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佳县  >  诗文  >  散文

白云观看大河

卜元
      早就想去一趟佳县濒临黄河的白云观。
      中秋节过后,与同行的几位老报人去白云观看大河。
      由榆林到佳县的路,沿途黄土沟壑,到处栽着枣树,红枣疙里疙瘩挂得满树,珍珠玛瑙似的。佳县城寨筑在山顶上,开车的司机告诉我们,佳县城址像军口要塞,东临黄河,三面深沟,易守难攻。抗日战争时,日本鬼子占了山西吕梁山曲峪,站在那边香炉峰上望河西木头峪,没有桥,浮水过黄河又怕被“八路”、民兵“割头切西瓜”,气得嗷嗷叫,隔河向佳县城寨猛打炮。将进县城,司机又讲起“文革”两派武斗时这里作为军事要塞的故事。
      他越说,我越想看看这城堡离黄河多远,到底有多险要,也想知道“木头峪”因何得名。
      翻过佳县大街,向南驶上葭芦河大桥。只见县城,隔葭芦河,与双龙岭相望,白云观就坐落在双龙岭巅,我恍然大悟。这佳县,原名“葭县”,必因葭芦河而得名。这“木头峪”的峪,所指必是葭芦河谷了。正想着,汽车停了下来。一个古亭建在半山腰。站在亭上,看葭芦河汇入黄河,一清一浊,“泾渭分明”。站在亭前滨河大石上,只见北山上,依山势一层一层建满楼房,半山腰红围墙、撒着琉璃瓦的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呈阶梯布局。一位休憩的老者说:“庙,明清古庙。文昌阁、观音庙。”将木头峪与佛寺联系在一起,应为“浮图峪”或“浮屠峪”。佳县县城建在石山顶上,黄河从山下流过时,河岸固若磐石,坚定不移,“浮图峪”正是作码头泊船的好渡口。如今改称“木头峪”,一半因了方言,转音;一半因了“阶级斗争”时期,“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改“浮屠峪”为“木头峪”,对付“革命左派”。人成“木头”,尔奈我何!
      佛教讲佛陀(梵文Buddha),汉译为“浮图”、 “浮屠”。佛教徒称浮屠氏、佛经称浮屠经,佛塔亦称浮屠。道教讲“仙”, “白云乡”一名,意即来自神仙居住的仙乡。佳县因葭芦河而名,木斗峪实为浮屠峪,白云观非因建于白云山而因“白云仙乡”也。
      在白云观,我又听到一个民间传说:明万历年间,永镇北方的真武祖师的化身玉风真人,云游至“葭州”,见其地山原苍茫,双龙岭上草木葱茏,清雅幽静,山下“葭芦”清流人黄,黄河拐了个弯,曲若游龙,冲向对岸吕梁山,山魂水韵,是块修身悟道的宝地。于是,四里播道,八乡化缘,动员百姓,修起金碧辉煌的白云观。道观告竣之日,米脂盘龙山五条金龙飞来双龙岭,与“葭州”二龙,一块儿驾起祥云,将真武祖师载往天宫。在米脂,民间传说又有变异——闯王行宫所在的盘龙山五条金龙,帮助李白成建立大顺政权,灭了明崇祯皇帝。
      进得白云观,步入真武大殿,见外殿两厢壁画下面,排列着枪、刀、剑、戟、锤、钩、斧、鞭,内殿真武祖师鎏金塑像一袭鲜红披风,颈上搭条哈达似的白巾,两边分列24尊手持各色兵器的彩塑天神。两位道土正招呼善男信女客布施、焚香。女讲解员说,毛泽东当年与绰号“亚洲部”的中共中央机关曾住在佳县神泉堡,他来白云观,就是在这座大殿抽的签。真武祖师塑像头顶,有三个金色草书大字“玉虚宫”,略下方又有四字魏碑:  “正直而一”。讲解员道: “毛泽东看了,向主持道长称赞匾额好书法。”
      真武大殿对面,是民间过会的戏台。戏台中间大书“韵叶钧天”,左书“振玉”,右书“金声”。戏台小,两边包厢也小,台前的汉白玉狮、猴雕塑却精致而排场。进门的照壁新立了一块由时任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蔡竹林撰文的石碑,其文如下:
      道长介绍:1947年九九重阳,毛主席由当时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陪同,与四乡群众一起观看佳县群众剧团演出晋剧《反徐州》。毛主席站在戏台左侧,道长请主席在中间就坐。主席说,我个子高,把后面的老乡挡住看不好。我很感动:毛主席看戏都想到群众。毛主席注定要得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条政治规律,一切国家,一切朝代,一切政党,都无法摆脱这个规律。对县委书记许浚讲,在此立碑,教育后人。
蔡竹林1996年5月8日
 
      当年,毛泽东在白云观正殿戏楼看罢晋剧《反徐州》之后,兴致甚高,给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创建的浮图峪业余“群众剧团”,亲笔题写、赠送了“与时并进”的锦旗。     1953年,浮图峪“群众剧团”经佳县人民政府改制,组建为“佳县晋剧团”。据说,光这一个村子先后走出去的演员即达400多人。
      由真武大殿和戏台走出去,参观了钟鼓亭、碧霞宫、东岳大殿、玉皇阁等景点,我静静地面东而站,从不同角度观望黄河。从观内望河,较半山小亭更觉河面开阔。我们乘车上山的路,其实是一个偏门,由黄河岸边登正门沿台阶西行,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到达观内。雄伟的白云观正门守着河西之地,日本鬼子无奈它河。因为那大门、那道观、那城堡山寨、那沟峁川原的河西男女,生着一颗不可侮的心。毛泽东站在这里观河时,日本人早举着双手滚回“东洋”了。胡宗南的部队进延安,他走出延安,转战榆林,多少次来到“大河上下”。他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也是在黄河边的高家洼原上吟唱出来的。那里是无定河汇入黄河的河口。在葭县,他心里惦记着老百姓。在白云观看戏的那段时间,还为中共葭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河西的佳县人,是黄河的儿女。《葭州图经》《葭州志》刻画佳县民风习性说: “葭州,好尚武力,守望相助”,“士多英特,尚节义,工文词,少长有礼。唯城堡与沿河一带,稍习粉饰。然不□商贾,专勤耕牧,亦重本安土之意也”。
      白云观看大河,看在眼里,印在心里。
 
 
参见《大美葭州  作家笔下的佳县》164页
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年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