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神木市  >  民艺  >  正文

神木火判官


(图片来源:榆林网)
 
      神木火判官是神木火塔子民俗文化的发展与提升。过去神木火塔子既是团体集会、集体取暖、防止野兽侵犯的方法,也是招呼近邻、号召群集、发出信号的一种行为;现在是人们表达心愿、迎接喜庆的精神活动,而火判官正是人们将其形象化、美学化的举措。火判官形象十分逼真,人们按照“钟馗啖鬼”的传说给火塔子用红泥坯加了一层外包装,只见他头顶乌纱、身染红袍、脸色铁青,显示出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的气概。头部留下眼、耳、口、鼻为火口通风道,座下留大口加柴炭,上边七窍喷火,下边烟雾弥漫,人们习惯把火判官塑造成钟馗的样子。子夜燃烧起来,“五官”喷火,光焰四射,威风凛凛,一度成为全城红火热闹的聚焦点。它表达了人们降妖镇宅保平安的心愿,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环境和历代地方民俗中特有的对正义感的赞美。 
      神木火判官是神木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保存了陕北黄土文化的艺术形象,犹如一朵本土的“苦菜花”,反映了神木人民忠诚实在的黄土人情。
      分布区域
      神木县城乡居民在春节、元宵节都有垒火塔子的习俗。而神木火判官是当地闹元宵的民俗活动项目之一。主要集中在县城内关帝庙和西门口。
      历史渊源
      两三千年前,当地森林密布,草原平坦,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常常受到野兽的威胁,为了安全,当地人便利用丰富的柴木和炭块,每到天黑燃起火堆,用以驱赶野兽。
      秦汉以后,当地有了定居户,出现了山寨和村落,燃火堆逐渐成为常俗,从而发展为人口聚居的寨堡逢节庆时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为了让火堆持续燃烧,点燃柴火之后再加上炭块,并由先燃柴改为垒炭后点火,把柴包在中问。炭块垒成的火堆,有圆锥体、方椎体,还有下方上圆的,按形状人们就叫它火塔子。生火塔子的技术也不断提高,有高有低,低的像坐着的人,高的似宝塔,一旦燃烧起来,远望过立就仿佛传说中的火神临凡,出现于石烟之中。久而久之,人们把火塔子誉为火判官,把他作为保平安的神灵。唐宋以来,中原文化广泛传入,当地城堡定居人口密集,元宵节日活动也随即出现,人们就按“钟馗啖鬼”的传说给火塔子用泥坯加了一层外包装,头部留下眼、耳、口、鼻为火口通风道,座下留大口加柴炭,上边七窍喷火,下边烟雾弥漫,给火判官加上了“钟馗”的含义,让他来降妖镇宅保平安。明清以后,对火判官的造型更加讲究,干脆用土坯和泥土塑成钟馗的神像,外加颜色涂料,头戴乌纱官帽,身穿玉带红袍,火判官因此而成为公认的尊神,进入了春节和闹元宵的活动行列。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时期民不饱食,过春节闹元宵红火减少,但在神木东三道巷,旧县政府右侧有汪氏一家画匠艺人,在家门前路口,每年元宵节总要塑个火判官,并且形象逼真,流传至今。
      基本内容
      当地古人为防野兽侵犯而有了垒火塔子的习俗,逐步发展为火判官。人们把惩恶扬善护佑平安的祈愿和信念,寄托给火判官,用传说中的钟馗形象展示出来。把唐代“钟馗啖鬼”降妖镇宅和宋代黑脸“包公”铁面无私结合应用在灯火闹市,反映在地方文化艺术活动中,火判官使人文和景观融为一体。
      火判官主要出现在五种场合:①大年三十的火塔子。过去家家户户年三十贴对联、贴窗花、垒火塔子,火塔的造型为天圆地方,与众不同很有讲究,左邻右舍都要攀比谁家的火塔垒得高,到晚上院落里燃起火塔一片热闹,老百姓都在心里默默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②元宵节的火判官。神木元宵夜的灯火热闹点是“三元会”。三元会是当地元宵节群众选用十字街口或其他来往人多的地方,用设香案祭神灵的办法,安排的一处元宵灯火活动地点。三元会是祭天地“三官”诸神的祭祀台和香案,所以有大塔子,也有塑火判官的,目的是增添热闹气氛,彰显了人性正义,让好人扬眉吐气,使坏人不敢抬头。③冬季庙会上的火判官。神木地处严寒边城,与周边游牧民族交往,举办的庙会常在农闲季节,如有名的一三月会和九月会。此时天气较冷,垒火判官就有双层意思,其一增加热闹气氛,其二为朝会者通宵达旦围着火判官吹、拉、弹、唱,取暖守夜和保卫安全。④边口闹市上的火判官。边口闹市的火判官反映了人们的公平诚信理念,清代康乾盛世,神木县城北郊五龙口市场老爷庙会的会期长达半个月以上,传说中的北方神真武祖师、关老爷(即三国时的关羽)与火判官(钟馗)三位神灵被尊为“市场三圣”,意在监督人们公平、公正、诚信交易。⑤丧礼中的火塔子。在老人去世时,夜间总会在院落中间垒大塔子,让逝去的老人一路走好远离妖魔鬼怪,不怕黑暗,同时守灵的人也可取暖。
      相关原料及器具
      原料和器具有红胶泥、水、砖头、炭块、泥匙、泥盘、靠尺等。神木火判官是热闹场合中的临时塑像,使用期随活动期长短而变。由于用泥土塑造垒砌,垒造方便,拆除也方便。        
      主要特征
      设置简单、内涵丰富,是火判官这一民俗项目存在下来的根本原因。①制作材料简单方便。火判官用料简单,只用本地红胶泥土稍加创意即可完成。燃烧柴炭,当地不乏其材,用料便利,投入方便,拆除容易,造型独特,神形兼备。神木火判官选用钟馗和包拯二合一的形象,人妖同道,独具一格,表达惩恶扬善的共同心愿。②反映民意,寓意明显。当地古代民族杂居,彼此交往全凭公道、信义。与此同时,地方居民共有居安思危的防范意识和不畏强暴的人性意志,火判官所反映的正是这种民意人心。
      重要价值
      ①反映了当地古人的生活环境和历代民俗文化的变迁。②承载了当地人战胜自然灾害以及向往美好未来的信心、智慧和勇气。③对研究陕北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参见《神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第125—127页

刘香妮主编

神木县文化馆编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年2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