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新
张文生先生,字明霞。生于1895年11月28日,卒于1985年元月5日,终年92岁,系民革成员。
张先生童年就读于三原东关赵汝都私塾,与胡笠僧同学。后考入大荔陕西省立第二师范本科。1917年暑期毕业回三原,任西关第三国民学校教师,时该校只有42名学生,教师仅张一人。1918年于右任先生返陕,任陕靖国军总司令,司令部设在三原,于先生公余回家时常去该校,张先生常与于接触,受到于右任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1920年,于右任在第三国民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民治小学校”,张文生于1923年代理该校校长,1924年,于右任正式聘任张为校长。迄至1934年冬,张辞去该校长职务,遂按于右任先生之命,担任斗口村农事试验场、民治学校二处常务董事,兼办于先生在陕之有关事务。期间,曾负责民治学校扩建工程总务,为民治学校的发展做了不少工作。1949年5月,三原解放后,张以常务董事身份主持开会,决定将民治中学移交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专员公署;将民治小学移交三原县人民政府。
在于右任的影响下,张文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于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历任国民党三原县党部委员,三原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1931年担任国民党陕西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不到三个月而辞职。1934年至1949年5月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长驻三原。期间数次奉命往南京述职并随于右任外出陪巡。新中国成立前,张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曾多次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和革命同志。
新中国成立后,张在家务农。1955年任三原县政协委员;1956年参加陕西省政协政治学习班学习;1957年加入民革,同年任三原第一初级中学教师;1958年调任省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图书管理员,是年被划定为右派分子,开除公职,开除民革党籍;1962年平反,参加县政协社会人士组学习。
“文化大革命”中,张先生横遭迫害。他与于右任的交往成为“罪过”,于给他的信函、书法墨迹等资料也被洗劫一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给了他较高的荣誉。198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聘他任省文史馆名誉馆员,同年又任咸阳市政协委员。他不顾高龄体弱,抱病撰写了五六万字的《怀念于右任先生》回忆文章。他积极建议恢复民治学校和斗口农场原名,以宣传纪念于右任先生,促进海峡两岸交往。1984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同志曾对笔者和王葆华同志说:“我曾给张先生写信说,要把于先生在三原办的两件事:一个民治学校,一个斗口农场,把原名恢复了。希望你们推动这个事。张先生做了不少工作。”1984年,于右任先生诞辰105周年时,三原县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座谈会,县人民政府与上级有关部门决定,恢复了于右任创办的“民治小学校”、“民治中学”和“斗口村农事试验场”原名。
张文生先生爱国家,爱人民,为人正直,清廉自若;他追随于右任先生,致力于地方公益事业。他逝世后,三原县为他举行隆重追悼会。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有关部门和屈武同志送了花圈。
(此文在撰稿时,张明礼、王新运同志参与修改订稿。)
参见《三原文史资料》第8辑第92—94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1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