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习俗  >  婚丧

婚姻习俗


(图片来源:印象蒲城网)

      订婚,俗叫“问媳妇”,农村也叫“吃面”或“行礼”。清末以前,婚姻大多属包办买卖,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谓婚姻。甚至指腹为婚,买童养媳屡见不鲜。民国年间,一般是男方设宴请媒人及亲友,亲友赠币若干,叫做“添礼”。宴毕,由男方派人将上写“谨承冰教,恭问名允”等字的红礼帖和聘礼送往女方,并取回女方上写“谨承冰教,恭允名问”等字的红礼帖。这是古礼“问名”的残留。聘礼一般为绸缎衣物、金银首饰、货币若干和祭祀祖先的酒、肉、香、烛等。
      蒲城解放后提倡男女婚姻自主、自由恋爱,1950年《婚姻法》公布实施,废除包办买卖婚姻。在农村订婚一般由介绍人提起亲事,或是由男方、女方家长央求介绍人提亲,与双方家长商定聘礼数额(一般是衣服六身,多至十余身;财礼一份至数份,一份240元),然后再让男女双方约定时间、地点,暗地里见面相看。同意后,再约定时间正式见面谈话。如若双方同意,则互赠礼物(一般是男方赠10~20元,女方回赠手帕等物)。此后再商定时间,由介绍人领着女方及主要亲属携带糕点、挂面等礼物,到男方家作客,叫做“看屋里”。男方家里款待后回赠衣服、鞋袜及头巾、纱巾等礼物。“看屋里”后,如无意见,就约定时间,正式订婚,叫“吃面”。60年代,“吃面”时,女家只去一、二人参加,近年来则增至几十人。“吃面”时,男女约定时间“照像”,即完成定婚过程。
      结婚,俗叫“娶媳妇”。民国年间,男方去车轿、乐队迎亲,大宴宾客。新娘穿红袍,戴凤冠,顶盖头,被花轿抬回。迎亲时,男方选家族中或至亲中一个男孩抱红公鸡或镜子同往(取吉祥之意)。到女方家祀其祖先,便宴招待,然后催妆三次,女方出辞祖先和父母,父赐以酒,送女出门,女随其兄后上轿,亲友送客同往。县东乡送女先导者为锣鼓车,在系着串铃的骡马大车上,载着锣鼓手,沿途敲打。到男方村后,停车轿于巷口,由宾相(伴郎)领新郎出门敬礼迎接,然后“拜花堂”,“入洞房”。新婚三夜,邻舍男女,不分老少,都来闹房。多说民间小曲和猜迷语,表演趣剧。新婚次日清晨,新娘回娘家,叫做“迎食”或“回门”;下午,女方家特具食品、衣物馈送,叫做“送饭”。第三日,女方家备帖请新郎吃酒席,叫做“请女婿”,亦连同酬媒或谢媒人。旧时寡妇再嫁,财礼更多,甚至讨要“城门钱”“上车钱”等。
      解放后,按照婚姻法,结婚时男女双方必须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农村在领证时,男方要给女方一些钱,或给女方买衣料等物。男方还要宴请介绍人,商定结婚日期,取得女家同意后,方可结婚。迎娶时,在70年代以前多用自行车或手扶拖拉机,80年代以后多用大小汽车。结婚之日,新娘、新郎身穿新时装,胸前戴红花。举行结婚仪式时,先宣读结婚证书,证婚人还要讲话祝贺。宴请来宾时,新郎、新娘要向来宾一一敬酒,新郎在向新娘家女宾敬酒时还讨要手帕,新郎家长辈和亲戚也要给新娘见面礼钱。有些地方还有新娘讨要“进门礼钱”和“下炕钱”的风俗。为了提倡婚事文明从俭,防止铺张浪费,80年代初,在城乡曾组织举办过集体婚礼,但未坚持下来。近年婚事大操大办之风有所抬头。
 
 
参见《蒲城县志》第680—681页
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3年7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