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善述
刘尚达,字德三,陕西省三原县东里堡人。少时启蒙于朱佛光先生,深受其自由民主思想之启迪。1919年赴天津南开大学就读。时值第一次革命高潮时期,经杨钟健介绍加入“共进社”,他在津成立天津分社,出版《贡献》月刊,宣传进步思想,开始了他终生为自由民主事业而奋斗的政治生涯。
1925年,应共产党人李子洲之约,到延安四中任教,与王超北、呼延震东等开展革命工作。并代表延安地区参加国共合作的第一届国民党省代会(此会以后国民党否认)。
1927年,到陕西教育厅工作。1928年白色恐怖中,得黄统先生通知,他已被特务列入黑名单,遂由西安出走到北平大学戏剧系半工半读。在校与同学共产党员张寒珲成为莫逆之交,张以后两次在逆境中来陕,都是刘为其安排的。
北平大学毕业后,他决定以话剧为武器,开展进步文化教育工作。尚达先生是陕西话剧的播种人、奠基者。他到那里,就有话剧出现在那里,并为当地培育出一批文化人才。
1930年,任教三原三中,创建“双星剧团”,演出多次,这是我省第一个话剧团。1932年,任陕西民教馆馆长。端正民教服务方向,成立“民众剧社”,演出《一片爱国心》等剧目。1933年,任教西安中山中学(后改二中),成立“二中课余话剧团”亲自执导。演出《五奎桥》《屏风后》《巡按》《伪君子》《讨鱼税》等进步剧目,并为绥远抗日前线义演募捐。“双十二”事变前夜组织大型爱国剧《鸟国》的演出,场面宏伟,参演者百余人,其声势之大轰动西北。尚达先生鼓励张寒晖试为《鸟国》谱曲,激发了张的音乐创作活动,举世闻名的《松花江上》一曲,即诞生在二中教员宿舍。同时尚达先生还参与封子模在西安易俗社的秦腔改革工作。协助长安县成立“长安民众剧团”,组成我省第一个大型话剧团“西安实验话剧团”,张寒晖、周伯勋等人参与,开始了台词普通话、男女同台演出的新局面(以前台词是陕西方言,女角由男的扮演)。并培养了张雁(现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寇嘉弼(现在峨眉电影制片厂)等陕籍电影工作者。
“西安事变”后,尚达二次出任陕西民教馆馆长,大力开展抗日宣传工作。1936年,与杨明轩、李寿亭等人秘密组织了“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并公开组织了“西北教联”,执笔《国难教育》的社会教育部分,团结西北文化界力量。
1937年秋,回东里堡养病达五年之久。在此期间,掩护三原共产党员孙一君、刘宏等同志工作,并掩护张寒晖同志进入陕北。
1942年后在三原女中、泾阳泾干中学、西安医专等校任教。在泾阳任教期间,组织“青年剧社”,演出大型话剧《万世师表》等剧,在三原出演时,曾轰动全城。抗战时期,活跃在陕西各地的进步剧团、演出队,大都是受尚达先生的影响,有些剧团是他的学生组织的。
总之,尚达先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又以垦荒者的精神,大力开展话剧活动,担任导演和团长,演出进步话剧以揭露黑暗、唤醒民众、宣传抗日、推动新文化运动,成为陕西话剧运动的先驱和开拓者。在此期间,他始终同地下党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地下组织。此后,他一直是民盟陕西领导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了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行政委员会、交教委员,西安市人民政府委员、市文教局副局长、市文化局副局长、局长、市文联主任、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市电影戏剧协会主任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十年动乱又打入牛棚,横遭迫害。1979年落实政策给予平反后,任市文化局顾问、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虽年逾八旬,仍坚持工作,热心公益活动,仍视察工作,亲临生产第一线,积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广大干部群众深为感动。
1985年元月17日,尚达先生在完成他一天的工作、会议之后回到家,脑溢血突发经抢救无效于零时二十三分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四岁。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7辑第87—90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