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华阴市  >  习俗  >  其他

宗教

      先后传入本县之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华山为道教全真派的聚居地,有道家“第四小洞天”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改造和宗教民主改革,各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1966年至1976年,由于“左”的思潮影响,一些宗教人员被视为“牛鬼蛇神”,或停止其宗教活动,或被迫还俗。教堂、寺庙被占用或拆除。1978年后,宗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宗教活动恢复正常。至1990年底,本县各教教徒达数千人。

道  教

      西汉时期,就有道士、隐士在华山出没定居。唐代,高祖认老子为同家祖宗,于武德八年(625)确立道教为国教。本县属唐京畿之地,又有名山胜境,唐睿宗时玉仙公主、金仙公主等贵族相继在华山出家修行,华山一时成为道教中心。唐玄宗为提高道家地位,加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在华山大兴庙观,重塑金身。唐以后,历代帝王对华山道教格外崇拜,投以巨资修葺。至今华山峪内尚有多处庙观遗迹。北宋时道士和居士达五百余人。清代又数次拓修登山道路,加设铁索,善男信女朝拜华山,诵经焚香者络绎不绝。
      民国时期,或因贫、或因病、或因仕途失意、或因看破红尘寻求解脱,来华山者甚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华山共有道人一百多人,其中道姑九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教育和帮助下,道人觉悟日益提高,开荒种地,保护华山文物。1956年办起了华山服务社。道人李信志任主任。道人社会地位也得到提高。女道人曹祥真先后被选为全国道教协会理事、华阴县政协副主席和陕西省政协委员。
      1966年11月,道人被“红卫兵”全部赶下华山,被集中在玉泉院办“学习班”。其中26名道人被送回原籍或迁往外地,山上庙宇及文物因无人管护而损失殆尽。
      1978年以后,道教转入正常活动。1984年成立了华山道教协会,由道士李静甫、道姑曹祥真等人任正副会长,县人民政府又将国家投资修葺一新的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交道教管理。允许道教在山上有神像的庙宇从事宗教活动,开展旅游服务。1985年至1990年,道协经营收入和香火收入一百三十余万元。道士由18人增至53人。其间,向北京神学院(学习班)推荐学习者4期共11人,赴省参加道法练功者20人。
      华山道教属全真派,留发出家,不事嫁娶。
      华山道教活动极为庄重。日设早坛、中坛和晚坛。“三坛”活动均由各庙道徒在本庙举行。上课、诵经、奏乐,纪念诸神,祈求国泰民安。
      农历三月十五日的华山古会是道教最为隆重的朝拜盛会。古会前夕,各地善男信女携供物、钱款、香表、爆竹纷纷而至,亦有众多观光游客。高潮期,日达10万之众。是日各庙游客盈室,香烟缭绕,诵经之声不绝于耳。
      “开光”为华山道教最为隆重的法事仪式之一。即新塑神像时仅留两眼不塑,选择吉日,请各地道家名流,召集道徒,当众点睛,有“开眼见光明”之意,谓之“开光”(亦称“开眼”)。1988年,华山道协为玉泉院新塑神像“开光”,并举行了“开光”仪式。
      县内除华山为道教聚居地外,道教还有零星分布。孟塬镇蒲峪口的大罗庙,敷水镇台头村的药王庙,桃下镇东峪口的药王洞,竹峪口的华佗庙,五方乡桃峪口的祖师庙等,均有道士住持。香火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后渐衰落。其中有些庙宇至今尚存;有些在“文革”中被拆除。

佛  教

      唐代,本县佛教颇为兴盛。唐贞观三年(629)南姚村建圣容寺,贞观五年(631)建净居寺、宝积寺、开花寺、观音寺、大悲寺等。后周显德年间(954—960)东平洛村东南建造了海乾寺。明正德元年(1506)至嘉靖元年(1522)方山寺(今敷水镇桃园村西南方山峪口)历经16年建成。万历二十六年(1598)萧太后为高僧高蓬莱兴建了报恩寺,占地百余亩。明清后,本县佛教日趋衰落,至1949年,县内仅有和尚4人、尼姑20人。较完整的寺院有3座。今仅存方山寺,有上殿一座,两厢房各三间,老尼3人主持。1990年,境内佛教信徒约有百人。但尚无教会组织。

伊斯兰教

      唐时,县内回族人数很少,仅有数十人。五代之后,教徒逐渐增多,并从甘肃聘请阿訇,举行宗教活动。清咸丰年间(1851—1861),教徒有到400多人。清同治元年(1862)华阴伊斯兰教不堪民族歧视,在阿訇任武率领下,与捻军协同抗清于河南、甘肃等地。1864年,回教起义被钦差大臣左宗棠镇压,本县回族人数大减。民国二十三年(1934)后,教徒逐渐增加到29人,修复了清真寺,开展宗教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尊重回族宗教信仰和教规,帮助教徒修缮了清真寺。1987年后,落实宗教政策,退回教产基地。1984年成立伊斯兰教管理委员会,马风林任主任。时有教徒200余人,主要分布在城区、孟塬车站和县内中、省属厂矿,共有教堂3处,由马世海担任阿訇,活动经费由回民食堂和教徒奉献解决。截止1990年,县境内共有教徒500余人。
      本县伊斯兰教活动,在每周五举行,每年大的活动有大尔德节和小尔德节。大尔德节即回族过年,非常隆重,“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的诞辰日。届时全体信徒参加,举行庄重的礼拜活动。

基督教

      民国四年(1915),岳庙乡城西村张立本在大荔县受瑞典传教士洗礼,正式成为教徒。张回县传教收徒,教会初设于其家,信徒仅有2人。民国七年(1918)张在南寨村买得街房建立教堂,张为负责人。民国九年(1920)张病故,教堂荒芜,活动一度停止。民国十一年(1922)冬,张立本之子张治中与朝邑县(今大荔县)张立志在城西村搭棚传教,时有信徒7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二张邀请潼关教友冯耀光管理教务,担任长老,县内基督教信徒增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县内有教徒172人。教堂设立在岳庙街东桥南,教会由大荔教会管理。“文革”中,部分教徒被游街示众,教堂亦被没收,被岳庙人民公社综合厂占用,其活动由公开转入秘密。1978年后,落实宗教政策,活动开始恢复,教徒达到300多人。1983年张约拿被任命为长老,主持本县的基督教活动,活动经费依靠信徒奉献解决,此年教徒达1330人,其中受洗礼的230人。1986年本县基督教“三自管委会”和基督教协会正式成立,张约拿为主任,设有执事5名。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先后在孟塬镇王家沟、岳庙乡城西村、五方乡大城子、桃下镇兴建村、敷水镇敷街村设立了5个基层活动点,共有信徒1500人。至1989年,教产全部得到归还。
      本县基督教礼拜活动均在各点进行。主要内容为讲经、学经、唱诗、祈祷。大的活动每次有三四百人,小的有二百人左右。每年比较隆重的活动一是受难节,用讲经、祈祷纪念耶稣受难,表示对主的思念;二是夏令会,用唱诗、讲经、祈祷欢庆丰收,感谢神的恩典;三是圣诞节,信徒们庆祝耶稣降生,给神过生日。此外,利用宗教活动节,于每年8月开展一次爱国学习活动。学习国家政策,讲国家大好形势和各项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讲爱国主义故事,学习民族英雄,并组织教徒开展公益爱国活动。1986年7月,教徒开展“热爱祖国,支援前线”活动。为开赴老山前线的驻本县84865部队指战员一周内赶制具有特色的鞋垫197双、裤头120条、手巾、钱包、枕巾六百多件,并捐献现金830元。
 
 
参见《华阴县志》第743—745页
华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作家出版社
1995年10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