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佳县  >  史料  >  纪略

白云山庙观的形成

      驰誉海内外的白云观,座落在陕西省佳县城南五公里的白云山上。白云山,旧称双龙岭(亦称对龙岭或嵯峨岭)。相传是座龙山,龙脉出自昆仑,经大漠从西北而来,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特征,让人们联想到一条从天而降的飞龙。白云山地势险峻,九曲黄河环绕于前,横岭千峰恭殿于后,左有青龙相伴,右有白虎相拥,河东悬崖峭壁更犹如屏障一般为其藏风聚气,是处避开尘世、清静自然,是修身养性的祥瑞福地。
      白云观庙宇始于何时,已难远考。但从最古老的三清殿的建筑特征分析,最迟出现于宋代,那时规模较小,大部分庙宇都是在明万历年开始兴建的。历经四百多年的修葺营造,白云山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道教名山,也拥有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时期道教古建筑群。白云观内供奉的主神为真武祖师,整个庙宇是围绕建造真武祖师庙而逐渐修葺增建的。
      真武祖师,又称真武大帝、玄武帝君、真武帝君、玄武、玄武大帝、玄天上帝、佑圣真君、荡魔天尊等,民间尊称为祖师爷,为道教崇奉之职掌北方天界之要神。关于真武祖师来历的传说纷纷不一,然究其本源还是来自于古代之星辰崇拜与动物崇拜。
      古代星象学家曾把太阳、月亮全天所经天区之恒星分成二十八群,称之为二十八宿,战国以后又逐渐将二十八宿分成四组,分别用“四灵”来命名,即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对玄武的解释是指龟、蛇两种动物,住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而龟、蛇又是长寿动物,古人因此崇拜他们,而龟又被看作是“四灵”(龙、风、鳞、龟)之一。因此,从汉代以来,龟蛇作为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的象征。但其最初在神系中的地位并不重要。《抱扑子》描述道家师祖老子形象时说:“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可见玄武与朱雀只是老子的护卫神而已。后来吸收汉代律书中“北方黑地,体为玄武”的说法,加以人格化,才成为道教的大神。道经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北方玄武真神,披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脚踏龟蛇,顶罩圆光,形象十分威猛。宋真宗时,为避族祖赵玄朗的讳,将“玄武”改为“真武”。《元始天尊北方真武妙经》宣称,真武神君原是净乐国太子,长而勇猛,誓愿除尽天下妖魔,不统王位,后得真人传授无极上道,入太和山修道,功成德满,玉帝敕镇北方,统摄玄武之位,并将太和山改为武当山,意即“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宋朝天禧中(1017—1021),诏封“真武灵应真君”,元朝大德七年(1303)加封为“无圣仁威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神。
      对真武祖师的信仰在明朝开始鼎盛,而真正把真武御奉的则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先被封为燕王,就藩于北平(今北京)。朱元璋死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王位。传说,在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曾经屡次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称帝后,特加封真武帝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修建武当山的道观庙堂,在大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神像,并派遣神乐观提点周原初去武当山祭祀北极真武大帝,借此向全国表明自己与真武神的特殊关系。嗣后,明成祖又颁行主要赞颂玄天上帝的《御制大明玄教乐章》,让全国道士演奏,并命道士纂修《道藏》,收入《大明玄天上帝灵应图录》及御制碑文,宣扬真武大帝是皇室的保护神。从此,历代皇帝即位时,都要派专使赴武当山致祭,他们对成祖制定的祭祀真武帝都虔诚奉行。受此影响,全国各地都纷纷建真武庙,塑真武神像,崇奉真武大帝。佳县白云观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盛起来的。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终南山道士李玉风云游四海,来白云山后,亲见此山龙虎相拥,山水环抱,是修身炼气、悟道成真、祀神求仙之洞天福地,便在山上居住下来,并决意在山上修筑道观,教化万民。据《佳县志》记载,当时正值佳县瘟疫流行,李玉风急民众之所急,亲自采草药义务为民众治病。李玉风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疫情不日扑灭,百姓深感其法,号其为“活神仙”,称他为“玉风真人”。此事传入榆林后,正在家探亲的总兵张臣闻之大喜,便请李玉风过府谈论道法。当他得知玉风真人想在白云山修造道观时,当即表示坚决支持,同真人一同来到葭州,与山主牛登第商议征地事宜。牛登第慷慨捐出土地700余亩,修造白云道观便由此而始。时过二三年,真武大殿、三官殿、玉皇阁、四道天门等主体工程竣工,并定于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举行真武大帝圣像开光大典。佳县属大陆性干旱气候,每年春夏之交,常是朔风黄沙,遮天蔽日,可偏在开光庆典的日子里,风不鸣条,野无尘埃,双龙岭周围更是青岚篜腾,白云漂渺。玉风真人感而灵之,遂与牛登第商议,一改双龙岭为白云山,道观也因此取名白云观。
      白云观,这座以真武大殿为中心的百年古观,以其山明、水秀、神灵、物美闻名于世。建观四百多年间,经各代匠师的精心打造,建成以道为主,兼有儒、释庙宇54座,各类建筑99处的宏大宫观。
      白云山倘大的宫观建筑,建在如此险峻之地,又耗费大量木石砖瓦,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完成主体庙宇建设,其中既有民众信仰的广泛支持,但更是李玉风、张臣、牛登第三人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结果,他们是白云山当之无愧的开山功臣,因此,他们三人被后人尊为三圣供奉起来。
      李玉风,是创建白云山的三圣之一,传说是始创西安翠华山道观的道士。据《葭县县志》及白云山碑碣记载: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真人从终南山碧云洞云游至山西汾西石盘山,每晚露坐山顶,寒暑不侵,所坐之处神光灿灿,大显灵异。乡民商议修筑坛宇,真人点头赞许。于是,椽檩梁栋各类木材均未经募化,山民即捐运山下,数以千计,不啻神运鬼输。官府闻其事,疑为妖人,恐他惑众,故赶他离去。万历三十三年(1605)初,真人蓬头赤脚,飘飘欲仙,西渡黄河,云游吴堡闭关静修。葭人河南任丘县丞牛登第闻其名,前往迎请。真人即来葭州双龙岭,筑一小屋居住下来,数日辟谷不食。但遇人有疾,疗之即愈。当时延绥巡抚郑汝壁、总兵李如璋闻而异之,迎去,困于一室。暗察数日,觉其颇有神道,遂躬身谢罪,待真人为上宾。传说,有一次三人聊及古今奸臣陷害忠良之事,李真人不禁痛哭失声。郑巡抚与李总兵正欲细问原由,却不见了真人。忽然空中飘落一贴,上书“周三畏拜见”。二人方知真人原是南宋大理寺卿周三畏。宋高宗时,秦桧假传诏旨,冤押爱国名将岳飞,命大理寺卿周三畏审讯,周不忍残害忠良,遂弃官而去,后修炼得道,今化身为玉风真人。真人在榆数旬后返回双龙岭。
      双龙岭距城十里。这里双龙蟠曲,山氲灵气,黄河奔腾,水流神韵,气势磅礴,气象万千。真人兀立山巅,沐浴雄风,纵览四野,感慨万端:于汾被逐,于榆被囚,何也?大道造化天地,襄括万物,今竟不能在秦晋西北穷乡僻壤立足一隅,教化四方,真乃吾道之不幸,吾辈之不幸!官府大员尚且于道不甚了了,不甚尊重,庶民百姓可想而知。往昔老君布道西域,被化胡戎,吾今何不在茫茫高原、绵绵大漠,创立神道基业,弘扬无上大道乎?于是决意于此灵山宝地建庙设教,道化蒙汉。牛登第闻讯,慷慨捐献是山数百亩农田,任凭真人营造。建观时,飞漂涛木,浪涌洪钟,唾粘大梁,吐沫成饺,神异之事,不一而足。不久,正殿、他庙先后告竣,琳琅般宫殿、深红色宇柱雄伟壮丽,梁宇飞檐,雕梁画栋,彩色壁画,巧夺天工。道观既成,乃由张臣领办,于榆林铸造真武铜像,供于真武大殿。万历四十六年(1618),经太宰张向达、司寇薛贞会相助,御马太监叶忠奏请,神宗皇帝给白云山主持及道众人等颁发圣旨一道,敕赐《道藏》4726卷。
      真人以法事圆满,一味闭关静修。但仍以疗疾治病、普济众生为第一要务。遇有病苦,疗之立愈。官员陈性学患寒疾,食真人红枣而愈。官员李棲风患眼疾,饮真人法水而愈。真人还能于冬月从袖中掏出青麦穗。至于说真人能为老者。能显少者容,忽则在众人面前,忽则在千里之外,神术奥妙,变化莫测,那当是将其神化后的再传说。当时,京都诸位绅士官员仰慕真人道化,便聘请真人入都。入都不久,真人因厌恶都市嘈杂喧闹,遂请辞而返,行至河北邯郸羽化尸解登仙。
      大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经乞求夏阳薛柱史、鼎州张大司徒帮助,请得官府帑币,营建藏经阁,珍藏御赐《道藏》。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藏经阁建成,州官卢扬辉登阁观览,忽见西南梁间有一株灵芝诞生,光彩夺目,以为是真人灵异显化。可见佳人对真人玉风怀念之情至深至诚。
      张臣,是创建白云观的三圣之一。有关张臣生平事迹的记载十分少见,仅从《佳县县志》所记片言只语中得知:张臣榆林人,官任总兵(一说都督),府第宁夏。明万历三十三年,玉风真人营建白云山白云观时曾北去该处募化,张臣厚礼相待,代为募集钱财,资助真人建观。是年,庙观建成,张臣又于榆林经办铸造真武祖师铜像,供于白云山真武大殿(即正殿)。此像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
      牛登第,是创建白云观的三圣之一。据《佳县县志·牛登第传》载:牛登第,字献捷,葭之和市都人,世居城南十里之牛家畔(今任家畔)。为人慷慨,有奇气,乐施予,虽千金无吝啬,因此,人们称其为豪士。明万历(1573—1620年)年间,以乡贡任河北任丘县丞。为官勤政爱民,民敬若父。晚年离任,回归故里,更为轻财好义,凡逢义举都积极资助。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初,玉风真人云游至吴堡闭关静修,牛登第闻其名,迎请真人来双龙岭,遵真人之意,在山上筑一小屋,供其居住。真人爱双龙岭壮观而又幽静,欲建庙宇。牛登第捐献近山业田数百亩,任其营建。
      牛登第子孙稀少,便于葭州城南震位(震,八卦之一,卦形 ,又六十四卦之一,卦形。震位在东,象征雷,有“长子”象,《说卦传》曰:“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建造七级浮屠(即佛塔)凌云鼎,与其祖坟遥遥相望,以取生男之意。后年逾古稀果得一子,人们都以为是积善之报。
      行善与生子本无内在联系,说牛登第积善而得子,是对他轻财好义、修建名胜古迹的高度歌颂。
 
 
参见《白云山白云观道教志》第一章
白云山道教民主管理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9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