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乾县  >  史料  >  小传

范紫东先生传

袁富民
 
      范紫东范凝绩,字紫东,后以字行,清光绪四年腊月二十五日(1879年1月17日)生于乾县东乡西营寨一个耕读之家。祖父范育芝,字午山,清道光举人。父亲范得舆,字礼园,清岁贡,为士林推重,在乾县、礼泉开设学馆,教授学生。兄范熙绩清末生员,饱读诗书。范紫东从小受家庭熏陶,遍读经史子集,博学多识,且喜好体育锻炼,从师习练拳术,颇得要领,臂力过人,与同辈嬉戏角斗,少有敌手。
      范紫东五岁识字,七岁读古诗,八九岁读经史,已能写出明通的诗文。九岁那年五月雨雹,大如鸡蛋,他戏成五绝一首:“夏口结冰凌,空中下鸡蛋。天公本难测,人说妖精遗。”语意清新,不失童真,逗人喜爱。十五岁时,五言诗已能焕然成章,每习诗作文,不拘一格,标新立异,虽遭同学讥笑,父亲责斥,仍不屑措意时文。十七岁时,学识大增,每有创作,时标新义,不蹈恒蹊,得到父亲的欢喜,大为大器。从此,父亲对他的功课不再严加督责、限制,他因得浏览家中藏书。当时风气闭塞,学生们除八股文外,对于史杂集,多不常见。范紫东博览群书,文益定律,所作律赋及古近体诗,乡校传颂。一时有“才子”之称。他的父亲恐他徒呈才华,不敦实行,滋长轻薄之习,便让他读宋人《小学》及《近思录》等理学书籍。范紫东读了这些书,细心揣摩,驾志实行,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才华、器识、品德日进。
      光绪十二年(1896年)春,陕西关小时疫流行,他全家染上时疫,父亲最重,卧床不起,竟于四月十日逝世。父逝之后,家道中衰,范紫东年十九岁,便于贫困中辍学务农。他悉心农事,各种棘手农活,都能得心应手。
      范紫东在繁忙的体力劳动中,求知上进之心不已,曾受业于范青黎先生门下,勤学不辍。冬季农闲,每每夜分就寝,黎明即起,勤苦研读,习以为常。有诗自咏冬季苦学:“笔冻坚凝折,炉灰冷尚持。寒威愈凌冽,诗骨倍清奇。”他不仅研读经史,且对数学有特殊的爱好。当时读书人多看重功名,轻视数学,他苦于无人指导,曾感慨地说:“读书人不务实学,即此一事,且不如商人,何居四民之首乎?古之学校,六艺并重,今不知礼乐,可谓不文;不能射御,可谓不武;若再不通数学,斯其混账矣。”时村中有一歪嘴木匠,常为乡里算地,先生故拜其为师。并自己在街上买得数学启蒙四册,学习珠算笔算,自行揣摩,颇有心得。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变法维新思潮兴起,西方新书译传国内,范紫东因贫穷无力购买,常从友人处借阅。由于对国际政治似自然科学广泛涉猎,因而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影响,认为“八股不废,则中国不兴”。于是教书之余,研读文史和新书文籍,常抨击时弊,宣传革新。被人指为“狂生”,他却回答:“狂者进取,尔知之乎?”
      光绍二十八年(1902午),陕西连年大旱,饿殍载道,尸横遍野,久陕冻俄而死者二百余万。大灾之后,范紫东为生计所迫,以年修仅九串钱就馆于富豪之家,居馆授徒,得麦养母,边教边学,毫不懈怠。
      清政维新,陕西创办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仪器图书较为完备,教师也大多思想进步。其时,陕西学政使来到乾州,集中乾州、彬州七属县秀才通试。范紫东时年二十五岁,以通考第一名的最佳成绩选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他的考试论文以特优不胫而走,争相传抄。当时,他作联自嘲云:“七属一名士,全年九串钱。”入学后,他抛却仕途,力攻科学,不仅通研代数,还学会了微分、积分等高等数学。
      光绪三十年(1901年),范紫东迫于家计,就馆于兴平县酉王村杨屏轩之家塾。年薪五十金,遂得还清家中债务。翌年九月,学生杨书云、杨梯云兄弟同考入宏道高等学堂。他也辞馆入堂,继续深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升允总督陕甘,有人向清廷建议:中国京城距海太近,急宜迁都。升允便于官课时命题为:“我国自金、元、明以来,建都燕京,巳数百载。近闻将谓京城近海,主张迁都之说,究竟燕京建都有何利弊,应否迁徙?诸生稽古方年而不乏真知灼见,其各陈党论,毋稍隐讳、以定国是策。”范紫东援古论今,以洋洋千余言痛陈迁都之非,结语说:“汉唐以前,我国之外患在东北,故京师在长安,即雄距西北出。元明以后,我国之外患在东北故京师往北下,亦扈东北也。都城一迁,则夺我之气,示人以弱,恐我退一步,人将进一步矣,呜呼!周不捐弃丰镐,则犬戎何能深入内地;宋若死守汴梁,则女真何至长趋中原?世或有献迁都之议者,吾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主考在卷上批道:“洞悉时势,深明大局,非关心国事者,何能道出只字!”取列超等第一名,便将文中精髓的文句,具折上奏朝廷,以平迁都之议。
      光绪三十二年(1908年)范紫东以最优等第一名毕业于宏道学堂,随即在西安府中学任博物、理化教员,兼任健本小学国文教员,致力教学,深得学生敬服。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内忧外患纷至沓来,范紫东痛心疾首,立志改革,以救危亡。宣统二年(1910年),经陕西民主革命先驱焦子静、井勿幕介绍加入同盟会,为关中区负责人之一。入盟后,即回乾县,任县办高等小学校长,密与盟员吴希真等积极活功,联络同志,组织力量,进行武装革命的准备工作。
      1911年来亥革命爆发,范紫东毅然弃教从戎,参加革命军,与本县赵时安先生奉命权知乾州州事,先生兼任西路招讨位置参谋。当时,西路招讨使张云山,正与清廷巡抚升允在乾州对峙,他一面管理州事,一面参于军务,与升允相持四月之久。
      清帝退位后,范先生解职回省,去西安健本学校执教。
      健本高等小学校,在清光绍末年,由同盟全会员焦子静发起创办.是陕西最早的私立学校,也是同盟会会员和革命人士秘密聚会的地方。辛亥革命后,在校教职员多参加政治活动,众推范紫东先生为校长。其时,先生已颇有声望,有人劝他从政,借以飞黄腾达,他说:“陕西现已有八个都督,各树党羽,若在某处做事,即为某部私人。我不愿为某人作私人。故避政界,专以从事教育工作。”健本学校经他重新组织,学风大振,人才辈出,范紫东也被选为陕西省第一届议会的议员,是当时唯一未经“运动”而选出的议员。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统治,但两千余年来封建思想的余毒仍根深蒂固,当时流行的戏剧,多为迷信荒诞之作,有些猥亵淫秽之词,实在不堪一顾。范紫东于教学之余,悉心元明杂剧的研究,有志于戏剧改革。为“改良社会,移风易俗”,他于1912年与志同道合的谊友李桐轩、孙仁玉创办秦腔剧社易俗社,开始从事剧本创作工作。1913年后,又被选为陕西省民政厅秘书,陕西省教育厅编审主任等职。
      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阴谋称帝,解散省参议会。范紫东便专心兴办健本小学,并首编秦腔剧本《春闺考试》,经易俗社排演,受到广大观众赞扬。
      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公然窃国,恢复帝制,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陕西民党密谋讨袁,范紫东托名投考“知事”离陕赴京,在那里参加了反对陕西省督军陆建章的斗争,写了控告这个袁世凯在陕西代理人的罪行的资料。他在北京流落了将近一年,目睹了袁世凯称帝的种种罪行,十分气愤,岁暮返陕,随即参加陕西反袁斗争。当时筹安会要求各省推选代表,拥护袁世凯当皇帝,陕西军政府派人来劝他当代表赴京,被他严词拒绝。并写了一首新乐府《筹安会》加以嘲弄:“全国投票选皇帝,古今中外无此例。岂徒民意成弃髦,直将国事当儿戏。”其时,吴希真于乾县五峰山树讨袁之帜,范紫东为之奋笔疾书讨袁檄文,因招陕西警察厅长之疑,便送两个孩子入健本学校学习,名曰求学,实为侦探。将军府又在校外安插两名密探,严加监视。范紫东对此也有觉察,时时提防。他发现该厅长的儿子思想顾为激进,才华亦堪造就,便竭力争取。对二生耳提面命,悉心指教,苦口婆心,不烦不躁,他二人深受感动。一晚,夜深人静,范紫东上床欲睡,听到有人敲门,忙披衣下床,开门见是二生,便让进房子,二人肃立床前,良久不发一语。他疑畏交集,问道:“你兄第二人有何疑问?”二生答道:“并无疑问,只是有话要对先生说。”他说:“师生之间,无容隐默,但讲无妨。”二生便说:“我弟兄来校,并不是为了求学。”他佯装不解地问:“不为求学,来校干什么呢?”二生笑答道:“我们实是侦探,难道先生真不知道么?”他也笑笑反问道:“知道你们是侦探,那还能不提防些么?’他略顿了一下,又问道:“学校中有侦探的什么?”二生恳切地说:“我弟兄心底里敬佩先生,所以讲出真情,请先生以后不要再拿我们当外人。健本是民党根据地,在清末人已共知。前几天,吴希真来看学校账,知道没有存款,将先生皮袍拿去变卖二十五两银子,有这事吗?”他微微点头说:“有的。”二生又问:“那天夜间,先生彻夜不服,作了一篇长文章,令吴希真带去,是不是讨袁檄文?”他又点头答道:“是的。”二生说,“这件事我们如果报告了,恐怕先生早已身首异处了。”他问:“既然你们是侦探,那为什么不去报告呢2”二生答道:“数月来受先生教诲,毕生感戴。老袁叛国背誓,违逆人心,民党讨伐,词严义正,我等深为赞成。岂能做比伤天窃理之事?”说罢,便把数月来报告取出来给他看。范紫东看后,感慨地说:“你们这样报告,保全了不少好人。二生说,“请先生再勿加疑,我校可保无事。”此后,二生与校外密探,相互周旋,并把军府重要稍息偷偷告诉范紫东。其时,三育学校王校长与民党十九人同日被害,而民党之人往来健本,联络借宿,未遇祸害,都是这个缘故。
      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筹备称帝。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虎视眈眈下定袁世凯丧权辱国,一方面是爱国志士的反袁斗争。在国势垂危、民主革命成果几乎葬送之时,范紫东借古讽今,编写了第一部大型秦腔戏《玉镜台》,借剧中人之口大声疾呼:“我中国得下了不治疾病,哪有个医国手痛下针砭。”抒发了他的忧国情怀。
袁世凯垮台后,依附北洋军阀的陈伯生任陕西督军,用收税的“肥缺”拉拢范紫东,想用他的声望缓和其迫害民党骨干所引起的公愤,但遭到先生的拒绝。范紫东对人说:“鄙人并无价值,岂能用厘金收买?我生平不肯为权贵作心腹,却又何必!”
      民国六年(1917年),范紫东被任命武功县知事,虽有关汤之流雅,却少理政之善才,不期一载,便弃职,重回西安健本学校。
      范紫东致力教育,旨在发展民智,将健本小学发展为中学。1926年,河南军阀刘振华,围困西安达八个月之久。他为健本师生及家人老小不致饿死,债台高筑,健本学校被迫关门。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一气之下,范紫东精神失常,几乎丧命。病愈之后,便安贫守志,以著书立说自慰了。
      为了启蒙民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范紫东在易俗社担任了编辑主任、评议长等职,致力于戏剧创作事业。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困难当头的时刻,范紫东坚决地站在反侵略斗争的一边,写出了大量剧作,深刻揭露历史上投降卖国者的罪行,热情颂扬民族英雄。1916年编写了表彰民族气节约折子戏《苏武牧羊》,1927年又以明代史可法抗清事迹为题材,编写了大型秦腔剧《三知己》前后本。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氏的极大愤慨,范紫东便于1930年写出了反映我国人民和越南人民抗法战争,歌颂人民英雄刘永福的抗战精神,痛斥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的大型剧作《宫锦袍》;1931年写出了反映八国联军入侵,痛斥《辛丑条约》的秦腔剧《颐和园》;1933年又写出了反映鸦片战争歌颂林则徐和中国人民抗英斗争,痛斥《南京条约》的《关中书院》。他痛心疾首地慨叹;“我国自前清鸦片之役,以迄于今,九十余年,其间丧师割地赔款,动辄关系吾国民族生死问题。每一念及,实令人不寒而栗者矣。然其时,朝野上下,漫不经心,遂至一错再错,被人压迫,几乎百劫不复。”(《宫锦袍》自序)“若夫开门揖盗,门未开而复来;挖肉补疮,肉已烂而疮不愈。是以海水扬波,爱国者为之变色。”(《颐和园》自序)他大声疾呼:“而其毒愈演愈烈,而今未息!……我国民岂能忍受之而遽忘之,不思改弦更张、除此祸害耶?”(《关中书院》序)笔锋直指帝国主义的猖狂入侵和封建集团的投降卖国。
      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经过六年浴血奋战,日本帝国主义受到严重挫伤的时候,为了进一步激励民族爱国精神,争取抗战彻底胜利,范紫东于1943年以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驱逐日寇为题材写了大型历史剧《鸳鸯阵》前后本。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胡宗南在西安的政工处,威逼西安地区的戏剧作家写所谓“勘乱戏”,污蔑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范紫东严词拒绝说:“老百姓都说共产党好,我怎么能说他坏呢?”从此,为了逃避敌人的迫害,他于1948年冬从西安出走,北上兰州。
      1949年,形势发生了巨人的变化,范紫东便于5月18日飞回西安,5月20日西安获得解放,适逢解放盛典,范紫东喜出望外。他虽年逾古稀,却焕发青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改革等,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他编写现代戏《志愿军人》,且以七旬高龄,粉墨登场,参加义卖、为抗美援朗筹款,捐献飞机大炮。
      解放后,范紫东历任西北文联及西安市文联委员、西安市流行剧目修审委员会委员。从事戏剧改革工作,孜孜不倦。其时,范紫东年迈多病,又被选为陕西省及西安市人民代表,常常带病参加会议,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提出有关地方兴革的建议,1953年经西安市人民政府聘任为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长,领导全体馆员,抢救、整理祖国文化遗产,推动研究工作。他不辞辛苦,曾对西安市郊名胜古迹作了系统地调查研究.编成《西安市郊胜迹志略》稿本。1954年春,比以七十六岁高龄又进行古陵墓调查工作,为编纂陵墓志作准备。他自感垂暮之年为时不多,便加紧工作,亲赴临潼秦始皇陵、华清池,灞桥等地勘察,自握尺度,事必躬亲、缜密细致,一丝不苟。调查结束仅半月,范紫东先生便抱病不起,于1954年3月31日在西安逝世,享年七十六岁。
      范紫东先生一生中经历了三个朝代。从青壮年起经历了八国联军入侵、“维新变法”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夭折、军阀混战;晚年又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垂暮之年方迎来人民革命胜利的春天。在这漫长流又艰辛的岁月里,这个出生于封建末期的旧知识分子,并没有嗟叹生不逢时而颓废终生,也没有卖身投靠而蝇营狗苟,他都安贫若素,在数十年清苦的教书生涯中,先是投身革命行列,继而编写戏曲,高台教化.救正人心。由于他早年接受了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又有风雨沧桑的生活经历,从小接触劳动和劳动人民,加之才华过人,四十余年辛苦笔耕,苦心孤诣,共编写大小剧本六十八本。他的作品不仅歌颂了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在抨击权贵、贪官恶少和封建旧礼教的同时,对下层人物往往寄于问情和尊敬。丰富的生活感受,同情人民,鲜明的是非感,使他的剧作中闪耀着民主主义和人民性的光彩。他编著的《三滴血》、《翰墨缘》等剧久演不衰,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他的剧作,成为秦腔剧目宝库中一份可贵的财富。
      范紫东先生在戏剧创作中大胆革新,他把近代史搬上了秦腔舞台,而且进行现代戏剧创作的尝试。他曾先后写出反映民主革命先驱秋瑾女士事迹的《秋风秋雨》;反映鸦片战争的《关中书院》和揭露袁世凯窃国罪行的《新华梦》。他用历史事实,做戏曲文章、唤醒民众,以抨击当权者丧权辱国,激励人民奋发图强。通过他的作品,许多著名的近代人物如林则徐、关天培、列永福、秋瑾、徐锡麟、光绪皇帝、珍纪、翁同和、康有为、慈始太后、李鸿章、袁世凯、荣禄、李莲英以及外国著名人物如英国大使义律、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甚至连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都较早地出现在秦腔舞台上,从而开创了秦腔反映现代生活的先河,成为以戏曲表现近代生活的先驱者之一。范紫东先生赋性旷达,诙谐多趣,不慕名利,与世无争,一生过着平淡生活,处之若素,虚心学习,手不释卷。嗜酒能诗,以诗酒自遣。工书善画,志趣广泛。耽心写作,不知倦怠。平生著述甚富,除大量剧作外,对语言、考古,民俗,音乐也颇有研究,著有《关西方言钩沉》《关西周案石刻摹本》《乐学通论》《地球运转之研究》《西安市城郊胜迹志略》,此外,范紫东还乐于地方志的纂修,他曾先后主持编修了《永寿县志》《陇县县志》和《乾县新志》。
      范紫东先生在戏剧创作中,由于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对农民起义等持否定的态度;在民主思想较充分的剧本中,却寄希望于明君贤相、廉吏直臣;个别剧本也夹杂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我们不能脱离历史条件而苛求前人。范紫东先生实在不愧为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化名人。
 

参见《乾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32—42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乾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85年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