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砚林
我去白云山游玩已经是第5次了。今天是2009年大年初七,中午一点钟,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我和郝月林等7人乘坐袁先生开的面包车去游陕北佳县的白云山。
佳县是榆林市的一个县城。在陕北黄河边的一个山坡上,地势险要,远观尤如一座山寨。四周的城墙还基本保存, 由下往上望去,又如一座城堡。这城堡里唯一的一条街道,依然铺着石板,两旁的房屋,新旧参差不齐,偶而还有一两间窑洞,看起来很不协调。出西门下山,一条公路通米脂。出东门下山,一条公路来到黄河边,早有一桥连接了山西。南、北两端是悬崖。其实佳县四周都是悬崖,因为它是建在一座山顶上的,而且又只有长长的一条街。现在,原来的城门洞早就没有用了,新开的路口是撤开城墙修的,所以这新路口,也是县城最热闹的中心地带,长途汽车站也就在这里,接送着东来西往的客人。佳县依然是个贫困县,碧蓝的天空挂着一个鲜红的太阳,把大地烤得焦黄,这就是红、黄、蓝基本色构成的一幅贫困图。现在叫农民种大枣来致富,加之白云山的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佳县人民富裕起来了。
记得第一次来佳县白云山时,是1984年夏天,我当时在子洲县实验小学教学,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包的一辆客车集体去旅游的。前一天晚上,我老感觉呕吐晕车似的,但早就知道佳县的白云山,到过之后,果然名不虚传,真是百闻不如一见。黄河孕育了中华文化,其中也包含了宗教文化。如果把宗教比喻成母亲的儿子,那道教才是亲生的,佛教算是从小抱来的,还有已成人了的洋教,他们在共同吸收着母亲的乳汁,同时也在为母亲贡献着文明。佳县黄河边上,这亲生的、过继的,都汇齐了。尤其天主教堂,到处可见,反而比亲生儿还多。
1990年我从教员变为学员,在榆林市委党校大专理论干部培训班读书期间,家也搬到榆林西沙金龙巷居住。第二次去白云山,是陪同榆林市资金处的两位领导和前夫去的。前一天晚上饭后,我们住在山下的一个宾馆里,乘着酒劲在舞厅里狂歌漫舞,好不热闹,跳到高潮时,博来了阵阵掌声,经久不息。走出舞厅,黄河就在脚下,我们漫步在黄河边上,看到船家刚打上来的鲶鱼,尝尝他们做的饭,就着他们家里自己种的苦菜,真实体验了一回农家的生活。
第二天天刚亮,在佳县财政局局长马宁谦和佳县资金所所长高虎林等人的陪同下,我们早早起床上山。远远地,坐在车上就看见了层层叠叠的庙宇,到了跟前,这次才发觉白云山山不高,庙也不大,游过之后,其间包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人体会到“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妙处。
第三次去白云山是1987年陪同汉中勉县财政局贾局长一行去的。
第四次去白云山是与《各界导报》白总和西安的几个朋友在佳县公安局办公室主任等陪下去的。这次印象最深的就是游香炉寺了。
佛教在佳县仅有一座香炉寺,坐落在东门外的黄河边上。说起香炉寺,这又是一幅上苍的绝笔。它建在一个大约五十米长宽的平台上,四四方方的,前面绝壁下是黄河,后面斜坡上是东门城门洞,两边是半斜坡半绝壁,就像老天在这个顺山的斜坡上人为地垒了一个平台似的。更绝的是,在这平台的旁边,平地冒出一个石笋,与平台一般高,就像是从平台切了一角在那里单独存在似的。远看又像是立了一个香炉在那里,所以出家人在这块神奇的地方建起了寺庙,取名就叫“香炉寺”。
和尚在这独立的香炉上建有一小殿,一座小桥连接着寺庙大院。走过小桥,来到小殿,不管你从哪面往下看,都会感觉会倾倒似的令人玄目。但只要你抬头往远看,哇——黄河之水自天来,你顿会感觉母亲河之伟大,你会为是炎黄子孙之自豪,这种感觉是言语不可表达的。记得从香炉寺出来,顺黄河往下游走,过了大桥,但见前面一座山头,绿葱葱的与众不同,那便是道教圣地白云山了。
说也奇怪,黄土高坡—片黄,唯独这白云山上绿树葱蓉,大约神仙居住的地方都是这样。据说,毛泽东当年被胡宗南围剿时,在陕北无处躲了,准备从佳县过黄河逃往山西。结果到白云山求了一卦,老道这才告诉他:你有天子之命,但目前有厄运,不管什么人追你,你都得在陕北转;唯独不得过黄河,否则有灭顶之灾。毛泽东果然就在陕北打转,就是不过黄河。所以如今在陕北各地都有“毛泽东X年X月在这里办公”的纪念窑洞。待48年毛泽东由延安去往西柏坡渡黄河时,大业已成。所以,据说后来再过白云山时毛泽东还专门还了一愿。
从白云山底到山顶的道观,是一道直来直去如同天梯一样的台阶,有些泰山十八盘的气势,挺累人。可是,游客和香客络绎不绝,也许,神居山顶,为得就是看众生的这份虔诚。
今天来到白云山,是第五次了。白云山老道长张明贵是榆阳武术协会副会长郝月林的师傅,道长给徒弟赞助了5000元,因为榆阳武协要在正月初九、十四、十五出一台大秧歌。正事办完后,我们一行七人都祈求张道长给我们写了平安符,保佑我们牛年大吉,而后,我们分别与老道长合影留念。
随后,我们来到真武祖师大殿,大家求神拜佛……
山上热闹喧哗,香火极旺,但却不为我所喜,因为山路上十步一个的乞丐,因为贫穷而虔诚的信徒,因为跪倒神像前的学生,因为兜售纪念品的小孩……我不能专注于风景,不可能不遐想联翩……
白云山位于陕北佳县城南5公里、黄河之滨的白云山上。2001年,国务院公布白云山庙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云山古称双龙岭,亦叫嵯峨岭,后因终年白云缭绕,而称白云山,庙也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叫白云观。
据《佳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终南山道士李玉凤云游四方,来到白云山,普济众生,医术精湛,被百姓尊为玉凤真人。白云观便是在真人的主持下开始修建的。后几经扩建与修茸,占地8.1万平方米,观中建有以道教为主,兼有佛、儒教庙宇54座,各类古建筑99处,并存有雕塑、壁画、书法、音乐等丰富的文化精萃。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日)神宗皇帝朱翊钧给白云山颁施圣旨一道,亲赐《道藏》4726卷,从此白云山名声大震,当地大兴土木,营造道观,后经历代续建补葺,建成了以道为主兼有儒、释庙宇各类建筑100余处、占地200余亩的宏大宫观。白云山的壁画系宋代和明代作品,极其珍贵,是极有价值的民间艺术之一,现存1300余幅,这些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保存了古代民间精湛的绘画艺术特色。白云山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等,持陕西布政使司贴来白云山总理教务,首次把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传到白云山,因而,白云山道教音乐具有古典音乐和宫庭音乐的双重成份,既古朴典雅,又庄重肃穆。清康熙年间,白云山道上苗太稔云游江南各地,广集名山道乐,因而,白云山道教音乐又具有婉转优美、清新秀丽的江南风格。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道士们吸收佛教、晋剧,唢呐、民歌中的曲调和技巧,形成了以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白云山道教音乐,并成为道教音乐四大流派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派。至今这一神韵仙乐仍诵唱古观,经久不衰。白云山是西北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几百年来香火长盛不衰,远近香客们至今都络绎不绝。成为全国著名道教圣地。山上白云山道观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山下黄河峡谷风貌奇异而闻名遐迩。
始建于宋代、主建于明清的白云观,规模宏伟,气势壮观。这座古建筑群依山势高低起伏而建,以真武祖师殿为中心,殿、亭、阁、楼参差错落,星罗棋布。经黄河滩头登白云观,须攀618级台阶。观内底层建筑为五龙宫,有正殿、两廊、观音楼等。宫北为四道天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祠分列其上。真武殿是白云观的主要建筑,屋宇崇高,辉煌雄伟。殿前有钟鼓楼。钟楼的钟声,隔黄河的山西境内亦可清晰听到,因而有佳县八景之一的“白云晨钟”之誉。真武殿四周的建筑有藏经阁、瑞芝阁、超然阁、七圣楼、玉皇楼、文昌楼、东岳庙、关帝庙、三灵庙、二斗祠、圣母祠、三清殿、三宫殿、白云洞、真人洞等。白云观建筑精巧,别具一格,古朴典雅。观内保存有叙述道、佛教经变故事和山水人物的彩色壁画1590余幅。壁画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系古代陕北民间和明代铁钟、清代铜钟等珍贵文物。 1947年,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来到佳县,两次登山赏景,并告当时县委领导同志要保护文化遗产。白云观现已成为陕北独特的旅游胜地。
白云山风光迷人,风景如画,早已闻名遐迩,成为陕西及晋、蒙、宁、甘等地旅游观光的热点风景名胜区。名山以古庙建筑群为载体,因诸神名而名。历代的建造师们,为了神的荣耀,情有独钟,颇具匠心,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得天独厚、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鳞次栉比的庙群布局,古朴典雅的建筑工艺,精湛的雕塑、冶炼、绘画艺术,合成丰富珍贵的艺术宝库,引来无数乡间诚客,学者名流。这里的庙多,供奉的神仙也包罗万象,东岳大帝、送子娘娘、千手观音、魁星、财神、土地等等,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都包含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白云观的对联,正门的对联写道:“白云千载正演绎三界神社灵威浩浩荡荡有余韵:黄河九曲似解读万古道法玄机洋洋洒洒无尽头。”另有一副写着:“求本命求天命命在自求;行小运行大运运终己行。”其中关帝庙的对联别有趣味:“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仔细琢磨这里的哲理内涵,不禁佩服写者的匠心独运,把陕北情黄土情人情世故分析的透彻明了。
游完正殿,我们又坐车去了魁星阁。站在魁星阁上,往南看,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近处一座大桥飞架东西,连接着山西和陕西。抬头看,山寨似的佳县城,就在峭壁之上,俨然一个守军的兵营,驻守在山坡上。这景,可是另一种美了,虽然还是三原色,但构图一改变,欣赏的角度不同了,它的美就被发现了出来,只是心里感觉有点酸酸的。
魁星阁游完后,我们一起去吃了神饭——绿豆米汤。顺便买了些佳县的土特产。
下午四点半了,大家还恋恋不舍。白云山上我是潦草的观光,下山,走小路,采圪针。往返回家的路上,我老是走神。每次游晚白云山,总会有不同的感受:白云观因着面临黄河,显得气势雄浑。黄河对岸就是晋地,秦晋一河相隔,我凝视着这条流经千年岁月而今仍然滋润炎黄子孙的河流,感慨万千。山水相映,白云缭绕的白云山,松柏参天,庙宇林立的白云观,经历风雨,沧桑无限,魅力无限。
夜深了,我满脑子还是白云山的景象,真想把白云山诸神的来龙去脉,本来面目介绍给读者,让大家从自身的文化修养中去认识神,认定神,从求神问卜的实践活动中去鉴别神,体会神,从而甄别真伪,领悟虚实吧。写到这里,我已经筋疲力尽了,就用一首拙诗尽快地结束此文吧:
游白云山抒怀
香烟缭绕白云深,游人惊得乌飞林。
朝罢魁星文章事,芸芸众生木鱼音。
藏门恍隔晨钟梦,芝室犹存暮鼓心。
愧我浮生意缠绵,步入神路度光阴。
参见《大美葭州 作家笔下的佳县》第167页
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