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雨田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三原县人民政府接收了原西安七区建国剧社,始更名为“三原新艺社”。为了充实演员队伍,次年便招收了第一批跟班学生,有宋桂兰、郝新英、师爱贤、肖风兰、赵天保、朱振芳等。因有剧团老艺人们的言传身教和悉心培育,学生中的好几人后来均能挑起演出大梁,尤以宋桂兰主演的《周仁回府》最有影响,曾获得省级二等奖。
1958年,三原新艺社招收新生50名,成立了学生队(亦称新生部)。这批学生中,有从七县(高陵,淳化、富平、耀县、铜川等地)合办的“三原戏曲学校”解体后回到本县的三原籍学生,大部分则是从三原城乡各地新招收的学员。学生队领导由剧团政治指导员朱光远、团长王宝森、副团长杨尚文兼任,教练有高正保、杨景秀、张振秦等。由于管理得当,训练有方,这届“五八”级学生二年后在戏曲舞台上便崭露头角。1960年春节期间,他们奉命由朱指导员带领,奔赴彬县大佛寺水库工地为几个县的二万多民工作慰问演出。演出的《昊天塔》《岳飞大战牛头山》等剧颇受好评,引起震动。还有在社会上相继演出的《铡美案》《恩仇记》以及《击鼓抗金》等剧目也曾蜚声剧坛,名振一时。并入剧社以后,给“新艺社”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届学生中的一些佼佼者皆成舞台之“大腕”。如现在省艺校任教的韩嘉民、秦瑞玲;调入西安市秦腔一团的刘美丽;至今仍在三原剧团作为导演兼演员的朱文艺;还有分别荣获“农行杯”金省中年演员大赛一等奖以及其他多种奖励的冯武耕、王亚萍等。现任文化文物旅游局副局长、三原剧团团长的贾康通亦属此届学生。
1964年京剧革命,现代戏的演出方兴未艾。此时,正值“五八”级学生的艺术青春年华,他(她)们在《第一个浪头》《新的一课》《槐树庄》《说书阵地》等一批现代戏的演出中进一步涉猎、丰富了新的艺术实践;深一层奠定,提高了演员的艺术素质。 以致在接踵而来的大演革命样板戏的浪潮中,上述演员包括还有梁宏、程小玲、马彩风等,均发挥了领衔主演的重大作用。
文化大革命后,三原剧团69年时还曾陆续招收了冯莉、石妙玲、雒志良、孙艳、郭文学、朱美英、谢美玲等学生随团学艺,因未能接受系统、严格的艺术教育,故他们也未能形成一支艺术劲旅。虽如此,这班学生中孙艳、朱美英扮演《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冯莉扮演的小常宝和在移植弦板腔《山村小店》中的王艾华等角色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72年9月,当时的“三原县革命委员会”责成文教主管部门办起了一个戏校。招收学生40名(内含女生13名),地址设在文化馆所在地城隍庙,故有“城隍庙戏校”之称。王冠英担任校长,刘正平、袁转运、阎志刚任教练,崔金平、杨明乾、王新昌任音乐教师,还派了刘福生为学生教授文化课。一年后,学生们汇报演出了《红灯记》选场和现代小戏《渡口》《我爱这一行》《新人骏马》,还有本县创作,剧团赴省演出的《红岭新医》等剧。
这期学生毕业时,有25人被选入县剧团。而今还在文艺团体工作的有省梆子团的向志春;西安市秦一团的林亚洲;成阳市大众剧团的李秋娥、李小民;三原剧团的王艳珠,信小莉等。其他多数同学如陈致军、任民连、第五爱霞、贾养民等均已从事了其他方面的工作。
“南郊中学文艺班”成立于1975年3月。鉴于前几届艺术教育的实践和外地艺术教育的借鉴,招收的100名学生从报名到目测、考试,把关较严。班址设在县南郊中学,体制归属学校,文艺班领导为贾康通,教练有刘正平,杨三瑜、秦瑞玲和马彩风等;音乐教师为张坤谋、刘清凯,语文教师乔德中、冯莉分别担任班主任,同时,还配有数理化科教师任教。
文艺班学生阵容齐整,素质很好。教学中采取文化课与专业课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外地艺术教育行之有效的经验,即集京、体、舞不同门类的艺术程式为一体,因人因才施教培育。一年多后,学生们登台演出的《沙家浜》中“坚持”一场,《红灯记》中“痛说革命家史”场等戏曲和一些歌舞以及京、豫剧唱段等节目,一鸣惊人,不同凡响,取得了先声夺人的社会效果。随着历史剧的恢复上演,由京剧导演邓向军执导的近代历史剧《红灯照》的演出更加体现了文艺班同学们的艺术功力。调进省城演出产生了轰动西安古城的效应,《陕西日报》还为此发表了文章和剧照。
1979年,经过一番调整,文艺班已形成一支比较过硬的演出队伍。他们以“三原剧团学生队”师出有名,经领队朱文艺排导了《假婿成龙》剧后,相继排练并巡回演出了《红珠女》《十三妹》《金碗钗》《三凤求凰》《棒打无情郎》《姊妹易嫁》《徐九经升官记》《无头案》等本戏及《挡马》《闹龙官》《柜中缘》等一批颇有影响的折戏。之后,又由王冠英、杨祥瑞出任队长。导演有邓向军,陈德俊、朱文艺。1982年,学生队54名学生全部转入县剧团,而今,他们已是剧团的中坚力量。
这期学生中的段桂珍,84年在省青年演员调演中曾以《鬼怨》荣获演出一等奖,并被戏曲研究院选调进省;刘美丽在省“公主杯”和西北五省区“咸阳杯”两次大赛中,曾以《痴梦》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还有贾金娥、崔水云等演员和以原文艺班学生为主体的乐队也曾荣获过多种奖励。应当提及的是:由于文艺班始而兼学了文化各科课程,故学生中的牛小英、罗萍、张向阳等均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重点大学。即使为数不多,出走外地的学生如张冬英等,如今也是所在剧团的主要演员。
眼下,以三原剧院为训练基地的“三原县戏曲训练班”组立于1991年10月。招收学生50名,由贾康通兼任领导,朱文艺,田传熙具体负责。教练有陈德俊、张艺金;崔辅灵、田传熙培训乐队,还聘任了文化教师。为使该班艺术教育质量达到一个新的较高层次,训练班又聘请省上声声乐、器乐老师定期为学生教练唱、念及器乐演奏。迄今八个月来,通过认真考试,学生各项成绩令人满意。伴随着改革大潮,可望不长时间这班学生将会脱颖而出,成为艺苑一代新人。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9辑第104—109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2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