼓:二马连环、秦琼双背剑;3.三面鼓:大山蓬;4.四面鼓:四马投唐、三战吕布;5.五面鼓:五子夺魁;6.六面鼓:六出岐山;7.七面鼓:七擒孟获;8.八面鼓:八虎入幽州、五龙二虎逼彦章;9.九面鼓:九子连环、八仙庆寿;10.十面鼓:十面埋伏。
      双泉数鼓曾参加陕西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获奖,继而又作为陕西省代表节目之一,赴北京参加了“五一”观礼表演,获优秀表演奖。1958年县文化馆改编的《雪里梅花舞新春》参加了渭南地区会演,获改编、辅导、表演等5项二等奖。

古琴音乐

      传入华阴约有300年,今唯有华山玉溪道人闵智亭善操古筝。曲牌有:流水、胡茄十八拍、梅花三弄、渔樵问答、碣石调幽兰、阳关三叠、酒狂、广陵山、庵咒、秋风洞、开古今、陋室铭、古琴吟等。

 耶稣教音乐

       1.崇敬赞颂音乐曲谱有九;2.教会生活音乐曲谱有十六;3.信徒灵修音乐曲谱有十;4.教主耶稣乐谱有五;5.特殊颂音乐有三。

华山道教音乐

      乐器有钟、鼓、木罄(木鱼)。歌唱有领唱、齐唱两种,用于祈祷祝愿活动。
      华阴自古以来,作舞歌唱者甚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音乐造诣者众多。被陕西省音乐协会吸收为会员的有本县文化馆杨甫勋。被渭南地区音乐协会吸收为会员的有杨甫勋、教师刘会亚、县剧团阎宏昌、电机厂工会张宏。
 
 
 参见《华阴县志》第736—738页
何元庆主编
华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作家出版社
1995年10月第一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