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孝永
云岩寺,凌云鼎,香炉寺,两寺一塔,各不相关却又彼此相依。它们虽然建筑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分布在葭州古城的南、中、北各部,却又一线相连,千百年矗立在黄河之滨,和葭州古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成了点缀在葭州古城中的三处最独特的风景。
古寺云岩 岚气扑楼台
云岩寺位于佳县城南青沙岭下, 东依黄河,南傍佳芦河, 山光水色相映成趣,凭栏远眺, 景致壮观, 旧时佳县人称之为“南方景”。庄怀厚在《佳县旅游》一书中写到称此寺 “创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记者从香炉寺新修的登山石路一路而下, 寻访桃花古渡,登临佳临黄河大桥,又转乘一辆路过的摩托三轮,来到了云岩寺脚下。
因为该寺山门正在维修之中, 记者只好转从山顶而下游览该寺。一洞洞石窟、一尊尊塑像顿时吸引了记者的眼球。从山顶的石窟中下至山下的大殿,云岩寺文管会的负三责人钞继娃立刻迎了上来。在了解了记者的来意后,他便向记者讲起了云岩寺的往事。
钞继娃告诉记者, 云岩寺的大雄宝殿中藏有一通宋代石碑,并带记者进入了正殿。在正殿殿门的上方, 记者见到了这块碑, 上书 “都维那杜应 副维那邢刘海 同施主七人……石件洞修释迦如来 佛十六罗汉石洞……宣和四年八月……”维那是宋元以后寺院所设主管僧众威仪、进退纲纪的专职僧人,实际上是寺院的监察官。再根据碑刻所记,该寺修建于北宋末年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了解到, 云岩寺因内外山岩经历了亿万年的风雨侵蚀,整体宛如云卷云舒,故而得名。该寺现保存有石窟8孔, 内外存留石刻造像48尊,有释迎牟尼、文殊、普贤、罗汉、地藏、观音等。该寺的塑像多因寻石窟之形,经艺人独具匠心的加工,塑像与石窟浑然一体,宛若天成。
钞继娃还特别向记者介绍了该寺的观音像,该像不同于我们经常见到的观音的莲花座端坐造型, 而是左足垂于宝座之下, 右足屈膝抬起,右臂放于右腿之上,左臂伸直支撑身体, 头微向右侧低下, 若有所思。整个观音像姿态自然,落落大方,虽不是凛然端坐, 却徒增了几分亲民之情。记者不由拍手称赞,感叹古人的创作灵感和手法。
1957年5月30日, 陕西省政府将云岩寺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但钞继娃告诉记者,记载省政府文件抵达佳县的3天之前,该寺却被作为旧文化的对象严重损毁。“庙里的很多塑像多被毁掉了, 真的是很可惜。如果能够保留下来,云岩寺会得到更多的重视。”钞继娃说道。
在那个时期,受到破坏的还有佳县城中其他的庙宇,它们受到的冲击甚至要超过云岩寺。当时城隍庙的城隍塑像是被转移到云岩寺才得以保存。钞继娃说:“那是每年城隍巡街时的木石架子塑像, 很神奇,拍他一下就会笑, 吹一下耳朵眼珠子就会转,踩一下踏板还能站起来。里面肯定是能工巧匠做的一些机关。但现在那塑像已经坏了,城隍爷的洞窟也就空了。”
钞继娃还给记者讲述了一个葭州城隍受封的故事:传说康熙微服私访来到葭县, 但天色已黑, 葭州城隍便给康熙打灯照路。一夜兼程,天色将明,康熙便告诉葭州城隍:“你可以回去了。”城隍说道: “我给您照了一晚上路, 您得给点封赏吧?”于是康熙便封葭州城隍为都城隍, 拥有了和京都城隍一样的级别。
凌云鼎塔 云山看未了
凌云塔位于今佳县县城凌云路东侧的体育场以东, 是佳县境内仅存的一座砖石结构古塔。记者在绵绵细雨中几经找寻, 来到了这座神秘的凌云鼎。
据《佳县志》记载:凌云塔塔为楼阁式,共分七层, 高26.4米。表面为八棱柱体,底边长2.7米, 周长21.6米。砖墙平砌,多为“一顺一丁”砌法。其结构精巧,中空, 呈圆筒状。塔内四层以下为石砌阶梯, 以上为木板梯楼,每层留拱形窗洞四个,与邻层窗洞相间。
包裹在层层薄雾中的凌云塔, 远远看来,朦胧羞涩,仿佛戴着一重面纱的大家闺秀。雨中的体育场空无一人, 少了些许喧嚣,却更增凌云塔几分神秘的色彩。记者在凌云塔寻找一周,没有见到登临塔上的阶梯, 也没有看见哪怕小小的一块石碑或者些许碑文。
记者听说,登上凌云塔, 临窗可远眺秦晋高原之雄伟, 俯览九曲黄河之壮观,这也曾是著名的 “佳县八景”之一。但记者入塔无门, 也就无缘去领略这大好河山的无尽风采。
据庄怀厚研究,凌云鼎为曾任明代河间府任丘县县丞的牛登第所建。牛登第世居葭县,为人豪爽,仗义疏财, 乐善好施, 时佳县人称其为“豪士”。当得知道人李玉凤想在白云山修造道观时, 身为白云山山主的牛登第慷慨捐出土地700余亩, 这才成就了今日白云山的胜景。
但牛登第也有自己的烦恼。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牛登第年过半百却一直膝下无子, 这成了他与妻子的一块心病。一日,他与妻子去白云山求子, 道长告诉他要建塔示子。牛登第便慷慨解囊, 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 斥巨资修建了一座塔。塔建好后,道士为该塔起名凌云鼎。
清代葭州文学八俊之首的张金佩, 留下了一首歌咏凌云鼎的诗词:
七级上虚空,
暇日攀登挈碧筒。
座下云山看未了,
开胸,
收拾千村竹杖中。
搔首接鸿蒙,
醉袖翩翩欲御风。
果是去天刚尺五,
登龙,
手取支矶织女宫。
1982年, 佳县政府拨专款将凌云塔修葺一新, 并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炉夕照 野村在镜中
《佳县志》记载, 香炉寺位于佳县县城东北侧石峰之上,创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此后万历十八年(1590)、二十八年(1600)、 四十年(1612)、四十一年(1613)曾四次增修。
香炉寺寺东临黄河, 三面空绝,仅西北一狭径与县城相通。寺院西部有龙王庙、娘娘庙、寄傲亭、戏台等建筑, 还有石碑数方、古柏两株。东南边的部分甚是奇妙,一块直径约5米、高20余米的巨石与寺庙主体分离,兀然耸立山体之上, 形似一个矩形的高足香炉, 因此有人将此称为香炉峰,香炉寺也正因此峰而得名。
据当地传说,香炉峰不是人力所为, 而是盘古开天辟地之时安放在此的。该石顶端建有观音楼一座, 与庙院之间原架设有一座长3米、宽1米的木桥相通,称为断桥, 人行其上, 惊险异常,现已改建为水泥钢筋结构。庄怀厚在《佳县旅游》中写道:在香炉峰扶栏东眺,“吕梁山脉,连绵起伏, 宛如万马奔腾;仰望佳县山城, 似与天际相接; 俯瞰黄河,波澜雄阔,汹涌澎湃,真有进入仙境之感。尤其是夕阳西下时,霞光将香炉峰映人黄河之中,酷似传说中的 ‘蓬莱境’。”故香炉寺又有“黄河小蓬莱”之称。
民国年间, 教师陈子明曾题对联一副:“举头城郭疑天上,到眼烟村在镜中”,真正将香炉寺、香炉峰的胜景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文革”初期, 香炉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文物散失。1982年开始,佳县政府斥资对该寺进行修葺, 现已基本恢复原样。 2003年9月24日,陕西省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佳县的两天时间里, 记者曾三次来到香炉寺的大门跟前。但因为看寺人始终不在, 记者 “三过其门不得而入”,最终只能在门缝中窥探一下香炉寺的精致细腻, 或者到远处眺望香炉峰的绮丽雄伟。秋雨中的凄美肃杀, 阴天的山雾缭绕,晴天的薄暮夕照,让记者领略到香炉寺的种种景致,也算得上是“不虚三行”。
2002年, 香炉寺修建了从黄河滩登寺的石路。记者早上顺此道而下,直达黄河岸边的桃花古渡。因为佳县—临县大桥的建成,昔日百舸争流、人声喧嚣的场景早已不见了踪影,只剩这桃花古渡,遥望着对岸的克虎渡口,孤寂地聆听黄河的呜咽之声。
参见《大美葭州 作家笔下的佳县》第188页
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