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佳县  >  诗文  >  散文

绝壁上的石头城

石宝琇
      佳县是一座在晋陕峡谷西岸依山而建的城市,这里的城墙、街道、窑洞还有居民的房前屋后,无不与石头有关,许多建筑都是屹立在悬崖绝壁之上,门前是很陡峭的坡和高低起伏的道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是如何面对如此险峻的生活环境的呢?

几经周折,我终于在初春的一个清晨,来到了陕西府谷县与内蒙古准格尔旗、山西河曲县交界的黄河岸边。此时,浮满了冰块的黄河水从鄂尔多斯高原淌下来,相互碰撞着,发出“嚓嚓”的声音。搁浅的浮冰积在岸边,结成厚厚的冰堆。晋陕黄河大峡谷从这里开始,向南一直延伸到壶口,最后在龙门收住,全长约400多公里。这个大峡谷是山西和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在黄河和它的支流佳芦河交汇处,著名的佳县石头城就屹立在峡谷西岸海拔889米的高山之巅。冬季在石头城上往下俯瞰,能看到漂浮着冰块的黄河。


山巅悬崖上的城池


      我到过不少的山城,却从没见过像佳县这般名副其实的!整座县城坐落在高高的山顶上,三面全是立陡的高崖,尤其是靠黄河的那一面,除了几窝鹰儿在山腰筑巢,连山鼠也难以立足。石块堆砌的老城墙已经残破,但石条铺设的老街依然随着山势爬高伏低。不用说石头盖的民居、石头垒的商店了,连县城的财政局、农林局、司法局等政府机关和办事机构,也多藏身在石板小巷的石头窑洞里,与寻常百姓家为邻。
      佳县在千年以前就有“铁葭州”之美称,扼据山陕水路通道,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晋陕大峡谷的军事要地。据说这座城市的建立跟北宋有关。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之后,派兵把陕北大部分州县收归北宋版图,并建立边防线。但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吞并陕北的野心不死,依旧时常侵犯,使陕北人深受战火荼毒。到了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河东转运使孙览与众将商议,决定在黄河与佳芦河交汇处的石山上“磊石而上,山作根基”,建设一座山城,防范西夏王朝强渡黄河,威逼中原政权。这座山城最初命名为“葭芦寨”。以后朝代更迭,这座山城的名字却始终有一个“葭”字。1964年才由“葭”改为“佳”。

山城佳县曾经在明朝时期得到了加固。由于惧怕蒙古铁骑,明朝统治者在加强所有州、府、县城的围墙的同时,对边关的城池更是极力维护。而佳县处于明朝与鄂尔多斯高原上的蒙古瓦剌部交接的前沿,又是拱卫榆林重镇的后盾,所以它的围城便修得更牢固。清末到1911年这段时间,又在城部外围建筑了6个逻城。这逻城很有意思,它们起到拱卫的作用,敌人要想攻上山来,必须得先对付逻城。即使攻破逻城进了县城,里面还有一道内城。这城外有城、城中套城的城防工事,真可谓“固若金汤”了!


大炮利器无法攻陷的城墙


      佳县老县城原来并不大,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不过1公里。在一本关于佳县历史的旧书上,我发现一张清代的手绘佳县老城地图。图上显示的葭州城墙走向毫无规矩,完全是自然的顺着山势而建,城墙像扭曲的蟒蛇,以它浑厚的身躯,把小城内的居民圈到了自己的怀抱里。
      佳县摄影家协会的朋友老马告诉我,这城东有“前炭门”“后炭门”,因为旧时没有公路,府谷的煤炭只有通过黄河船运送过来。山下河边的炭码头有两个,于是山上的城墙也就开设了两座“炭门”。当时山城没有自来水,城里人吃的都是佳芦河水,因而在城西边也开设了“前水门”和“后水门”;城门外小道盘而下,直通河边。再加上专门供人烧香磕头的“香炉寺门”和东、西、北正门三座,整整8座门。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打到了黄河东岸的山西,曾经用大炮轰过佳县。不料炮弹打在城墙上,只能炸出个浅坑。

原来山城的东墙是以山体为依靠的,再用炮轰也不会塌。鬼子只好隔山打炮,去轰城池背后的民宅,却因为隔着山看不见,炮弹胡乱打过去,自然收效甚微。


留存心底的建筑奇观


      当我这次深入佳县老城城区时,却发现昔日固若金汤的铁城,如今已经只剩下残躯断肢了。经历了社会动荡和纷扰之后,这座声名远播的石头城,如今只保留着3400多米的宋代和明代城墙,不过依赖着传统制式和高耸于山巅的自然风貌,佳县仍可算是陕西乃至全国存留不多的典型山城。曾经有一些建筑专家到佳县考察,一看古城的架势,马上惊呼,佳县是中国城市建筑史上的奇观。
      现在的佳县残存城墙,主要盘踞在最险要和最偏僻的地方,比如东面沿着黄河绝壁的一段,上面还残留着日本侵略军的弹痕。再就是城西靠公路一侧陡峭的山崖上及民宅密集不便于发展的拐弯抹角处,还可见到城墙的残段。
      我在佳县古城穿梭的时候,发现小巷中每家的门前屋后的院墙,包括鸡巢、猪圈、狗窝,其中都有一些旧时的城墙砖,充满了旧时的记忆。

还有古老的香炉寺门,可能是全城保留得最完好的城门之一了。佳县不光以建于山巅的老城池出名,还有依山而建的黄河奇观“香炉晚照”。我在佳县的时候,曾经专门拜访过香炉寺,这座位于佳县城东香炉峰顶的寺院,三面都是绝空的,只有东边临着黄河,凌空而起的香炉峰上面,惊险异常,其下就是滔滔黄河水。据说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曾在此一览胜景。今天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电影拍摄外景地。


名观、古渡的演变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佳县也遗留了深厚的文化历史遗迹。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著名歌曲《东方红》,诞生地就在这里。1942年的一天,佳县农民李有源清晨登山,见红日跃出平野,便一句一句地编出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词儿。当时的歌词很长,曲子则套用了陕北情歌《骑白马》的旋律。后来,延安的专业词曲作者又增添了内容,把原词中的“谋生存”也改成了“谋幸福“。
      在佳县停留的时候,我一大早起来,沿着冰雪覆盖的山道上山,想感受太阳跃出山野、挂在山城之上的壮观场景。远远地就看到金灿灿的朝晖,在黄河峡谷的河面上映射出一片耀眼的金黄。而在黄河岸边的一座古建筑,被阳光勾画出了一处“仙山琼阁”的剪影。我问了上山进城的路人,才知道那便是名震秦晋两省的白云观道观。
      每年的农历三月中旬,白云山都有盛大的庙会。晋陕两省十名个县的信徒和香客,翻山越岭,沿着千百条小路,齐齐地涌到山上,求签问卦。此时的黄河水面,又好像回到当年毛泽东统领大军东渡时的场景,大大小小的船儿满载了蜂拥而至的山西香客,来来回回,从早到晚不得闲。
      在佳县山城半山危崖之下的著名的桃花渡口,每到这个时候就充斥着繁忙的景象。桃花渡自古就是山西、陕西两省之间的水路要道。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从榆林东南行或从米脂东北行,渡黄河去山西,都要经过这桃花渡。河东岸是山西省的克虎寨,由此继续东行,经过临县可以抵达太原。那时常会见到的场景是,在白雪茫茫的黄河滩上,寒风没遮拦,呜呜地响着哨音。而渡口的船工们却忙得头上直冒热汗,运往山西的煤块刚卸到对岸,河这边,逛完佳县集市的山西人又聚成黑压压的一片,还大呼小叫地催着船夫。他们当中有的牵扯着羊羔,有的搂着生羊皮,有的扛着大红枣,看着让人心醉。
      不过,如今从山西克虎寨到佳县已经修筑了公路桥,这座忙碌逾千年的桃花古渡,几乎不再使用。那些踏冰履雪摆渡的艄公,我想也已经改行了。而与渡口相伴千年的古城,还依然矗立在那里,眺望着南去的黄河。
 
 
参见《大美葭州 作家笔下的佳县》第33—38页
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年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