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勉县  >  习俗  >  其他

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俗称“桄桄子”,因唱腔、道白吐字归韵以汉中方言音调(汉水流域群众的语音)为基础,又因用梆子击节发出“桄、桄”之声,又名“汉调桄桄”“桄桄戏”。因其主要板式名称、旋律结构、主奏乐器等,和秦腔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也称“南路秦腔”“汉调秦腔”。民间有“吃面要吃梆梆子,看戏要看桄桄子”的民谚。
    清乾隆中期至嘉庆时期,汉调桄桄形成以汉中为分界的东、西两大流派。以洋县为中心,流行于城固、西乡、佛坪、镇巴等地的称为“东路派”,又称“下路桄桄”,主要采用关中语音,善演须生、正旦、大净为主的剧目;以南郑县为中心,流行于汉中、勉县、略阳、宁强等地的称“西路派”,又称“府坝桄桄”,主要采用巴山语音,善演小旦、小生、小丑为主的“三小”剧目。两相交叉,遍及陕南,并南达川北,东到鄂西,西行陇南等地。
    汉调桄桄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刘高磨刀》《镔铁剑》《夕阳山》《水灌晋阳》《红缨披》等百余种剧目为汉调桄桄所独有,《帝王珠》《无影剑》《呢喃阁》《草坡面理》等剧目在其他剧种中已经失传或残缺。
      2006年5月20日,汉调桄桄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汉调桄桄观众日渐减少,班社、剧团纷纷解体,艺人流散,传统剧目、曲牌、表演技艺已经或即将失传。目前仅有南郑县一个剧团还在维持演出,仍面临经费困难、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难以长久坚持下去,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抢救和保护。
 

参见《汉剧桄桄:我国珍惜剧种中的“大熊猫”》
汉中市档案局:
http://daj.hanzhong.gov.cn/nry2014.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newsid=11576&wbtreeid=11335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