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史料  >  回忆

怀念郭怀仁同志

王仲谋
      岁月飞逝,你离开我们不觉近五年了!
      你热爱国家、忠于民族、治学谨严、平易近人、关怀青年,你以自己的言行,为党作出了贡献,完满地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数十年的情形,历历如在目前。
      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在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的狂热年代,你以对党的无比忠直,使我——一个十四岁的涉世未深的稚童,最早相识了你。
      当时你任县文化馆馆长,用自己的诗,对当时极“左”思想造成的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提出忠告,但却以此蒙受不白之冤,当时我并不理解你。随着岁月的推移,随着党和人民对历史的思索,我逐渐理解你并尊敬你。
      1980年,你身上的蒙尘被拂去了,你又重新回到县文化馆的领导岗位,在蒲城北塔前西侧的斗室内,你我坐在你堆满《新唐书》的床上,一谈就是两小时,我们成了知音,我彻底理解你,而且永远尊敬你。
      此后的十余年,你我共同跋涉于蒲城文史的长途,分享着笔耕与切磋的乐趣。
      我记得你温和善良的神情,亲切微笑的话语,锐敏慈祥的目光,博学聪颖的文思,每一次政协文史会上的讲话,每一次闲聊时所说的话。
      你是蒲城文化界的名流。抗战期间,风华正茂的你便在蒲城民报馆任编辑兼记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你同一些有爱国热血的青年,办起了蒲城第一个文艺月刊《小草》,为古城蒲城吹来春风,受到老舍、曹靖华、郑伯奇等人的赞扬。
      你多才多艺,著述颇多,青年时代就出版了长篇叙事诗《李清姐》、剧本《春灯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你的剧本《刘贵做活》《响棒槌分家》都被长安书店刊印发行;你晚年写的故事《犟县长巧断鸡案》、剧本《玉鸳鸯》《红灯照南湾》更受读者青睐。
      你酷爱文史,在任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期间,负责组编发行了数期《蒲城文史资料》,自己同时发表了十数篇地方史论文章,为蒲城文化事业及文史研究工作呕尽了全部心血。
      你喜爱书法,字如同你,显得那样劲挺潇洒、充满生气;你爱好戏剧,曾长期负责蒲城戏校的工作,为蒲城培养了一批秦腔新秀。
      你任民盟蒲城支部副主委兼县政协第五、六、七届驻会常委,团结民盟的朋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为“文化大革命”后蒲城政协的恢复和发展,为蒲城的兴旺与繁荣,努力工作着。
      不管是冬是夏,是昼是夜,你认为该做的,就毫不迟疑,一分钟也不耽延,献出你的全部精力与时间。每期《蒲城文史资料》的定稿人一定有你,在深霄、在清晨,你执笔沉思、反复推敲每一句话、每一个字。
      终生的工作、终生的勤奋、终生的积劳、终生的清瘦,直到逝世。
      最后的一别,是在1991年春节前,当时《蒲城文史资料》第五辑组稿,我持撰写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登门请教,你逐字过目,以你对书法及历史的精深理解,提出许多宝贵意见。这天,是午饭前吧,在你简陋的客厅,两支烟,两杯茶,谈了许多话,你兴奋,我也兴奋。可是你却去了,直到你离世一个多月后的三月初六下午,我才从原志军先生口中得知消息,知你春节前患病去医院检查,诊为十二指肠三角区致癌,已至晚期,两月后你便离世而去。我木然了,数天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
      你关心《蒲城文史资料》的出版,悉心关心培养中青年文史工作者成长。你正需要生活、笔耕,蒲城的文史工作也需要你,但你却赉志长逝了,只有六十八岁……
      安息吧!郭老,我的良师。
 
 
参见《蒲城文史资料》第8辑 第76—79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蒲城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1995年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