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佳县  >  诗文  >  散文

木头峪文化浸润的石头世界

满孝永

龙兴之地浮图峪


木头峪村民委员会主任张春召告诉记者:“木头峪古名浮图峪,亦称浮图寨。所谓‘浮图’,听老辈人讲是因为原来黄河水位较高,而浮图峪就处在黄河岸边,这个名字一是表示村子就好像浮在黄河之上,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村民希望黄河不要泛滥,希望村寨永远不会被河水淹没。”
      在木头峪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明朝万历年间,北方主神真武大帝化身为玉风真人云游到古葭州,并主持修建了白云观。
      道观竣工之日,在米脂城下修行的五条金龙将玉风真人驾起升空。真人于天宫之上俯瞰,意外地发现葭州城南40里处黄河东岸的崇山峻岭之巅,有一高约十丈、宽五六丈的巨石兀立,形似香炉。炉顶的一根金杆杖、一个银簸箕把黄河对岸环抱木头峪村的3座小山包映射得金碧辉煌,而且每座山包上面都隐约可见形似龙、虎、豹的云雾冉冉升腾。真人见此大惊,心想这可是龙脉兴博的迹象,木头峪将来还会出“三斗三升蓖麻子官”。
      虽然当时的明王朝正由盛转衰,长年的混战更使得这里的百姓苦不堪言,但眼中的龙兴之地他又必须加以禁锢。于是玉风真人口中念念有词,略施法术,便将巨石上面发光的金杆杖和银簸箕调整了方向。木头峪山上的龙虎之气渐消,但不料一束余光扫了一条龙尾,受伤的真龙顿时觉醒,腾云驾雾一路向西窜去,躲避起来继续修炼。而到了明末乱世,这条真龙修炼成真,化身成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三姓合力斗豪绅


      在木头峪的230余户村民中,张、苗、曹三姓占到了绝大多数。80岁的村民张清学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在木头峪张、苗、曹三姓合力斗争当地豪绅的故事。
      由于元末战火频仍,木头峪当地荒无人烟。到了明朝初年,木头峪附近迁来了一户乔姓人家,他们将家安在了今木头峪村北的乔家湾。“说起来,乔家应该是木头峪一代最早的住户。”张清学说道。
      后来,张、苗、曹三姓陆续迁至木头峪,但此时的乔家后人,仗着自家有在外做官的亲人,频频从乔家湾来到木头峪,欺压村里百姓。张清学告诉记者:“听老人们讲,当时乔家人来到木头峪之后可谓是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轻则就是撅(陕北地区称骂人为‘撅’)一顿,村民如有不满之声,立刻就会招来一顿暴打。气不过的乡亲便决定联手整治一下乔家人。”
      之后每当乔家人到木头峪来骂人,就会被村民痛打一顿。乔家当官的亲人听闻此事,便在省亲之际欲替家人出气。“但看到自家人的德行之后便默不作声。或许是感觉自家人在当地给自己丢了面子,此后又把住在乔家湾的家人全部搬迁到了外地。”张学清说道。

张春召还告诉记者,2009年,乔家后人还曾返回木头峪,踏上了祖先曾经生活的这片故土。“但当时,大家像兄弟们一样坐在炕上,畅谈陈年旧事,昔年的隔阂已烟消云散。”


蓖麻子官上戏台


      按照民间的说法,木头峪本该出现“三斗三升的蓖麻子官”,但由于玉凤真人“从中作梗”破坏了风水,木头峪的这些官员再也没有出现,转而变成了戏台上的假官。
      据《佳县志》记载,因为木头峪与山西仅一河之隔,深受晋文化影响,早在民国初年,木头峪的曹家猷就领着组建起来的戏班走南闯北演唱晋剧。曹家猷的戏班在周边地区声名鹊起,而晋剧也从木头峪走向了整个陕西。
      民国二十九年( 1940),曹家猷及村里的有识之土曹家乐、张振声、张民良等人,合伙创办了“木头峪俱乐部”,后改为“木头峪群众剧团”。张春召告诉记者:“1947年,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来到佳县,恰逢九月初九的白云山庙会。毛主席在真武祖师正殿南侧的戏楼上观看了木头峪村民表演的晋剧《反徐州》,之后还赠予他们‘与时并进’的锦旗。这应该是木头峪的群众剧团获得的最高殊荣。从此之后,木头峪剧团更是名扬西北。逢年过节,木头峪的秧歌扭得是最好的,晋剧唱得是最红的。”

1953年,佳县人民政府以木头峪剧团为班底组建了“佳县晋剧团”。多年来木头峪剧团培养出了一大批文艺界的精英,其中,苗林林曾担任陕西省歌舞团团长,苗公俭也先后担任过绥德剧团团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


明清传统四合院


      记者走下班车,顿时被木头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深深吸引。张春召告诉记者,在木头峪,至今仍保留着40余座明清时期的四合院。
      木头峪村民世代以经商为主,获利颇丰。但在“重农轻商”的社会大背景下,他们将收入所得用来购置田产,再以收租维持生计。因此在土地改革时期,木头峪230多户村民“仅有一户半是受苦人(贫下中农)”,居民大多较为富庶,这也就是木头峪为何会建有如此多四合院的原因。
      木头峪的四合院均为方形,每个院落的结构大都由正窑、左右厢房、过厅、大门等组成。每个院落的规模和工艺虽因官职、财力有较大差别,但建筑均讲究方正、齐楚、对称。
      木头峪四合院的檐头均为明柱抱厦,高过5米,宽约3米,方椽圆檩,怀抱石鼓,厦檐上方均为桶瓦滴水、五脊五兽。每院的大门皆悬挂门匾,上刻代表主人身份和道德追求的文字,既是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也记录着民居主人的人文修养。据统计,该村尚存古匾30余块。
      苗家大院是木头峪四合院中比较典型的院落,大门之内立有木质影壁,背面上书“仲连复生”几个大字。影壁左右设有偏门,前方为中门。院中摆放着石碾、石磨、马槽、犁、风箱、打枣竿等工具,此外还有黄河边特有的捞河柴、河炭的工具。这些工具虽然已闲置多时,却仍流露着浓浓的乡土味。
此外,该村几条主巷道的路口还保存有石砌的路洞,环环相扣,形成了别致的洞巷景观。
      记者行走在木头峪的大街小巷之中,发现这里的四合院多为砂岩所筑,甚至窑内也多为石料所箍。它们不像江南水乡民居,也不同于老北京胡同的四合院,更有别于黄土高原的窑洞民居,无论是建筑结构、材料、空间、格调,都别具特色。徜徉在木头峪,你会不由地感叹:这是一个浸透文化的石头世界!
   
   
参见《大美葭州  作家笔下的佳县》第223-225页
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年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