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叙峰
提起西北最大的道教圣地白云山,我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就在我的家乡佳县。白云山濒临黄河,蜿蜒跌宕,松拍参天,庙宇林立,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400多年前,终南山道人李玉凤来到山下,看见眼前双岭如龙,头扎大河,尾插青天,白云缭绕,便改双龙岭为白云山。庙宇也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叫白云观。白云山和众多宗教名山一样,山因庙而名,庙因山而灵,是个修行养性的好地方。
记不清自己一共去过多少回。打小就经常跟着大人去,那时不懂的观光,不知道拜神,只是看热闹而已。长大后不是陪着同学去看风景,就是跟着亲朋去烧香。每次升学考试,母亲总要带着十二分的虔诚去求神灵保佑。儿子考大学、考研我也没少参拜祖师爷和文昌帝君。管他灵验不灵验,至少得到了一点心灵上的慰藉。有人说一方神灵佑一方人,所以我宁可信其灵,年年去,一年去好几次,当然不单单是为了敬神。
四月回老家时,顺便又去了一趟白云山。这次是我和朋友登石级上山的,360多个台阶如同天梯一般直插云霄,好久没这种感觉了(平时大都是坐车上山的),拽着锁链攀登,挺刺激也挺累人的,也许,神居山顶,为得就是看众生的这份虔诚吧!
白云山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整个庙观占地20公顷, 54座庙宇99处古建鳞次栉比,大处看雄伟壮观,小处瞧精美绝伦。由于建筑的朝向不同,造型有别,能工巧匠们却巧妙地结合成一种特有的风格,一种雄浑的气势,一种自然的归一感。让我真切地感觉到了收放自如的道家之神韵。作为中国七大道教圣地之一,白云观的历史光芒闪烁。明万历46年,神宗皇帝朱翊钧给白云观亲颁圣旨一道,亲赐御制《道藏》4726卷,使白云山名声大振,成为陕、晋、蒙、宁、甘等省区影响最大的道教圣地。特别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四月初八、九月初九等传统庙会期间,山上山下车流不断,人山人海。站在山顶可以望见不远处那苍劲的黄土风光和黄河大峡谷。瞧!山下那一片片枣树,一排排窑洞,向上簇拥着,托举着。枣树的根牢牢地咬住这座山,使它稳稳地立在了黄河边上。这时你只要放长耳朵静听,仿佛就能听到那九百九十九道弯的吟唱,还有那种不竭的向上的生命力的回音。
每次上山,正殿是必去的地方,正殿的院子成方形,是个小四合院。院内生长着几株柏树,院正中有一口大鼎,里头燃烧着香烛。鼎旁有一块石碑,撰刻的是1947秋,毛泽东转战陕北,曾两次登上白云山,赏古迹,览名胜,尽览北国风光的往事,特别记载了他和当地老乡一起看戏的情景。那一次是主席第二次上山,当时恰逢九月九庙会,佳县剧团正在祖师大殿正对着的戏台上演一出叫《反徐州》的晋剧。主席来了后,道长和陪同而来的县委书记再三邀请他去前排,主席说他个子高,站在前边会挡了老乡的视线,坚持站在正殿西侧观众的最边上看了戏。这么小的一件事都想着老百姓,足见毛主席胸怀天下,心系苍生。
跨入正殿的门槛,映入眼帘的是祖师爷的的塑像,这幅雕塑古朴厚重,雄浑粗犷,情态自然、活灵活现。看着他微笑的表情,你会不由自主地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为这位骑青牛过函谷,留下五千言的人物焚香点纸,聊表敬意,以求得一份平安。再看看两边的壁画全部出自民间画匠之手,呼之欲出,令人叫绝。白云山文化博大精深,在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久负盛名。听道长说古观现存壁画1300多幅,大多为明清之作。还存有200多块碑刻,大多为历代文人墨客的书法精品。
三元考校也是我经常去的地方,那里有我崇拜的文昌帝君,据说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因此,天帝命他掌天文昌之事。凡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封赠奏予等等,都归他管理。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入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有的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所以文昌帝君就成了文人雅士、莘莘学子的偶像和寄托,拜祭他的人自然会络绎不绝。
因我们是下午去的,还没尽兴就到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白云山更显出另一番景象,真让人流连忘返。正当我们准备下山的时候,鼓楼上的暮鼓敲响了,我还是头一次听这声音,是响亮的铜鼓声,空旷而悠远。为什么用得是铜鼓呢?我好奇的从一位道士那里找到了答案。相传道观中的鼓面原先都是牛皮所制,一日海瑞来到道观朝拜,闻听道人讲修炼之士,三餐素食拒不杀生,海瑞提问:“既不杀生为何用牛皮制鼓?岂不言不符实?”道士听后幡然悔悟,从此道观中所有的鼓面都改用了铜皮。
一直以为自己对这里的一切了如指掌,哪知其中还有许多天外天、楼外楼的故事呢!惭愧之余,庆幸自己又得到一份收获。
参见《大美葭州 作家笔下的佳县》第158页
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