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城固县  >  史料  >  回忆

寻访杨从仪墓

田彦欣
      寻访杨从仪墓本来可以乘车,但我有一种朝圣的心理,所以只骑了自行车,一路穿白杨林,过丁家村渡口,到杨填堰水管站门口。因为是星期天,水管站无人,我踟蹰于门前杨填堰渠上。
      杨填堰堰渠雏形始于汉朝,原名张良渠。据考是汉高祖刘邦屯兵城固时,开发水力资源,发展农业所为。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张良渠只是把湑水引进了七女池,并使七女池相通,相互注水,同枯同盈。而真正使堰渠形成灌溉网络,成为百姓“养命之源”的,是杨从仪率民兴修的杨填堰及渠。
      正踟躇间,来了一位老大娘,问我找谁,我说明来意,她把我带向水管站东侧,在一个预制场的旁边,找到了杨从仪墓。
      立于杨从仪像前,我虔诚地瞻仰了这位集英雄和廉吏于一身的前贤。
      杨从仪(1092—1169),字子和,陕西凤翔县人。家境贫寒,自幼务农,中年时正值金兵入侵,国耻国难当头,投吴玠、吴璘部下为卒,屡立战功,先后升迁和州防御史、龙门知县、文州知县。吴玠、吴璘调防汉中,又任他为洋州知州。杨从仪任洋州知州时,看到“洋州八堰,久废不治”,水田干涸,无法灌溉,不顾71岁高龄,于1163一1165年间发动群众大兴水利,尤其对汉初形成的张良渠大川修浚。他按受益田地多寡,协调城固洋州两地,按三七摊工,克服种种阻力,“截湑水中流,磊石为堰”,然后将原有的七女池裁弯取直,修成官渠,使官渠灌溉城固县丁家村、宝山等六个村的田地之后直达洋州,使洋州、马畅等八个村的田地灌溉受益。
      凭吊杨公,脑海里总波动着他金戈铁马、屡建奇功的画面,总冒出一连串数字:杨填堰及渠1165年告竣,灌溉城固及洋州田地25000亩;从1165年到2000年已过835年,不知多收稻谷多少万石;杨填堰及渠经重修和砌护,至今仍灌溉田地9373亩。
      登上杨公墓,忽飘纷纷细雨。我猝然心生惊讶,这坐北朝南,长8米、宽5米、高5米的简陋古墓,能栖息得下纵横疆场、屡立战功、著作了《兵要》的英雄吗?歇得下救旱救灾、爱民如子的古仁人之心吗?
      看完杨填堰坝返回时,我陡生许多疑团:杨从仪生前任洋州知州,至今后裔均居洋县,而他为何要获准解职后在本县安乐乡水北村(今城固县宝山乡丁家村)定居,并且同老伴“死后葬水北村”?他是怕洪水冲毁堰坝无人过问,还是怕官渠漏水无人修复?他是看中了堰头渠首的自然风光,还是想听鱼米之村的欢声笑语?
      西风细雨中,我仿佛看到了杨公拄着拐杖,扶着老伴,还在村口桥旁探问着,倾听着……      
 
 
参见《博望》2014年第1期第24页
城固张骞纪念馆、张骞文化研究会主办
2014年内部出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