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佳县  >  诗文  >  散文

白云山之行

李社珍
      车在高速路上奔驰着,我丝毫没有睡意,一直被外面的景致吸引。当行至绥德县境,透过车窗,只见群山如岱,夕阳一会挂在山颠,一会又睡卧其中,伴随着车的移动而忽起忽伏。省道旁始终缠绕着一条银蛇样宽大的河流。道旁的树木高耸人云,河流奔流不息,清澈如洗。水边生长着水草,似韭菜,似麦苗,又像有着勃勃生机的青葱、水稻或谷物。远处横着一架石桥,六个桥洞下是生长茂盛的青草,三个桥洞下是潺潺流水口夕阳西挂,流水在欢畅地远去,庄稼地隐隐约约,欲遮还休,处处显露出原生态的美。让我忆起幼年时的家乡。哦,这幅浓墨重彩勾起我对家乡的怀念。我已远离故土多年,这些情境只在梦中重现,而现在,我看到道旁一畦畦的蔬菜,摆起当年的架势;一洼洼的玉米,正拔节响起;一派多么熟悉的田园风光啊,而对我却是熟悉而又陌生,我的故土,我再也难以重返的童年时光!河滩上的株株垂柳迎风摆动,那婆娑的恣容是多么雍容和惬意,伴着水中的斜阳和金黄色的余辉与我们齐头并进。这幅优美的图景哟,已散失多年。
      当车驶入米脂,碧绿的庄稼地里,不时有块白色的人工建筑,标注有某某厂、某某厂字样,这不和谐的音符正蚕食着有限的不断锐减的耕地。工业化的进程也将村庄变得面目全非满目疮痍,土地上正开始着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出路何方?我们无从得知。在米脂和佳县之间,有很多“安全饮水工程”。我想这大抵就是母亲水窑工程了吧。这里生活的人们连饮水都有问题,都这么困难,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不为陕北做出哪怕一丁点的贡献呢?我要用坚强和执着在未来的路上留下些什么,不只是物质和精神,而是做人的品质、德行、操守和坚持。
      佳县是我在陕北见到的第一个山颠之城。在焦苦、干旱的高原腹地,竟耸立着这样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山城。山城的房屋建在四周的绝壁上,处处是高起的圆形的堡垒。车蜿蜒而上,又蜿蜒而下,一览无余的景色填满苦涩和艰辛。这就是久闻其名的佳县——枣林之乡,也是我大学一室友的故乡。唉,这个佳县实在是名不副实啊,不过,在这里,我也读懂了我室友寒窗苦读、执着上进、誓不返乡从何而来了。
      我想我是颓废了太久,蜗居在小城太久,而又太容易沉溺于某一种事物。记得上小学时,玩一种抓石子的游戏,把手都磨得蜕一层皮;在大学里,和室友玩跳棋,把各种战法都用尽,有一次晚上战到深夜互不认输,而天亮后还要进行专业课考试。可见我一旦沉迷于某一种事情当中是多么无力自拔,大脑完全不受支配。虽然我的自控力较差,可我对生活感恩,对大自然感恩。这在我不经意间走出家门后,在回归大自然中间,能一下子心旷神怡,幡然惊醒,对自然畏惧,对自己反思。我想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也将会回馈他;忠诚事业的人事业也会将累累硕果奉献给他。就像一首诗中所言,生活不会欺骗我们,关键是我们不能欺骗生活。
      生活赋予了我们太多,我们若不加珍惜,便会在仓促间失去,以至永远地失去。措手不及只对待毫无准备的人,为什么我们不能平心静气地拥有,再心平气和地放手?我们至始至终只不过是过客,生命的过客。
      我见到了椿树,一首儿歌便在耳边响起:椿树椿树你为王,你长(zhang)粗来我长( zhang)长(chang),你长(zhang)粗来做栋梁,我长(zhang)长(chang)来穿衣裳。母亲说在大年初一早上,怀抱椿树默念三遍,第二年我就可以长高了。我非常相信我的母亲,我小时候也确实那样做了。这些儿时趣事,若不是在今天今时遇到这些熟悉的椿树,也许今生今世再也无法想起了。
      我瞅见了路旁斜畔上斜铺了一地的向日葵。那片片大如耳片的叶子宛若翩翩起舞的少女,在迎风招展;我看到从天而降的南瓜蔓,铺天盖地状若飞瀑,点缀黄花:“一根藤,拧几拧,开黄花,结梗梗。”儿时的谜语跃入脑际,幼时的村庄,幼时的同伴,幼时的父母亲,今天像流水一样不复返了。旧年的时光,旧年的乐趣,已走入时光隧道,再也找不回来了。
      我看到了点播的豆子、花生、洋芋、红苕、玉米,还有扫帚苗、灰灰菜,那曾经熟悉的野菜名一刹那跳入脑际,那一畦畦菜,一垄垄苗,如行行小楷,幅幅大字,又像无数迎风招展的旗帜,那冒稍的玉米,微风中抚摸着沉甸甸的腰际,笑眯眯的欲语还羞。一群几个月大的羊儿在峭崖上排成个“一”字,牧羊人端坐在崖顶,望着夕阳,怀念着旧时光。
      终于到了白云山脚下,它位于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濒临黄河,蜿蜒跌宕,景色壮观,古称双龙岭,亦叫嵯峨岭,后因终年白云缭绕,而称白云山,庙也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叫白云观,也叫白云庙。这里山水相映,白云缭绕,松柏参天,庙宇林立,据《佳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终南山道士李玉风云游四方,来到白云山,观山其景秀,便结庐而居,采药治病,普济众生,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一时名扬四方,被百姓尊为玉凤真人。白云观便是在真人的主持下开始修建的。
      明万历四十六年,神宗皇帝朱翊钧给白云山颁施圣旨一道,亲赐《道藏》数千卷,从此白云山名声大震,当地大兴土木,营造道观,清雍正二年重修并扩建。数百年来,经过不断营建修葺,共建庙宇53座,建成了以道为主兼有儒、释庙宇各类建筑100余处、占地200余亩的宏大宫观,成为全国著名道教圣地,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
      这座古建筑群依山势高低起伏而建,规模宏伟,气势壮观。以真武祖师殿为中心,殿亭楼阁参差错落,星罗棋布。真武殿是白云观的主要建筑,悬挂在真武大殿由开山道人李玉风所书的木匾额“玉虚宫”苍劲有力,壮实浑厚,当年毛主席看到时也伫立良久,赞不绝口。殿前有钟鼓楼,钟楼的钟声,隔黄河的山西境,内亦可清晰听到,因而有佳县八景之一的“白云晨钟”之誉。真武殿四周的建筑有藏经阁、文昌楼、关帝庙、圣母祠、三清殿、白云洞、真人洞等。
      由于时间匆匆,我们也就走马观花,大致走了几个主要的庙宇。“举头三尺有神明”,在这样宏伟的建筑群中,我们三个人不由自主就肃穆起来,仿佛白云山的上空真有神灵在俯视着我们,心中就无比地虔诚起来,真心实意地顶礼膜拜,上香磕头,抽签上供,请求神灵的庇佑并预测来年的运程。
      白云观建筑精巧,别具一格,古朴典雅。 1947年,毛主席转战陕北来到佳县,两次登山赏景,并告知当时县委领导同志要保护文化遗产。白云观现已成为陕北独特的旅游胜地。
      这次白云山之行,为心灵找到了一个栖息的地方,一幅幅大自然的山水画确实洗去了心灵的尘埃,让我有返璞归真之感。虽然“洗心泉”中无水,可我的心灵仍然颤栗,仿佛站得高了一切便清晰了。一个人想要堕落相当容易,而要有所作为,是相当的不容易,那得有多大的勇气和信心,那得要抵挡多大的诱惑和贪念。我已在叉路口呆了太久,该是决择的时候了。白云山的美,美在登高望远,美在高深莫测的生命密码。
 
 
参见《大美葭州  作家笔下的佳县》第173页
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年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